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瑞雪
摘 要 伴隨著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推進與深入發(fā)展,素質教育逐漸成為教育教學的主要發(fā)展趨勢,學生探究能力、綜合素質的培養(yǎng)備受關注和重視。在這種形勢和背景下,傳統灌輸式的教學方法顯然已經不合時宜,無法滿足新課程改革和學生發(fā)展的要求,迫切需要進行改革創(chuàng)新,應用探究式的教學方法。對此,本文將結合教學實踐經驗,從給足學生探究空間、巧妙設置數學問題、結合生活實踐探究、組織開展小組活動、注重科學教學評價五個維度出發(fā),分析探究教學法下初中數學教學的組織與開展策略。
關鍵詞 探究教學法;初中數學;教學;研究
中圖分類號:C41,A71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661(2020)30-0159-02
探究教學法具體指的是教師發(fā)揮自身的引導作用,促使學生以自主學習、合作交流和實踐操作的方式展開學習,從而讓學生真正理解知識的本質內容并掌握內在規(guī)律的一種創(chuàng)新型的教學方法。這種教學方法符合新課程改革的全新理念和與要求,能夠彌補傳統教學的缺陷和不足,為初中數學教學帶來新的生機與活力。所以說,作為初中數學教師,必須要順應課程改革發(fā)展的趨勢,把握素質教育的要求與理念,結合數學學科特點和學生學習情況來展開深入探索,以構建探究式的教學結構體系,從而實現高質量、高效率的初中數學教學。
一、給足學生探究空間,發(fā)揮學生主體地位
學生是學習的主人,只有肯定并發(fā)揮學生主體地位,讓學生有充足的思考、探究空間,才能夠保證學生主觀能動性與學習潛能的發(fā)揮,為學生的深度學習和探究奠定基礎。因此,初中數學教師需要轉變落后的觀念和思想,從過去的“以師為本”轉變?yōu)椤耙陨鸀楸尽?,發(fā)揮出學生的主體地位,適當減少課堂教學中知識講解的時間,給足學生學習、思考和探究的空間,鼓勵學生自由發(fā)表自己的觀點、看法和認識,提出問題和質疑,讓學生具備主動學習的觀念和意識。
例如,在教授《有理數的乘除法》時,本節(jié)課程是在有理數加減法之后展開的教學,實際上,學生們對有理數的運算已經有了一定的掌握,所以,課程的重心應該放在學生們運算能力的提升上。上課后,筆者先對本節(jié)課程的內容進行了簡單的介紹,讓學生們熟悉運算的方法,然后,筆者再將課堂時間交給學生們,讓學生們獨立運算,從運算過程中逐漸掌握計算方法。另外,在這個過程中,筆者會不斷鼓勵學生們大膽思考,將自己的想法展現出來,以此發(fā)展學生們的思維。這樣,筆者通過給足學生探究空間,發(fā)揮了學生的主體地位。
二、巧妙設置數學問題,促進學生自主探究
問題的提出能夠引發(fā)學生的質疑和思考,從而成為學生自主探究的開始和起點,讓學生擺脫被動接受的地位和狀態(tài),真正深入到知識形成與發(fā)展過程中去。所以,初中數學教師需要改變單向傳輸的教學傾向,重視教學過程中問題的設置和提出。具體來說,教師應依據數學教材課本中的重點、難點知識內容,結合學生的認知結構和思維水平來設計問題,保證問題的啟發(fā)性和探究性。其次,教師應找準時機向學生提問,創(chuàng)設充滿懸念的教學情境,刺激學生的求知欲望,促使學生主動發(fā)散思維展開對問題的分析、推理、論證與探究。
例如,在教授《一元一次不等式》時,本節(jié)課程的教學目標是讓學生們了解不等式的概念,其中涉及到了大量的計算題需要學生們進行解答,所以,根據教學內容的特點,筆者設置了一些探究問題,通過問題引導學生們進行探究。首先,筆者引出不等式的關系,讓學生們初步認識不等式的解集表示,然后,筆者再根據教學內容設置問題,通過問題引導學生們的思維。在這個過程中,筆者會根據問題的難度對學生們進行指導,幫助學生們進一步了解不等式的知識。這樣,筆者通過巧妙設置數學問題,促進了學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三、結合生活實踐探究,強化學生探究能力
生活是數學知識產生的來源,同時也是最終應用的歸宿,所以生活實踐能夠成為實施探究式教學方法的直接途徑。對此,初中數學教師需要拓展教學思路和范圍,將現實生活作為教學的出發(fā)點,善于觀察、挖掘并搜集各種與學生生活經驗相關的素材和資源,并結合數學知識內容來設計和布置生活實踐探究任務,鼓勵并引導學生以數學思維、所學的數學知識去分析生活現象、解決生活問題,感受數學與生活實踐的緊密關聯,從而強化學生的實踐探究意識和能力。
例如,在教授《一元二次方程》時,本節(jié)課程的內容與人們的日常生活有著一定的聯系,為了強化學生們的探究能力,筆者在課堂中融入了生活元素。上課后,筆者先通過生活中的現象進行導入,讓學生們認識到生活中存在的數學問題,然后,筆者再利用一元二次方程對問題進行求解,使學生們感受到一元二次方程的重要性。這樣,筆者通過結合生活實踐探究,強化了學生的探究能力。
四、組織開展小組活動,引導學生合作探究
小組合作學習是新課改所倡導的新的學習方式,能夠優(yōu)化學生間的關系狀態(tài),拓展學生的探究深度、優(yōu)化學生的探究過程和最終結果。所以說,初中數學教師應當積極轉變過去統一性的授課方式,在全面了解學生學習成績、能力水平、性格特征等要素的基礎上,依據“組內異質、組間同質”的標準和原則來劃分學習小組,并確定組內成員的職責與分工。隨后,教師則可以引導學生以小組形式來展開對先前自主探究問題的溝通、討論、交流,分享各自的觀點與看法,實現思維互補和資源共享,進而讓學生在合作中順利解決問題,實現共同發(fā)展和進步。
例如,在教授《圓的有關性質》時,本節(jié)課程的教學目標是讓學生們理解圓的描述性定義和圓的集合定義。實際上,本節(jié)課的內容需要學生們經歷探索圓的集合定義的過程,所以,在本節(jié)課程中,筆者開展了小組合作學習活動。上課后,筆者先對學生們進行了分組,每個小組5人,然后,筆者再根據教學內容為學生們布置探究任務,讓學生們圍繞任務內容展開討論。經過各小組的討論與分析,學生們最終得出結論。這樣,筆者通過組織開展小組活動,引導學生合作探究,培養(yǎng)了學生的合作精神。
五、注重科學教學評價,鞏固探究教學效果
評價是教學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教師對學生學習活動和行為的直接反饋,也是改進教師教學和學生學習的有效依據。所以,初中數學教師在實施探究式教學方法的過程中,提高對教學評價的關注和重視,實施科學、多元化的教學評價。具體來說,教師要關注學生的探究過程和探究結果,關注學生的努力和進步,采用定性、定量相結合的多元方法來評價學生,給予學生一定的鼓勵和表揚,指出學生的問題和不足,讓學生從中受到鼓舞,產生對學習的自信心,更加主動地投入到探究過程中去,從而實現對探究教學的鞏固、優(yōu)化和提升。
例如,在教授《相似三角形》時,大多數教師在課堂中都忽視了對學生們的評價,這就導致學生們的學習動力下降,學習氛圍變得枯燥,對此,筆者完善了課堂評價環(huán)節(jié)。如,筆者根據學生們的表現設置了課堂評價環(huán)節(jié),對學生們的表現進行點評,讓學生們認識到自己的學習狀態(tài)。課程結束后,筆者還會根據學生們知識掌握的情況進行評價,鼓舞學生們的學習自信心。這樣,筆者通過注重科學教學評價,鞏固了探究教學的效果。
總而言之,探究教學法在學科教學實踐過程中的應用是新課程改革提出的目標和要求,需要每個初中數學教師都能以科學的觀念和思想為指引,從現實學情出發(fā),通過給足學生探究空間、巧妙設置數學問題、結合生活實踐探究、組織開展小組活動和注重科學教學評價等策略的運用,來構建探究式的教學模式、建立全新的教學結構體系,創(chuàng)新數學教學的方法和過程,豐富學生學習體驗,從而提升初中數學教學的實效性。
參考文獻:
[1]張璇.試析初中數學“探究式”教學策略[J].數學教學通訊,2019(26):39-40+76.
[2]徐忠儀.淺談初中數學探究性課堂教學模式[J].科學大眾(科學教育),2019(0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