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紅梅
摘 ? 要: 陶行知先生根據(jù)教學實踐和中國教育實情,提出“教學做合一”理論,極大豐富杜威的“從做中學”理論,主張通過學生的“做”把教師的“教”傳輸?shù)綄W生的“學”。本文從教師的“教”、學生的“做”和學生的“學”三大層面分析“教學做合一”理論帶給中職英語口語教學的啟示。
關鍵詞: “教學做合一”理論 ? ?中職英語口語教學
一、引言
陶行知的“教學做合一”理論大多用于德育課堂,教育學生的思想品德,不僅是德育方法,還是一種教學方法。教師通過指導學生“做”把所“教”傳輸?shù)綄W生的“學”,側重于學生的“做”,而不是教師的說教,體現(xiàn)“以學生為中心”的理念,與對分課堂的理念不謀而合,把一半時間交給學生“做”,在“做中學”。本文側重探討“教學做合一”理論對中職英語口語課型的指導方式。
二、陶行知“教學做合一”理論
陶行知先生師從美國實用主義哲學家杜威,杜威為了反對“從聽中學”提出了“從做中學”的教學主張,把以教師為主體轉變?yōu)橐詫W生為主體,“從做中學”側重學生的主體建構,親身實踐,主動思考,在實踐中發(fā)現(xiàn)問題、解決問題。陶行知先生回國后,根據(jù)教學實踐和中國教育實情,提出了“教學做合一”理論,極大豐富了杜威的“從做中學”理論,它的精髓體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第一,“教學做合一”是一種教學方法,通過學生的“做”把教師的“教”傳輸?shù)綄W生的“學”;第二,“教學做合一”符合人的思想成長規(guī)律,人是在曲線循環(huán)中逐步達到思想進步的,學生在“做”的實踐中主動思考,嘗試修改錯誤,達到自我建構知識的目的,體驗成功的喜悅,真正激發(fā)學生的內在主動力,學習態(tài)度變得積極主動;第三,“教學做合一”給學生“做”的時間,學生可以通過多種方式做,如自我醞釀或小組合作,充分體現(xiàn)學生的主體性、合作能力,在合作中還會有創(chuàng)新和整合,達到融會貫通知識、靈活應用的目的。施章清(2016)從當下新課程改革和素質教育推進要求解讀了“教學做合一”的新含義,認為還包括“增強分析、解決問題實踐能力的新價值”“建立一種徹底意義上的民主平等的新型師生關系”。
“教學做合一”理論本身正符合教學的三個維度目標,即:方法與過程,知識與能力,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因此它是一種以實踐為基礎的思想和行動相結合的教學理論,用“教學做合一”理論指導課堂或以它為課堂教學方式能更輕松地實現(xiàn)教學三維目標,尤其有利于確立學生的主體地位和促進他們思想道德素養(yǎng)的提高。
三、中職學生的學情
(一)中職學生英語基礎
中職學生在初中階段的文化水平較低,尤其是英語,英語水平大多低于初中畢業(yè)應該達到的水平,對于一些單詞或知識有些印象,記憶模糊,但不會使用,還有少數(shù)孩子初中選學的是日語,不是英語,三年沒學過英語,英語基礎更差一些。由于這些孩子大多來自農村,自小接受的教學方法多為教授法,即“你講我聽”,做些機械練習,靈活應用的機會很少,長期以來養(yǎng)成了被動學英語的不良習慣。孩子們生性較活潑好動,自控力較差,課前課后少有預習和鞏固,大部分學生學習需要老師監(jiān)管。
(二)學測要求及學習英語目標
中職學制為三年,學歷為中專,在第三年畢業(yè)前夕要接受全市統(tǒng)一的測試,測試及格才視為英語考核合格。江蘇中職英語采用的是王守仁和袁春艷主編的《英語》。從課本編制的角度分析,學生通過本書的學習實現(xiàn)三大目標:首先要使學生掌握英語的基本語言知識與技能;第二要在學習語言的過程中培養(yǎng)學生的英語國家文化意識,不同文化的對比意識,提高思想認知和文化素養(yǎng);第三要能為學生以后職業(yè)和終身發(fā)展奠定基礎。從學生的角度分析,英語學習目標大概有三種情況:一是完成學校和老師布置的英語學習任務,考試及格,順利畢業(yè);二是學以致用,融會貫通,為以后職業(yè)或學歷提高打好基礎;三是純粹喜歡英語,想把英語學好,達到聽得懂、說得出、看得順、寫得對的流暢精準的熟練程度;極少數(shù)同學沒有目標。
(三)口語在課本板塊中的地位
教材分為導入、聽說、閱讀和語言綜合應用(語音、語法和詞匯)四大板塊。每個板塊都有鮮活的教學場景,體現(xiàn)了“做中學”的人本教育思想。導入部分內容豐富,學習方式靈活,為聽說環(huán)節(jié)鋪墊,可以納入聽說課型;聽說部分的內容多為日常生活對話或職業(yè)場景,能充分體現(xiàn)學生主體、培養(yǎng)技能型人才的教育理念。閱讀文本分為泛讀和精讀兩個任務步驟,不論是哪一種任務,聽和說都要貫穿其中。語言學習的本質是交流,最常見最實用的交流是聽和說,聽說貫穿于任何課型,是任何課型的技能目標。老師在說,學生就在聽;一個學生說,其他學生就在聽,學生自己在說,學生自己也在聽,聽說是一個整體,是相輔相成、相互促進的。語言綜合能力強可以提高聽說的達意水平、精準度和流暢度。側重培養(yǎng)學生的聽說能力是他們未來職業(yè)所需??谡Z對話部分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是其他一切課型的服務目標。
四、“教學做合一”理論對中職英語口語教學的啟示
實施教育的根本問題是“教”與“學”,陶行知先生不僅主張“教”與“學”應該合一,而且提出了怎樣合一的方法,即通過學生“做”這個橋梁把教師的“教”傳輸?shù)綄W生的“學”,達到教與學的統(tǒng)一,達到“教”的目的和“學”的效果。我們要在中職英語口語課中緊緊抓住“教”“做”“學”三個方面。
(一)教師的“教”
1.具備“以學生為本”的教學理念
教學理論或理念都是基于人認知的本質發(fā)展規(guī)律和現(xiàn)象提出來的,理論提出者做了大量的實驗,觀察了無數(shù)的案例,參考了無數(shù)的文獻,得出了現(xiàn)象背后的規(guī)律和真實。教師要與時俱進,不斷研讀教學理論,尤其是建構主義理論、人本主義理論和學習動機理論。建構主義教學觀認為,教學設計應該用真實、貼近最近發(fā)展區(qū)、具有挑戰(zhàn)性和開放性的任務誘發(fā)、驅動學習者的探索熱情、思考與問題解決能力。建構主義學習觀還認為,通過協(xié)作學習,學習者可以建立更完整的事物表征,有利于培養(yǎng)思維的自主性和靈活性。協(xié)作學習指的是在學習過程中充分運用小組的力量,以共同活動的方式實現(xiàn)學習目標,提高自身和小組成員的學習能力。人本主義理論認為人的思想成長源于個體自我實現(xiàn)的需要。首先教師要尊重學生、了解學生,在課堂中與他們互動,思想和情緒隨時與學生一致,及時得到學生的反饋。動機理論認為動機是指以一定方式引起并維持人的行為的內部喚醒狀態(tài),主要表現(xiàn)為追求某種目標的主觀愿望或意向,是人們?yōu)樽非竽撤N預期目的的自覺意識。動機是由需要產(chǎn)生的,當需要達到一定的強度,并且存在滿足的對象時,需要才能夠轉化為動機。修美燕(2013)認為“學習興趣是內在動機在學習上的體現(xiàn),學習興趣發(fā)源于內部動機和愿望。興趣以需要為基礎,符合學生現(xiàn)實需要的東西都能引起興趣”。理論指導實踐,教師掌握了這些“以學生為中心”“以學生發(fā)展為本”的理論,才能夠更科學地進行教學設計,才能尋求更好的方法開展英語口語教學。
2.采用綜合科學的教學方法
正確的教學方法必有正確理論的指導和支撐,教師在胸懷理論的前提下可以游刃有余地在課堂上采用不同的教學方法,如合作學習法、任務型教學法、全身反應教學法、過程導向式教學法、拋錨式教學法、示范模擬教學法、啟發(fā)式教學法、混合課堂、對分課堂、翻轉課堂,每一種教學法都符合建構主義理論、人本主義理論和動機激發(fā)理論,教師要根據(jù)口語話題的實際需要和學生的反應情況實時調整教學方法,無論采取哪種教學方法,都要以學生的需要為根本,以學生的發(fā)展為中心,給予學生親自體驗、親自“做”的機會,犯錯誤的機會,學生在“做”中體驗經(jīng)歷過的滿足感,從錯誤中體驗到進步的甚至成功的喜悅,有利于激發(fā)學生對英語口語表達的興趣,學生能切身感受到學以致用的樂趣和需要,煥發(fā)出極大的內在學習動機。我們要將“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理念和教學方法貫穿于英語口語課堂始終。
3.采用動態(tài)的教學評價方法
在學前教育的終結性評價即期中和期末考試中是沒有統(tǒng)一口語測試的,所以口語測試要在平時的每次課中進行。周沐利(2016)提出“對學前教育專業(yè)英語教學的評價,既要有基于客觀實際的教學目標實現(xiàn)情況,又要有對課程參與度、喜好等感性體驗。在教學評價的方式上,更應該側重學生實踐能力的評估和學生的自我反饋”。老師要從學生對話本身、對話的表現(xiàn)和學生從對話中的獲得感這幾個方面進行動態(tài)的衡量和評價,并給予學生具體的詳細的點評,讓學生根據(jù)老師的點評再完善、更新對話,完善后再呈現(xiàn)給老師評價,直到各方面都合格、過關為止。老師記錄下每個人最終過關的對話表現(xiàn),一階段后學生會感到滿滿的成就感,這種動態(tài)的評價對增強學生以后學習英語口語的自信心意義非凡。
(二)學生的“做”
學生要在教師的各種教學法框架下完成任務?!队⒄Z》這套書的對話具有實用性和生活性的特點,話題與學生的生活密切相關,這些話題因為貼近他們的生活和學習實況,本身很容易引起學生的興趣。英語口語課一般是兩節(jié)連排的,在第一節(jié)課的對話范本學習部分,教師通過示范法,從對話中提煉出主要問題,一般有三到四個主問題,先是單個問題與學生個人互練;全身反應法和合作學習法讓學生兩兩互練,交換同伴互練,全班兩大組互練;然后三個問題串在一起,再采用個人活動、兩人合作、大組合作等形式整體連貫地呈現(xiàn)操練,在練習過程中,全班每個人都積極參與其中,教師不斷鼓勵學生,檢查每個組,公平公正地對待每個學生,尊重每個學生,即使說得不太好也讓他們參與各個環(huán)節(jié)的活動,讓每個人說出來,頭腦動起來,體驗參與和被尊重的快樂。在這節(jié)課中,學生“做”的時長占課堂的三分之二左右,完全達到了對分課堂的標準。
第二節(jié)課學生要用上節(jié)課學到的主要問題和以前學過的表達融匯貫通地自己創(chuàng)設實際的新對話,對話內容要融合三大方面的內容:一是打招呼和禮貌用語;二是主要問題對話;三是一些評價語言或過渡語言即對對方回答的禮貌性評價或一些承接語言。對話內容之外還要從對話的表現(xiàn)形式方面考慮兩大要素:一是學生的語音要正確,語調要合理;二是對話時的身勢語要合理,包括面部表情、手勢語、站姿、站位等,學生按照這些要求兩兩對話練習,大概十幾分鐘到二十分鐘,練好后老師逐組檢查,按上述標準逐組糾正,糾正后學生再完善對話,直到達到老師的標準為止,老師記錄下他們的表現(xiàn),至此學生完成本次課的任務,實現(xiàn)本次課的教學三維目標。因為老師是逐組錯時檢查,所以每組都有機會得到老師點評和充分的練習。在經(jīng)過兩輪甚至三輪的教師檢測糾錯完善后,學生說(即“做”)的時長大概在30分鐘左右,完全達到了“以學生為中心”教學理念和對分課堂的要求。
(三)學生的“學”
學生通過“做”,通過小組對話(以兩人一組居多),不斷地建構、糾錯、更新、完善對話,做完后會發(fā)現(xiàn)自己的口語水平在不知不覺中提高了很多,更有膽量表達了,表達得更準確、更流暢了。學生學到的不僅是對話本身,體驗了過程與方法,還提高了實際會話和交際能力和與人溝通協(xié)作的能力,在對話中感受到了做人的一些基本原則,如對話開頭有打招呼,結尾有感謝和再見,從中我們學到做事要有頭有尾、善始善終;對話中對方可能會出錯或表達不當,幫助他們走出困境,從中我們學到對待他人要友善,慷慨大方,樂于助人,團結協(xié)作,雙贏共成長;對話中雙方言語表達要委婉客氣,從中我們學到尊重他人、禮貌待人。學生在“教學做合一”理論指導下的課堂實踐中不僅增長口語表達技能,人的綜合素質也在提高;更重要的是通過教師教學方式的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隨之改變,更主要的是學生思維的改變,學生能切身感受到學習不僅是死記硬背,刷題和一味模仿、學習都是可以很輕松的,在真實“做事”(對話)的過程中不知不覺地進行。
在“教學做合一”理論指導下的課堂中學生能圓滿地實現(xiàn)一節(jié)課的教學目標,即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五、結語
“教學做合一”理論具有豐富的內涵意義,不僅是教學方法,而且是課程編制和教學設計的原則和德育方法。在中幼英語口語教學中以“教學做合一”理論為指導,本著“以學生為中心”的理念,采取合適科學的多種教學方法,給予學生充足的“做”的時間段,學生自會在修改、借鑒、求助等過程中完成自我建構,做出完整真實的對話,體驗到參與任務過程的快樂,實現(xiàn)情感態(tài)度的轉變或升華。
參考文獻:
[1]施章清.陶行知“教學做合一”理論及其對高校德育的啟示[D].杭州:浙江師范大學,2016.
[2]孫志青.英語教學中情境交際意愿培養(yǎng)的三個維度[J].教學與管理:理論,2008(8).
[3]修美燕.對中等幼兒師范學校學生英語學習興趣的研究[D].濟南:山東師范大學,2013.
[4]周沐利.高職院校學前教育專業(yè)英語教學設計研究[D].南昌:江西農業(yè)大學,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