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刊記者 陳國權
在媒體“中央廚房”最火熱時誕生的中國青年報“融媒小廚”,從名字上就比較低調。
我很早就關注中國青年報黨委書記張坤的微信公眾號“坤哥007”,張坤的公號竟然是日更,如此勤奮坦誠的社長并不多見,公號傳遞出來的一些媒體轉型理念令我耳目一新,有些觀點我并不認同,但并不妨礙我去一探究竟:“融媒小廚”與其他“中央廚房”到底有哪些不一樣?在媒體融合向縱深發(fā)展的戰(zhàn)略中,“融媒小廚”能起到怎樣的作用?當天采訪張坤的環(huán)節(jié),非常坦誠的交流從上午一直持續(xù)到中午1點,我們在吃盒飯時,張坤都沒有動筷子,抓緊時間介紹情況。
“融媒小廚”真的不一樣。
張坤介紹“融媒小廚”用的一個詞是“就地轉型”,我覺得這是指就著現有資源的轉型方式。
2014年8月18日,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中央深改組第四次會議,審議通過《關于推動傳統(tǒng)媒體和新興媒體融合發(fā)展的指導意見》,正式開啟了中國媒體融合的進程。同年,中國青年報新一屆領導班子開始開展工作,他們都比較年輕,創(chuàng)新意識強,融合轉型很快就開始起步。
當時中國青年報圍繞內容、流程、機制等出臺了近20多項文件,提出“24小時中青報在線”的口號,而在2014年之前是“報網互動”和“報網融合”。2015年成立了全媒體協(xié)調中心,到了2016年,融合機制進一步完善,“中青報社會化內容生產及傳播平臺”建立,這是全媒體網報融合系統(tǒng)的升級版,其中包括:全媒體績效考核體系、青年閱評委員會、人力資源四條通道等內部管理創(chuàng)新舉措?!?4小時中青報在線”至此初步成型,這是后來“融媒小廚”的架構基礎。
2017年1月,中宣部時任部長劉奇葆同志在推進媒體深度融合工作座談會上強調:“推進媒體深度融合,‘中央廚房’是標配、是龍頭工程,一定要建好用好。”全國媒體開始集中建設“中央廚房”。人民日報、經濟日報、大眾日報等,都在那一段時期加大了對“中央廚房”的建設與宣介力度,2017年的兩會報道也成了各大媒體中央廚房的“練兵場”,就在那一年兩會上,光明日報采訪兩會的“變形金剛”記者采訪裝備本身成了新聞;各媒體采用各種手段,展示自己的“中央廚房”的形象與成果。
在這樣的背景下,中國青年報的“融媒小廚”在2017年3月4日正式“開張”。當天,張坤在自己的微信公號寫了一篇《中青報“融媒小廚”大情懷》,其中有幾句話耐人尋味:“只是自收自支,但自力更生先把一個‘骨氣’接上‘精神’”,還在文尾配上了1961年3月4日《中國青年報》發(fā)表的吳晗文章《談骨氣》,專門用紅筆標上:“我們一定能克服任何困難,奮勇前進”。“國家如是,報社如是,個人如是。同仁共勉?!?/p>
跟張坤社長第一次見面是在人民日報社的一個會議上,當時他就介紹,中國青年報是中宣部直管的以自收自支為主的中央媒體,一直負擔很重,因此,“融媒小廚”就不能貪大求全,不能一擲千金,而只能依靠自身積累資金,滾動投資、重點突破。相對而言,“融媒小廚”比較務實,主張建設“經濟適用型”的媒體“中央廚房”。參與相關工作的中青在線總編輯閔捷舉例說,“融媒小廚”的值班指揮區(qū)沒有另起爐灶,而是把原來的一個多功能廳做了盡可能節(jié)省的改造。
“融媒小廚”無論硬件還是軟件,都根據自己實際情況而設置,這為自收自支的傳統(tǒng)媒體向新媒體融合探索了一套經濟適用型的解決方案。這實際上也成為“融媒小廚”的另一個賣點——整合運營服務,為其他媒體提供“中央廚房”成套解決方案。
有些“中央廚房”曾被戲稱為“節(jié)慶廚房”,只在重大主題報道或者領導、同行視察時才打開展示,我在參觀時就注意到,很多媒體的“中央廚房”工位上都非常干凈,一支筆一張紙都沒有,不像一個經常需要在上面干活的地方。實際工作中,它就是一個展示的窗口,那些大大的顯示屏幕,很少有編輯會抬頭看看?!爸醒霃N房”更有價值的是其運行機制。
在中國青年報社位于中青大廈的辦公區(qū),21層有一個數百平方米的大平面空間,包括多媒體采編指揮中心、視覺設計區(qū)和微視頻工作區(qū)等。這個物理空間只是“融媒小廚”的一個載體和展示窗口?!叭诿叫N”不但是一個物理空間,更是一種理念和戰(zhàn)略。
“融媒小廚”是一種機制,一種轉型理念和戰(zhàn)略;“融媒小廚就是中青報”,在被問到“融媒小廚”是什么時,張坤這樣強調。
一些員工也有這樣的體會,中國青年報融媒工作室負責人、中青在線總編輯助理史劍說:“‘融媒小廚’就是人的脈絡,各部門就是器官,通過脈絡把它們融到了一起;而物理空間就是把報社不同的團隊融到了一起;‘融媒小廚’推動了報社的融合,現在基本上已經分不開了?!?/p>
“融媒小廚”的機制,我探訪之后覺得包括三個方面。
一是選題上報機制。實際上就是新聞業(yè)務指揮系統(tǒng)。在“融媒小廚”中,報社部門與部門之間的“墻”被打通,總編輯、部門主任和記者之間的層級間隔被大大縮短,傳統(tǒng)意義上的新聞采編審核發(fā)布流程進行了簡化。重大選題策劃不再需要耗費大量時間層層報送等待審批,而是直接由記者上報到專業(yè)部門,全媒體協(xié)調中心及時匯總,值班社領導隨時可以拍板。這樣,也能夠讓領導對相關的選題策劃有通盤考慮,將過去那種各自為政的報道習慣破除。
中國青年報編委、全媒體協(xié)調中心主任吳湘韓說,以前專業(yè)部門的功能單一,做文字的就做文字,做圖片的做圖片;“融媒小廚”建立后,部門的“墻”打通了,“墻”的感覺淡了很多,聯(lián)合起來了?!叭诿叫N”機制下,值班社領導最大。全媒體協(xié)調中心負責安排重要報道的策劃、采訪,并協(xié)調不同部門做好所在領域新聞產品的審核把關,保證“融媒小廚”的正常運轉。如果說“融媒小廚”是融媒產品制作中樞的話,那么全媒體協(xié)調中心就是“中樞的中樞”。
二是內容分發(fā)機制。包括兩個方面,一是選題分發(fā)機制,“融媒小廚”值班社領導在判斷出選題價值及可行性之后,把任務分到不同的專業(yè)部門生產。二是產品生產完成之后,建立分級傳播體系進行推廣。
吳湘韓介紹,全媒體協(xié)調中心協(xié)助值班社領導,統(tǒng)籌判斷新聞成品的價值,根據價值的大小來確定傳播的級別,而不同的級別代表不同的傳播廣度與力度。最高的是一級推廣,屬于最大限度使用報社的傳播渠道,需要報社一把手批準。
安排傳播推廣時,非常注意內外結合。新聞產品除了在中國青年報和中國青年網、中青在線的網頁、微博、微信、客戶端等傳播矩陣發(fā)布,還可以分發(fā)到今日頭條、百度百家號、快手、抖音、騰訊視頻等合作平臺。對于視頻節(jié)目,還注意選取金句和精彩瞬間,剪輯成不同版本,通過再造轉化,實現分類化、精準化、多元化傳播。
三是項目制。中國青年報在基本保持原有部門架構的前提下,根據項目的需要,成立了一些工作室,這些工作室是虛擬組織,由承擔臨時采編任務或專業(yè)興趣相近的同事組成,有些工作室是跨部門的。這一點類似于人民日報社的“中央廚房”項目制,主要生產一些現象級的融媒體產品。這種項目制給有創(chuàng)意有想法的采編人員一個創(chuàng)作的空間與平臺。截至目前,中國青年報已經推出了四十多個工作室,生產出大量的現象級融媒體產品,例如在新中國70周年前夕上線的《頭條里的青春中國》微電影,短短幾天的總點擊量達到7.5億次。
“融媒小廚”機制中還有一個經常被提及的生產理念叫做“部門主導,三端融合”,是指根據報道主題確定負責的部門或團隊,在全媒體協(xié)調中心的指揮下,由負責部門統(tǒng)籌各個團隊進行分工協(xié)作。比如在軍事報道中,一般由軍事部起主導作用,協(xié)調各部門分工合作。而“三端融合”則是指報社旗下報紙端、PC端、移動端的融合傳播。
通過這樣的協(xié)調合作模式,帶動報社各部門協(xié)作,提高新聞生產效率,避免各個部門融合理念不合拍的問題。
中青報“融媒小廚”的生產方向主要是兩個方面:一是爆款精品大餐,也就是所謂的“私房大菜”;二是日常的“快餐”和“標配菜”,也就是“家常菜”。張坤認為,“融媒小廚”的總要求是在精品迭出的同時,“正能量”產品的常態(tài)化產出。
要擺脫“中央廚房”新聞生產的節(jié)慶化思路,必須強調新聞生產的常態(tài)化。
“融媒小廚”機制下,有分有合。分,指的是新聞生產的分工更加細密,專業(yè)的人做專業(yè)的事情成為一種常態(tài)。中國青年報評論部編輯王鐘對此深有感觸:評論部的工作主要是寫稿與編輯為主,“融媒小廚”有專門的運營人員負責分發(fā),新聞分發(fā)不僅能夠提高傳播效果,也能提高運營價值與內容變現。在這樣的機制下,記者編輯在日常制作內容時必須考慮與推廣結合,不僅是用文字來表達觀點,還必須加入很多有利于增強吸引力的融媒體因素。內容必須渠道指向性非常明確,才能更適應不同的平臺。
合,指的是新聞精品的生產機制。史劍說,“爆款產品必須是集體力量的成果,一個人視野經驗有限,卯著勁來也沒用。如今每次的重大事件都形成了新聞生產的聯(lián)動,以前沒有‘融媒小廚’,連這個想法都不會有?!?/p>
此外,新聞生產后端的績效考評機制也是保證“融媒小廚”常態(tài)運行的重要因素?!叭诿叫N”理念意味著采編人員的工作量、工作難度都比之前大了很多,必須有科學公正的績效考核機制,才能夠調動員工的生產創(chuàng)造積極性。閔捷說,在“融媒小廚”機制下,采編同事的數量并沒有增加,采編能力卻已經從原來以文字為主,到現在視頻、H5、漫畫等形式都能玩轉,具有了全媒體制作能力,“有些同事經常制作很好的全媒體作品,收入有明顯增加?!?/p>
吳湘韓介紹,績效考核的一體化,從2015年1月就開始了,建立了包括視頻、專題片、微博作品、微信稿件等在內的統(tǒng)一考核體系??己说燃壏治孱?,由報社一把手來確定每月的一類稿件,參考標準就是中青報冰點周刊的特稿水平。二類稿件主要通過各個部門主任來推薦,然后編委會投票決定。三類及以下稿件由部門主任決定。
報紙版面也是如此。以前沒有融合改革之前,報紙以版面作為考核單元,一個版1000元、800元,600元不等;融合改革之后是以作品作為考核單元,例如一類作品是5000元。
一名優(yōu)秀的記者,一年稿酬收入20多萬元,收入少的記者,一個月稿酬只有1500元甚至更低。
在中國青年報的采編績效考核中,傳播效果是重要的參考因素。對于這些數據指標,采用大數據技術完成,結合智能語義技術,可自動發(fā)現、抓取數據,識別轉載站點。提供多維度可視化的統(tǒng)計、分析、排行報表,包括全網轉載量、重點位置刊載時長、跟帖評論量、閱讀數、點贊量等。
“融媒小廚”的效果顯而易見,一是融起來了,二是有效提升了傳播力,三是促進了內容變現。
重視融合、移動優(yōu)先的意識,在中國青年報得以確立。冰點周刊負責人從玉華介紹,冰點周刊團隊參與“融媒小廚”機制,有兩個變化,一是融起來,愿意嘗試不同形式的表達,過去寫文字稿,現在已經開始拍紀錄片;二是動起來,原來冰點周刊在報紙上是一周一次,現在發(fā)稿也不用等到每周三的見報,做好了就上線。前一段關于劣質水泥導致學校豆腐渣工程的報道,及時通過報社的新媒體發(fā)聲,得到廣泛轉載,影響很大。
“青蜂俠”是中國青年網的短視頻欄目,中國青年網副總編輯王海說:以前“青蜂俠”封閉運行,自己在外面找素材、做推廣,進入“融媒小廚”體系后,大部分重大主題報道中,“融媒小廚”都以“青蜂俠”為抓手之一,要求“青蜂俠”及時剪輯前方傳回來的短視頻新聞,并安排各個傳播渠道重點推廣這些產品?!扒喾鋫b”欄目的播放量、知名度都得到很大提升,提升了團隊的積極性、榮譽感。
融合意識是手段,最終傳播力提升才是融合的目的。截至2019年7月底,中國青年報社旗下傳播平臺的用戶總數達7千多萬,其中,中國青年報法人微博用戶1303萬,中國青年網法人微博用戶1189萬,中國青年報微信公號用戶632萬,中國青年網日均用戶1749萬……遠遠超過原來只有中國青年報報紙時的用戶量級。
叢玉華說:“以前在報紙時代,我們根本不知道自己還能生產千萬閱讀數的產品;現在冰點周刊生產的優(yōu)質產品,僅微信公號轉載都有幾百家,一個關于大學生抑郁癥的報道,閱讀量能過億!”
“青蜂俠”欄目也是如此。王海說,“青蜂俠”趕上了短視頻的風口,2019年上半年日均播放量能夠達到1000萬次,加入“融媒小廚”機制后,日均數據更是翻了五倍,達到5000萬播放量。
另外,轉型新媒體最大的問題是很難變現,特別是在版權保護力度不夠的情況下。在“融媒小廚”機制下,有專業(yè)的團隊來運營內容,變現問題得到初步解決。例如“青蜂俠”欄目的變現能力正迅速提升,從2019年7月開始,月入百萬元,主要是版權與流量廣告分成。
注重深度挖掘內容的冰點周刊,則探索了另外一條路。以前,冰點的稿件在報紙上刊登,往往意味著整個流程的結束;現在,運營部門把有些報道的版權成功銷售,作為一些視頻機構拍紀錄片的素材。
叢玉華說:“幸好有報社的‘試錯機制’,不然,就沒有冰點周刊視頻人才的成長?!庇跋癖磉_不是問題,冰點周刊拍片子的最大優(yōu)勢,在于知道故事點在哪里。這些紀錄片目前以一分鐘一萬元的價格售出。叢玉華說:“以前是沒有多少動力做新媒體的,現在內容合作、版權合作讓記者感受到作品的價值和影響力,加上收益的分享機制,內容部門就愿意更多考慮新媒體的轉化、變現?!?/p>
傳播力的提升,讓“融媒小廚”吸引了很多關注。張坤非常開心地告訴我們,自己做的實在微不足道、差距不小,沒有上級的信任包容和全體中青報人的團結奮斗,就沒有“融媒小廚”的今天。上級領導和有關部門不久前已表示,對中青報會有更多實質性的支持舉措。
他說:“剛開始做‘融媒小廚’時,根本沒有想過能爭取有關投入和支持,也從來沒有想過要自我宣傳,只想著承擔職責和使命,要對得起中青報。從實際效果來看,事情做好了,關注和支持自然也就來了?!?/p>
有關部門的調研、支持,正在助推中國青年報躍上新高度。在中宣部支持指導、在團中央書記處直接領導下,2018年12月,中國青年報社正式與團中央實業(yè)發(fā)展中心合并;2019年6月,中國青年報社正式代管團中央網絡影視中心。中國青年報社由“一”壯大成了“三”。
目前,正是合并后的“非常時期”,按照張坤的話就是“正在進行一場更深刻的自我革命”,還有不少問題需要面對、不少矛盾需要解決。張坤雖不再兼任社長、總編輯,但將一如繼往地全面領導報社工作,落實好主體責任和意識形態(tài)責任制,以政治建設為統(tǒng)領,加速媒體融合改革步伐,特別是努力突破一些體制機制的束縛。
“融媒小廚”肩負更多大融合、大整合的助推器職能,任重而道遠。期待它能夠給正在積極融合的同行們帶來借鑒與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