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琬喬
都說“少小離家老大回,鄉(xiāng)音無改鬢毛衰”,但當所謂的故鄉(xiāng)只剩下籍貫,鄉(xiāng)音便早已遙不可及。
高涼郡縣,小城也。從立夏到夏至,再至如今小暑亦已過,而我儼然不覺夏之深矣!只因始終沒有聽到那曾經(jīng)無比熟悉的夏日鄉(xiāng)音——蟬鳴。
蟬,守時之最。只要入夏,只要有樹,就必定少不了聲聲蟬鳴??稍诔鞘欣锸菦]有鄉(xiāng)音的,即使在近郊也沒有。夏日的鄉(xiāng)音許是畏熱,蜷縮在山野鄉(xiāng)村的樹蔭下乘涼。
晴時蟬鳴,雨時蛙叫,早起有鳥語,晚睡有狗吠,一個鄉(xiāng)村的聲音不過如此。那城市的聲音呢?春秋四時,晴雨早晚,都只是車馬喧囂,人群囈語,三三兩兩的鳴笛也甚是刺耳。鄉(xiāng)音以四海為家,卻在城市里成了流浪的孤兒,無處可棲。
23公里之外,35分鐘的車程所到之處有我記憶中的夏日鄉(xiāng)音。
清晨聞見的蟬鳴一直持續(xù)到雷陣雨降臨才打住,若天一直晴,它們也真的能叫到地老天荒。雷雨定是聽乏了,才一股腦地澆滅這磨人的蟬聲。
六月三伏天向來善變,剛剛還晴空萬里,轉瞬就黑云壓城,大雨傾注。蟬鳴戛然而止。此時可以聽到雨打風荷的聲音和一群綠皮青蛙“呱呱呱”長一句短一句的叫聲。不久后,蛙聲又逼停了雨聲。雨后放晴,一蟬鳴,群蟬和,一曲終,一曲起,和著滿塘蛙聲,平平仄仄,繽紛押韻,鐫刻著歲月的痕跡,演繹著經(jīng)年舊歲的鄉(xiāng)音。
我想,如果無法聽見山野的自然鄉(xiāng)音,至少要在人群囈語中聽出一星半點祖輩口口相傳的鄉(xiāng)音——方言。
某天,老師突然說:“我們要勤說我們的高涼白話……”我才突然意識到少小鄉(xiāng)音已所剩無幾。起初班上同學有講化州白話的,有講水源話的,有講新民話的,再加上高涼白話,各種語言齊聚一堂,像極了雞同鴨講。于是兩年下來,大家都習慣用一口字正腔圓的普通話交流。欲聽鄉(xiāng)音,難矣!
我聽老一輩的人說,早前那些離家的游子在異鄉(xiāng)打拼,僅靠口音就可以識別老鄉(xiāng)?!袄相l(xiāng)見老鄉(xiāng),兩眼淚汪汪”,一句帶著故鄉(xiāng)口音的話語就足以讓他鄉(xiāng)異客潸然淚下。反觀當下,多少城里的孩童回一趟農(nóng)村老家,全然聽不懂爺爺奶奶口中的方言。他們在生活中講普通話,在學校里學英語,或許根本就不知道方言為何物。而當愈來愈多的孩童接觸的第一語言不再是方言時,我們就真真正正地失去了鄉(xiāng)音。
一只蟬、一只蛙、一只鳥,它們在城市里是沒有歸宿的。就像城里整天為生活奔波的人們一樣,車馬喧囂阻礙了他們追求內(nèi)心的寧靜。多年以后,也許真會有人不知道蟬鳴蛙叫、鳥語狗吠,更不知道方言為何物。如果以后的文獻記載著各種自然之音和地域方言,后人們會不會像我們研究老祖宗的甲骨文一樣,研究這些消逝在時間盡頭的鄉(xiāng)音?
如今已常聽人說“回不去的是故鄉(xiāng)”,希望我們不會在將來的某一天感嘆“尋不到的是鄉(xiāng)音”。
寫作感言
時而寫詩,偶爾寫文,沒有什么擅長的文體,只是比較善于“胡說八道”。穿針引線織一篇文字于我而言并不容易?!懊钍峙嫉弥笔桥既?,“兩句三年得”才是常態(tài)。以前寫是為了應試,后來寫是為了和自己對話,和回憶對話。敬眾生可以借天地,但見自己需要一個媒介,只不過是有人選擇用音樂,有人選擇用圖片,而我用了文字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