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瑞香
由于生活節(jié)奏的加快,父母工作繁忙,親子間溝通的重要性往往被忽視。有的父母會覺得孩子還小,有些事不必說得太清楚,長大自然就會明白,卻忽略了孩子是獨立和發(fā)展的人,有自己獨立的人格、意識、和判斷。親子間缺少溝通,父母不了解孩子的內(nèi)心想法和行為邏輯,就不能實現(xiàn)有效的家庭教育,孩子亦無法感受父母的愛和用心良苦。以下是我對親子溝通的淺薄認識。
主動傾聽孩子的講話,了解孩子內(nèi)心的感覺和情緒,是成功溝通的關鍵。父母可以說是世界上最了解自己孩子的人,然而事實并不是如此。生活的忙碌,讓父母可以陪伴孩子的時間越來越少,花費精力和時間主動去傾聽孩子講話更是奢望,常常是一句簡短的回復便打斷了孩子的講話。等到當孩子出現(xiàn)問題再想傾聽孩子心聲與其溝通交流時,孩子已經(jīng)不愿敞開心扉、痛快交談了??突f:“如果你希望成為一個善于談話的人,那就先做一個致意傾聽的人”。主動傾聽可以讓父母更加準確地理解孩子所要表達的意思,幫助孩子梳理自己的情感,并能為孩子分析和解決問題提供建設性的建議,培養(yǎng)孩子獨立解決問題和尋求合作的能力,更重要的是還可以讓孩子感受到父母的尊重和愛,有助于促進親子間形成親密、信任、默契的關系。溝通的藝術是傾聽和被傾聽的藝術,主動傾聽會讓孩子更加原意聽父母的話。
盧梭在《愛彌兒》一書中說:“我們總是在孩子身上找大人,卻從不想想他在變成大人之前只是個孩子”。孩子并不是成人的縮小版,他們有自己獨立的思維意識、看待問題的角度、方法,他們也是自身感受的體驗者。面對孩子的一些不合理、引人哈哈笑的言行,父母都必須認真地對待孩子的感受。面對孩子的感受,要理解不要否定,隨便的敷衍或直接否定孩子的感受,會讓孩子的感受變得更糟,更不利于親子之間的溝通。父母應當站在孩子的角度去體會孩子的感受,并鼓勵孩子把自己的感受說出來,接納孩子的感受并給予支持,親子之間的溝通才能更加順暢。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經(jīng)說:“教育孩子全部秘密就在于相信孩子和解放孩子”。父母對孩子的信任是對孩子最好的鼓勵,只要建立在相互信任基礎上的溝通,才能做到“知無不言,言無不盡”的效果。孩子的心理尚未成熟,還需要完善和發(fā)展,所以父母在與孩子溝通時,要給予孩子正面的評價,拒絕先入為主,要相信孩子的能力。很多父母覺得孩子還小,不相信孩子有能力完成一些事情,隨之阻礙孩子行動的話從父母嘴中脫口而出,這種簡單粗暴不信任的溝通方式,只會讓孩子失去自信,推遲或阻礙孩子的發(fā)展。多對孩子說:“相信你,可以的!”尊重孩子的個性和意見,相信孩子的能力,有益于與孩子的正向溝通。一些父母會用自己的人生經(jīng)驗來判斷孩子的想法和行為,隨口就說出了“我要是你,我就不這樣做”“你怎么這么傻”等看似無心實則包含譴責意味的話語,這會讓孩子對溝通產(chǎn)生抗拒的心理。其實換個方式和說法,首先肯定孩子,再正向引導,孩子就容易接受多了,親子間的溝通也會變得容易。信任是相互的,孩子的信任來源于父母的言行如一,空頭許諾只會帶來一時的有用,長此以往,孩子會對父母失去信任,更不會乖乖聽話向父母敞開心扉。
親子溝通講究平等和真誠,居高臨下的溝通方式,會忽視孩子的心靈感受,反而讓孩子產(chǎn)生逆反心理。我們不拿成人的標準約束孩子的行為,更不能把自己的意志強加給孩子。在親子溝通過程中,家長應該把孩子和自己放在平等的位置上,真誠的溝通和交流,切不可亂加指責批評、耳提面命自說自話。親子之間平等對待建立在父母把孩子當成獨立的人格來看,敢于真誠地向孩子承認自己的錯誤,遇到事情要與孩子多商量,不能搞“一言堂”,更不能直接替孩子做主,不尊重孩子的選擇。阿爾弗雷德·阿德勒在《兒童教育心理學》中說:“直接指出孩子過去的錯誤,這于事無補。讓他們采納新的方法才是我們要做的。切記不可教條地和他們說話,即便是提意見,也不應該用命令的語氣,而是盡量用“可能”“也許”或“你可以嘗試一下”等建議性的句式。即便是我們知道他們錯的地方和原因,我們以為不能貿(mào)然指出,讓他們有種被人強迫去做的感覺”。平等、尊重是溝通的基礎,親子溝通更應注重平等、互相尊重的關系,這樣孩子才能在良好的環(huán)境和氛圍下和父母成為無話不談的知心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