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是一個詩的國度。古詩詞在小學語文教材中占了相當大的比重。古詩詞教學的好壞在很大程度上將影響著整個語文教學的成敗。而選擇恰當?shù)慕虒W方法又是開展古詩詞教學的重中之重!教學有法,但無定法,“讀詩文、說詩意、演詩劇、畫詩境”是我在長期的小學語文古詩詞教學中總結(jié)出的一套教學方法,并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比如教學《小兒垂釣》。
一、讀詩文
絕句《小兒垂釣》是唐代著名詩人胡令能給我們留下的一首充滿兒童情趣的佳作。這首詩描畫了一個小孩兒初學釣魚時的情景,孩子認真專注、天真爛漫的神態(tài)躍然紙上。詩的前兩句:“蓬頭稚子學垂綸,側(cè)坐莓苔草映身?!薄芭铑^”勾勒小孩兒的樣子,“側(cè)坐”描畫出孩童釣魚的姿勢;后兩句“路人借問遙招手,怕得魚驚不應(yīng)人”是傳神之筆,抓住了孩童瞬間的神態(tài)及動作,表現(xiàn)小孩釣魚時的專心致志。詩句通俗易懂,活靈活現(xiàn)地勾畫出了一個天真爛漫小孩兒的形象,使人感到逼真、親切。
教學古詩開始,我從簡介詩人入手,以學生喜聞樂見的講故事的形式(有一天,大詩人胡令能來到一個美麗的鄉(xiāng)村,因迷戀鄉(xiāng)村美景而迷了路。他四下張望,發(fā)現(xiàn)了一個小孩。他想向小孩打聽路怎么走,可是小孩在干什么呢?)導(dǎo)入新課。接下來,學生帶著老師提出的問題,迫不及待地讀起了古詩。這就進入了古詩教學的第一步——讀詩文。俗話說:“書讀百遍,其義自現(xiàn)..”讀古詩亦是如此。尤其是像《小兒垂釣》這樣的詩,詩句簡短,又押韻上口,不用幾秒鐘就可以讀一遍,因此,學生很容易背誦下來。但根據(jù)以往的經(jīng)驗,學生讀詩很容易犯幾個方面的錯誤:一是有時候字音讀不準;二是能流利地背誦古詩,卻讀不出詩的節(jié)奏、感情;三是連續(xù)讀背詩幾遍后,學生就厭煩了,再讀、再背就索然無味。為避免以上問題,在讓學生讀詩前,我總是提出明確的要求,讓學生讀詩有規(guī)可循。比如,讀第一遍詩,要求學生借助注音、只要讀準字音便可;全班同學正音之后,再讀詩又提出把詩句讀流利,根據(jù)標點讀出詩的停頓等的要求;讀熟后,借助詞句解釋,邊讀邊想象詩中的情景……當然,為激起學生讀詩的興趣,采用了多種形式的讀:自由讀、個別讀、同桌對讀、兩行的同學比賽讀,全班齊讀、老師范讀、老師領(lǐng)讀等。通過這一系列不同形式、不同要求的讀的練習,學生達到了準確、流利、有節(jié)奏、較有感情的朗讀。
二、說詩意
指導(dǎo)學生理解詩句、詩意,體會感情,培養(yǎng)想象力是教學此詩的重點。以往的做法是教師借助工具書,把詩句的意思、詩中關(guān)鍵詞的解釋及其古詩所表達的思想感情明確地告訴學生,讓學生抄下來,背下來。這種做法,老師省事,學生應(yīng)考也很奏效,但不利于學生學習能力的培養(yǎng),與新課程標準所要求的“能借助字典、詞典和生活積累,理解生詞的意義”“誦讀優(yōu)秀詩文,注意在誦讀過程中體驗情感,領(lǐng)悟內(nèi)容”是格格不入的,也不能很好地體現(xiàn)學生學習的主體地位。為了體現(xiàn)新課程標準的要求,我改變以往的做法,讓學生借助書本上詞語的注釋,以及手中的字典,及其其他工具書,自讀古詩,理解詞句的意思,在自行理解的基礎(chǔ)上,同桌交流,小組交流,全班交流。對學生的成績,教師給予充分地肯定;學生說的不當或錯誤之處,教師給以適當?shù)狞c撥、糾正。上述做法中,學生積極探究,共同合作,較好地完成了學習任務(wù)。
三、演詩劇
往常的古詩文教學,學生只要會背誦詩文,能說詞句的意思,就可以收尾了,但為了進一步理解古詩內(nèi)容,體會詩的意境,體會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我又進入了古詩教學的第三步——演詩劇。
詩劇的導(dǎo)演是教師,演員是班內(nèi)的學生。演劇前,導(dǎo)演先讓演員進一步熟悉劇情,談個人體會,導(dǎo)演隨機指導(dǎo)。指導(dǎo)完畢,選定演員和旁白者,演劇便正式開始。一組演完,觀眾從動作、語言、神態(tài)等方面來評價演員的演技之后,第二組上場……學生在演劇過程中,情緒高漲,發(fā)揮了自己豐富的想象力,較好地演繹了詩境。尤其是“路人借問遙招手”一節(jié),有的演員對問路人皺眉、閉嘴、點頭、搖頭,騰出手來招手示意,真可謂是演技高超,演得惟妙惟肖。
四、畫詩境
畫詩境是古詩教學的最后一個環(huán)節(jié)。要求學生運用手中的畫筆,把詩中的故事情節(jié)畫出來。學生畫技各有高低,有的同學雖談不上有什么繪畫基礎(chǔ),畫的畫“什么都像”,但他們卻都能表現(xiàn)出很高的積極性,都能把主要的事物,比如頭發(fā)散亂的孩子、清澈的河水、茂密的草叢、長長的釣竿、細細的釣絲、問路的詩人等畫了出來。學生通過畫畫進一步理解了古詩內(nèi)容,體會了古詩所描繪的意境。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平時語文成績不好但有繪畫特長的同學,由于平時愛畫畫,這時,他們的繪畫才能有了用武之處。老師的表揚,同學們的認可,不但進一步增添了他們上美術(shù)課的信心,而且還調(diào)動了他們學習語文的積極性。
總之,通過以上四個步驟的教學,學生理解了古詩內(nèi)容,領(lǐng)會了古詩的意境,體會到了詩人所表達的思想感情,同時鍛煉了他們聽、說、讀、畫等各方面的能力。諸如此類的古詩,教學時均可以采用四步教學法。當然,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教師還可以利用電腦動畫的形式,演繹詩境,并配樂誦讀,讓學生進一步體會詩境,理解古詩,效果可能會更好。
參考文獻
[1]人教版小學三年級上冊《語文教學參考書》.
[2]語文教學大綱.
[3]語文新課程標準.
作者簡介
趙書才(1968—),男,漢族,山東肥城人,一級教師,大專。研究方向:小學語文教育教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