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文婷 李雯
【關鍵詞】健康教育路徑;消化內鏡檢查;焦慮;生理應激反應
【中圖分類號】R473.5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8714(2020)10-0098-01
隨著醫(yī)療及護理模式的轉變,研究發(fā)現積極心理干預能通過語言技巧、心理暗示等方式幫助患者消除負性情緒,使其保持健康心態(tài),提高心理承受能力。本文對健康教育路徑與常規(guī)健康教育兩種方式下患者焦慮情緒與生理應激緩解情況進行比較,從而發(fā)現消化內鏡檢查患者的最佳健康教育方式。
1.1對象
隨機選擇在我院進行消化內鏡檢查的110例患者為實驗對象。納入標準并簽署知情同意書。將所有的實驗對象隨機分配為兩個組別,其中實驗組與對照組胃腸鏡檢查分別共計55例;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不具備統(tǒng)計學差異,最終的實驗結果具備可比性。
1.2方法
1.2.1對照組
在檢查之前進行常規(guī)健康教育,詢問病史告知檢查流程及配合事項,回答患者的疑惑與擔憂,操作中觀察病情變化;術后告知如有不適及時就醫(yī)。
1.2.2試驗組
采用健康教育路徑的方法將患者在預約就診時全程進行健康教育對其進行觀察及研究;方法如下:(1)預約宣教:當患者預約完通過交流了解病史,詳細介紹內鏡檢查的目的及術中的風險,患者了解后簽署知情同意書并發(fā)放圖文式健康教育宣傳單,告知檢查前飲食及用藥準備。(2)術中宣教:將室內溫度調整到患者感覺舒適,再次詳細說明術中注意事項,告知當鏡身插入人體后出現的不適癥狀,操作時動作輕柔將不適降到最小程度;全程監(jiān)測生命體征變化,鼓勵患者增加信心。(3)術后宣教:耐心解答術后飲食用藥方面面臨的問題,告知規(guī)范用藥和定期復查的重要性;最后將報告與術后健康教育宣傳單裝訂交給患者。體現對消化內鏡檢查患者的健康教育貫穿始終,全程優(yōu)質的護理服務明顯提高滿意度。
1.2.3觀察指標
對患者檢查前后分別進行問卷調查,采用焦慮自評量表和抑郁自評量表對基礎情況和生理應激反應進行比較。
1.3統(tǒng)計處理
所有數據采用SPSS 19.0進行分析,計量數據使用(x±s),進行對比分析。
2.1對比患者的SDS與SAS評分
兩組患者通過對比之后可以確定.實驗組患者的SDS和SAS評分均低于對照組。見表1。
消化內鏡檢查是當前在消化系統(tǒng)疾病診斷中的重要檢查手段之一,但姜瑩等研究表明,情緒狀態(tài)與血壓、心率變化存在密切關聯,當情緒處于激動、恐慌、焦慮狀態(tài)時會出現血壓增高、心率加快表現。劉曉華等認為積極心理護理能改善不良情緒,從而糾正心率加快、血壓增高等表現;而檢查中的負性情緒會影響檢查治療。消化內鏡檢查為侵人性操作,對患者心理有較大影響,降低對消化內鏡檢查的依從性,產生恐懼、緊張等不良心理,引起血壓、心率波動影響內鏡檢查效果。因此,給予針對性心理評估和健康教育,不僅可提高內鏡檢查的依從性,也能提高檢查的成功率和護理滿意度。心理學認為積極的心理品質能增強個體的幸福感、快樂感,這有利于促進身體康復。本次研究顯示,兩組健康教育方法實施后SAS、SDS評分優(yōu)于干預前(p<0.05),兩組生命體征監(jiān)測比較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健康教育路徑是為患者制定的一組通過在接診時、檢查操作中、檢查術后都以患者為中心的一套醫(yī)療健康教育整體工作計劃,實施后可使患者獲得最佳的健康教育質量。提高診療的安全性、縮短了患者的候診時間、規(guī)范了護理行為,使護士主動、有計劃、有預見性地進行護理工作。所以設計一套合理的胃腸鏡健康教育路徑方案,有助提高內鏡的診治水平和就診滿意度,可推廣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