□ 黎牧青
《再別康橋》是現(xiàn)代詩人徐志摩先生廣為人知的經典作品,是新月派詩歌的代表作。全詩以離別康橋時的情感起伏為線索,抒發(fā)了對康橋依依惜別的深情。其詩詞真情流露,非常具有感染力,詩人用亦真亦幻的手法,呈現(xiàn)了一幅幅動感極強的畫面,描繪了一處處美妙絕倫的意境,將詩人對康橋的依戀之情,對曾經生活的憧憬與惋惜,對當下生活的煩惱與憂愁,表達得感人肺腑。為徐志摩《再別康橋》譜曲的幾個合唱版本中,以李達濤作曲、周鑫泉改編的版本最具代表性。本文擬以周鑫泉改編的《再別康橋》作為研究對象,并基于相關創(chuàng)作背景,僅從指揮實踐的視角,對該作品的音樂特征與指揮技巧進行初步分析和探討。
徐志摩是一位在中國文壇曾經極其活躍且影響深遠的作家。他寫的詩詞韻律諧和、意境優(yōu)美、想象豐富,具有鮮明的藝術個性。徐志摩詩詞韻律之美、意蘊之深,吸引著一批又一批的作曲家為其譜曲。他的名詩《再別康橋》僅合唱就有多個版本,其中以李達濤譜曲、周鑫泉改編的版本傳唱度廣,最具代表性。全曲細膩悠揚,婉轉動聽,在原作詩詞基礎上融入了相宜的象聲詞,與音樂諸要素有機融合、相得益彰,音響效果極佳,使聽者如臨其境,是當代合唱作品的經典之作。研究周鑫泉改編的《再別康橋》,有助于深入了解該曲的創(chuàng)作背景與音樂特征,可以在合唱情感與指揮技巧上更好地對該曲進行把握。作為一名合唱指揮方向的研究生,深入研究周鑫泉改編的《再別康橋》與合唱藝術相關的音樂特征與指揮技巧,有助于進一步提高自身的合唱指揮技術水平和舞臺表現(xiàn)的駕馭能力。
筆者通過CNKI,并以“再別康橋”為主題查詢發(fā)現(xiàn),目前國內研究《再別康橋》相關成果內容相對單一,多數(shù)成果集中在文學研究領域,并主要側重對其文學藝術特征的細節(jié)描述和總體觀照。音樂研究領域則主要集中于2002年以后的歌劇研究領域,而與該作品相關的合唱領域則研究成果幾乎沒有。筆者現(xiàn)將收集、整理與《再別康橋》相關的學位論文 46篇、期刊363篇之內容綜述如下:
首先是《再別康橋》詩詞藝術與創(chuàng)作背景的有關文獻說到:徐志摩的詩歌是現(xiàn)代詩歌中的精品。其齊整的節(jié)奏、優(yōu)美的旋律及獨具匠心的押韻,使其音樂性在某方面達到極高的成就。同時,其語言優(yōu)美華麗、內涵豐富,在意象層面上極富表現(xiàn)力。詩中擁有大量神奇的想象、精美的比喻、動人的意象,這也就最終構成了詩的象征意義:一種執(zhí)著卻又茫然的追求以及可望而不可及的傷感與惆悵。全詩在聲音、意義與象征三個層面都具有感人的藝術魅力,并具有較高的藝術價值。在歌曲情緒把控方面給我以啟發(fā);鄭錦航寫的《〈再別康橋〉的文學價值與藝術特色》中提到:語言美、音樂美、繪畫美,對于徐志摩劍橋詩整體風格的把握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韓石山寫的《徐志摩傳》,從徐志摩的家庭背景、愛情萌芽到步入婚姻殿堂、再到創(chuàng)作的巔峰時期,最后到英年早逝,讓我從頭到尾地了解了徐志摩的短暫且精彩的一生;梁玥寫的《〈再別康橋〉意象的魅力》,則是由徐志摩的經歷出發(fā),結合中國與西方的詩詞分析“金柳”“夕陽”“青荇”“榆陰”“拜倫潭”“虹”“云彩”這些詞語中蘊含的意向情感;通讀《初戀失敗的詠嘆調》全篇,不難看出詩人感情流動歷程:追求—迷惘—幻滅。這也是徐志摩一生的寫照,所以這首詩應該是顯示了詩人一生追求美而復歸幻滅的悲劇?!丁丛賱e康橋〉整體“旋律”的情感意味》:陳述語言的作用,詳細闡述了詩詞中的押韻,語音節(jié)奏旋律的結構。
其次是關于音樂藝術與情感演繹有關的文獻。萬珊珊寫的《論小劇場歌劇〈再別康橋〉的藝術特色》一文中,認為其音樂風格的中西結合是這部歌劇的主要特色,表達了自己獨到的見解;彭小哲寫的《淺析小劇場歌劇〈再別康橋〉》一文中,從作品結構、音樂風格以及徐志摩與林徽因和陸小曼各自代表的器樂形象,給予了肯定;錢仁平寫的《讓詩情與愛意在復調中起伏——周雪石》中,分析了歌劇中詠嘆調選段《一首桃花》和《再別康橋》音樂旋律的織體結構、二重唱及四重唱情感描寫,闡述了這部歌劇整體結構的簡潔明了;沈承宙寫的《詩樂交融的〈再別康橋〉》中,以詩歌為線索分析了徐志摩和林徽因的感情脈絡,從《理想的愛》和《我的愛》開始兩人的感情升溫,到《雙清重逢》,到林徽因的《一首桃花》把兩人的感情描繪得淋漓盡致。加之作曲家運用了二十世紀二三十年代的曲風特點,把我們帶到了那個年代的音樂世界。
綜上,筆者以為,現(xiàn)有的文獻資料無疑為本文研究奠定了厚實的文化基礎,具有重要的啟發(fā)和參考價值,特別是《再別康橋》歌劇、小劇場研究的相關文獻,為本題的音樂特征分析提供了方法上的借鑒?;诖?,本文試圖對該詩作合唱版本進行研究,一則拓展這一詩作的研究領域,二則通過周鑫泉合唱版《再別康橋》的研究挖掘其藝術價值,拓寬并加深理解,最終達到提高自身指揮水平的目的。
筆者通過研究周鑫泉版合唱作品《再別康橋》,擬在粗略觀照徐志摩詩詞藝術及其創(chuàng)作背景的基礎上,通過把握《再別康橋》的藝術特征和情感風格,探析其歌唱技巧的運用、合唱情感的把握及音響效果的要求,達成以下目標:
第一,通過宏觀探討徐志摩詩詞《再別康橋》的創(chuàng)作背景及其影響,奠定對該作品內容理解和情感把握的人文基礎。
第二,通過對結構特征、和聲風格、節(jié)奏節(jié)拍、鋼琴伴奏四個方面的分析,加深對作品本體形態(tài)的認識,為合唱作品的指揮演繹奠定形態(tài)分析基礎。
其三,綜合以上因素,從音高音準處理、指揮手勢設計、合唱音響效果、情感意境把握四個方面對《再別康橋》的合唱指揮技巧進行總體研究。
根據(jù)論文選題以及研究的需要,本文的研究方法主要采用文獻研究法、個案研究法、分析歸納法等方法。
1.文獻研究法
通過搜集《再別康橋》有關的文字、圖片、音像等資料,了解徐志摩《再別康橋》的文學藝術成就及其創(chuàng)作背景,進而入情入境,加深對作品的內容和情感的理解和把握。
2.個案研究法
本文是以周鑫泉改編合唱《再別康橋》為典型個案,通過對其音樂特征和指揮技術的探討,為學界合唱作品的研究提供鮮活的實踐案例。
3.分析歸納法
本文通過作品本體形態(tài)分析,并結合自身學習經歷以及指揮演繹《再別康橋》的實踐經驗,對該作品的指揮技巧進行歸納總結、理論升華,并對合唱實踐提供理論基礎和指導。
徐志摩是現(xiàn)代詩人、散文家、新月派代表詩人。 《再別康橋》作于1928年11月,徐志摩先生第三次告別英國劍橋大學的路上?!翱禈颉奔礊橛鴦虼髮W所在地,1920年10月至1922年8月,詩人曾游學于此??禈驎r期是徐志摩一生的轉折點。詩人在《猛虎集·序文》中曾自述道:24歲之前,他本人對于詩歌的興趣遠不如相對論或民約論。正是因為康河的水,開啟了他作為詩人的心跳。1928年詩人故地重游,為擺脫在國內的惡劣心境。詩人回到康橋,卻不禁回憶起當年種種,感慨物是人非,心境復雜,于是寫下了這首名作《再別康橋》,將自己對劍橋的惜別,對愛情的哀悼糅進如畫的康橋美景之中。
《再別康橋》全詩共七節(jié),其中每節(jié)有兩頓或三頓不等,看似不拘一格卻又規(guī)劃縝密,詩句中嚴格按照二、四押韻的規(guī)則,使全詩抑揚頓挫、跌宕起伏。同時,也充分體現(xiàn)了新月派的“三美”藝術思想,即音樂美、建筑美、繪畫美。其中音樂美是作者徐志摩最強調的,具體體現(xiàn)為詩句中的第一段落與最后段落交相呼應,與音樂體裁中的夜曲、浪漫曲、詠嘆調有異曲同工之妙,在曲式中稱作“有再現(xiàn)的三段曲式”。其次,徐志摩先生運用了“悄悄”“油油”“輕輕”等疊詞,加強了詩詞中的節(jié)奏感。再者是建筑美,奇數(shù)詩句短,偶數(shù)詩句長,錯落有致,往復循環(huán)。最后是繪畫美,作者寄情于景,運用“云彩”“金柳”“波光”“青荇”“星輝”這些動態(tài)、溫柔且有色彩感的詞匯,為全詩憂郁的色調增添了一絲溫暖。
《再別康橋》前三節(jié)可以用一個“柔”字來概括,從第一節(jié)開始就表達了動作之“輕”,而二、三節(jié)倒映的金柳與水中青荇抒發(fā)了詩中輕柔的意境特征,展現(xiàn)了抒情詩獨特且優(yōu)美的特質。
第四節(jié)和第五節(jié)是情感的拐點,同時也是全詩的高潮之處,把原本柔和的情緒推向波瀾壯闊?!澳怯苁a下的一潭”叫做“拜倫潭”,因英國浪漫主義詩人拜倫追求精神的獨立自由,在劍橋大學學習期間,常在此潭中游泳而得名。徐志摩先生在英國學習,深受外國自由獨立的精神影響,正如他自己所說:“我的眼是康橋教我睜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橋給我撥動的,我的自我意識是康橋給我的胚胎?!?徐志摩眼里的清泉,也同時蘊含了那時的憧憬,這個“天上的虹”便是他的夢想,他在這里能夠追求他理想中的自由與歡暢。由潭水聯(lián)想到了要“尋夢”,夢想展現(xiàn)在眼前之時便不忍“放歌”,“放歌”既表現(xiàn)了徐志摩告別康橋之時的情緒,也象征著他在劍橋收獲了精神上啟蒙的感動?!拔覔]一揮衣袖/不帶走一片云彩”,不僅展現(xiàn)出詩人灑脫的一面,還與第一節(jié)相呼應,做到了“音樂美”上的再現(xiàn)。全詩在整體柔和的情感形態(tài)中穿插了熾熱的情感表達,景物的華美與情感的高尚融合在一起,使詩歌有一種朦朧的美感。
徐志摩先生是近代文壇中一顆不可多得的、耀眼的明星。中國近代文壇因他的存在多了幾分浪漫;中國現(xiàn)代詩歌因他的存在,多了幾分清新和朦朧;然而他的生命是短暫的,他把思想的花火,綻放在了這短暫的生命中?!对賱e康橋》于美輪美奐的意境和景物中,蘊含了深刻的情感,將詩人惜別康橋時的留戀與不舍之情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體現(xiàn)出詩人對康橋真摯、深切的情感,從而引發(fā)讀者的共鳴,這是《再別康橋》歷經這么多年仍被后人稱道的原因。
從總體來看,周鑫泉改編的《再別康橋》為混聲四部合唱。全曲為再現(xiàn)單三部曲式,其曲式結構為A-B-A'結構,全曲以c和聲小調為主調??傮w結構為:1-8小節(jié)為引子,主要以“doo”為象聲詞演繹(見譜例1),最開始由男低音聲部演唱全音符保持音,再由后半拍的男高音聲部進入,最后再進入跳躍靈動的女低音與女高音聲部,音響效果層層疊疊,仿佛康橋下波光粼粼的拜倫潭水,使聽眾腦海中第一時間浮現(xiàn)出畫面。
譜例1:
第8小節(jié)最后一拍弱起進入A段(9-40小節(jié)),其中A段分為a1(9-24小節(jié)) 與a2(25-40小節(jié)) 呈平行關系的二樂句。a1由疊詞“輕輕”引入主題女高音聲部演唱,其他聲部繼續(xù)保留主題的材料,作曲家運用這樣的處理方式使音樂既起到了承上啟下的作用,又將引子部分進行了完美的承接。從新月派主張的“三美”之一的繪畫美角度來看,女高音聲部“波浪形”與“鋸齒形”相結合的旋律,加上其他三聲部的鋪墊(見譜例2),宛如波光粼粼的湖水上彌漫著一層薄霧,抑或緩緩的康河之水倒映出詩人寂寥的身影。從建筑美的視角來看,女高音與其他三聲部的對位填充,無論是從譜面的視覺上還是聽覺效果上,均體現(xiàn)出作者構思的新意。
譜例2:
從17小節(jié)開始詩詞進入了第二節(jié),在對應的旋律上,作曲家在將原主題的上行跳進樂匯變奏為下行跳進,合唱聲部織體也隨之發(fā)生了改變。引子部分延留的織體隨之消失,由帶有中聲部填充的類似齊唱的形式替代。整體響度有所加強,但音響效果相比第一節(jié)變得單一,好似在前段暖色調的基礎上添加了一絲冷冽,使本來曖昧模糊的畫面變得清晰。值得一提的是,23-24小節(jié)由男低、男高、女低音聲部用輪唱的方式對“蕩漾”一詞進行演繹(見譜例3),既提升了詞匯本身的動態(tài)感,又實現(xiàn)了a2部分主題提前引入之目的,通過承上啟下,實現(xiàn)了畫面的平緩過渡。
譜例3:
a2部分(25-40小節(jié)) 織體變化得更為頻繁,a1部分為8小節(jié)一變,a2則為四小節(jié)一變。25-28小節(jié)為男、女聲輪唱的形式,結合著歌詞的意境,將畫面鏡頭拉入水底,仿佛水底青荇隨著水波搖曳。在29-32四個小節(jié)的齊唱之后,作曲家在背景中繼續(xù)引入象聲詞“Loo”將鏡頭拉遠形成畫面的縱深感,為歌詞“不是清泉是天上的虹”的出現(xiàn)做準備。37-40小節(jié)是a1的21-24小節(jié)的移位。39小節(jié)的輪唱“夢”則是縮減了a1中相對應部分的旋律“蕩漾”而來。 (見譜例3、4)
譜例4:
就大多數(shù)再現(xiàn)單三部曲式的器樂作品而言,其中段較長,常常帶有轉調,但合唱《再別康橋》則比較特殊,中段(B段)則較短,如果不把間奏計算在內僅有9個小節(jié),且僅在屬和弦上使用離調。漸進密集的節(jié)奏應和著B段詩詞:“尋夢?撐一支長篙,向青草更青處漫溯;滿載一船星輝,在星輝斑斕里放歌?!北憩F(xiàn)了徐志摩對往昔生活的回憶、留戀,詩人用“一船星輝”作喻,表達了他對充滿理想、充滿希望的康橋生活的無限眷念。詩人還用“在星輝斑斕里放歌”將過去的愉悅與現(xiàn)實的孤寂形成鮮明的對比,使B段猶如曇花一現(xiàn)般綻放出絢爛的花火,美麗卻短暫。作曲家還運用了和聲小調屬和弦的明亮色彩,在小調的猶豫中迸發(fā)出對未來的渴望:如在42小節(jié)的“長篙”(見譜例5)與47小節(jié)的“斑斕”處(G大三和弦) 釋放出的明亮色彩。三連音的運用打破了原有規(guī)整的節(jié)奏,讓人體會到律動的新意,對詩詞中“撐一支”“向青草更青處”“一船”“在星輝斑斕里”進行了強調,仿佛讓欣賞者也撐起了一支長篙在水面上與詩人共同前行,伴隨著鋼琴聲整首作品在49小節(jié)處達到高潮。
譜例5:
(未完待續(x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