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成 莉
鋼琴伴奏是一項專門的音樂表演藝術,它不僅要學習專業(yè)的理論知識和演奏技巧,還需要在舞臺上的藝術實踐才能日漸成熟。筆者多年在高校擔任聲樂鋼琴伴奏教師,現與大家探討一下合伴奏的基本流程,并談談自己的看法和體會,希望能與同人交流。
伴奏者要預習樂譜:首先要通讀全譜、吟唱旋律、理解歌詞大意、快速分析樂曲,然后對作品的調式、調性、速度、節(jié)奏、力度、樂句以及作品的時代、背景、問題、風格、整體結構要有所了解。伴奏者從仔細慢速讀譜到克服技術重點、難點,直到完整流暢地彈奏,都是與練習鋼琴獨奏同樣的步驟,而且還要能夠做到邊彈邊唱,也就是能夠達到眼睛離開伴奏譜看聲樂譜手依然熟練彈奏的程度,才可以與合作者排練。此外,還應熟悉聲樂藝術規(guī)律(如演唱的技巧、聲音的規(guī)律、氣息的運用、呼吸與發(fā)音的方法等),掌握常用伴奏技巧(如起、轉、推、搶、襯、讓、等、幫等)并學會與演唱者溝通、交流的技巧。
合作前準備的目的是雙方先互相了解,進而發(fā)現問題、解決問題。如果有時間最好請求合作者先單獨表演一遍,伴奏者應在樂譜上做一下記錄。如果時間緊張,可以重點聽主要段落與開頭部分。伴奏者為了仔細聽清對方,可以先慢速小聲彈,因為在鋼琴伴奏節(jié)奏、節(jié)拍、和聲、調性與獨唱部分的對照下,更容易發(fā)現雙方的錯音、錯節(jié)奏與錯拍等問題。提前了解演唱者的表演個性、演唱聲部、曲目處理的速度、力度等處理作品的方式,充分聽取合作者對于作品的看法,雙方最好提前溝通并基本達成一致的意見,為以后合作成功打好基礎。
細練是合伴奏最重要的過程,配合時要注意傾聽對方及思考,伴奏者需要用冷靜的頭腦和靈敏的聽覺隨時調整自己的聲音,不要只關注自己的鍵盤位置與音型演奏等技術問題,而是要將自己放在合作者的位置,客觀地傾聽自己的伴奏與雙方的配合,互相取長補短,積極交流和探討對音樂的理解。伴奏者還要善于啟發(fā)引導合作者的情緒,努力把自己的藝術思想通過音樂形式傳達給對方,引導他們把作品整體構思和樂曲內涵表達出來,這樣才能更好地促進與合作者的融合。
合伴奏時要注意以下幾個方面:1.與演唱者氣息的配合,伴奏者要特別留意氣口的地方,這樣不僅能配合演唱者調整氣息,還能把作品的情緒起伏與氣息連貫性都表現出來;還要專門傾聽前奏與間奏等重點部位是否與演唱者緊密融合,要統(tǒng)一雙方的音樂處理。2.與演唱者速度、節(jié)奏的相互協(xié)調,要使雙方的起音、收尾、情感交流(眼神、神態(tài)、動作表情)都要做到配合默契。3.與演唱者聲音的配合。
合伴奏時,首先,音量比例要恰當,要關注演唱者的生理條件與演唱技法,如條件優(yōu)越、方法比較科學的人能夠展示音量的最佳狀態(tài),那么伴奏的音量就可以較大;還可根據音樂的發(fā)展、情緒的需要以及演唱者力度變化的幅度來調整伴奏音量大小的比例;前奏、間奏、尾奏也可根據音樂的需要隨時調整音量。
其次,伴奏音色要多樣,要與演唱緊密結合,共同塑造不同的音樂形象,指觸與音色應該與音樂內容一致,盡量為演唱者提供想象空間。
再次,換踩踏板要適當,可根據和聲進行來更換,使其既有連續(xù)性,又能聽清楚不同的和聲色彩,需要突出節(jié)奏韻律時,可以只在重音上踩踏板,當然,伴奏者還要考慮歌曲的氣口、休止符、織體、歌詞、演出音響環(huán)境等的因素。常用的踏板踩法有:同音踏板、音后踏板(延音踏板)、深淺踏板、弱音踏板、顫音踏板。
另外,與不同程度的合作者配合時要略有不同,如歌唱家水平的演唱者,伴奏速度要符合原速,音樂處理方面盡量以歌唱家的意見為主;音樂專業(yè)的學生要基本按照原速,重點對音準、節(jié)奏、風格、尺度、技術、表演心理問題方面予以關注,保證處理作品時要完整、規(guī)范;對于業(yè)余考生要在技術、速度、音樂表現方面根據其程度與悟性提出要求,為保證曲目完整性要遵循顧全大局的原則。伴奏者要記得每次都做記錄,對樂譜的重點、難點加強練習,把每次暴露的問題逐段逐句地解決。
這一階段的合作重點是音樂的完整性與表現力,必須養(yǎng)成一氣呵成、完整演奏與歌唱的習慣,尤其是結構龐大、情感復雜、表現力豐富的曲目更要從宏觀角度來掌握全曲的結構,為了完整性和邏輯性必須養(yǎng)成不隨意中斷、完整演奏全曲的習慣,以此來鍛煉雙方的精神專注力、耐力、記憶力以及把握全曲結構的能力,可以采用錄音、錄像來對照檢查,或通過走臺讓專家和同行提意見,找不足,從而進一步雕琢、完善雙方的表演。
以上這些緊密銜接的步驟遵循了整體到局部再到整體的原則,能夠有效幫助雙方提高合作效率,從而保證演出的質量。在這個過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幾點:伴奏者只要有不清楚或沒把握的問題,一定要及時與合作者溝通并虛心請教,不要擔心面子問題;排練時伴奏者要充分尊重并由衷地稱贊對方,即使提出問題,語言也一定要禮貌,如“能不能這樣”“可不可以那樣”等;當節(jié)奏發(fā)生變化時,要非常明確地給對方以提示;排練時雙方要互相傾聽,不要自顧自地演奏(唱);盡量多合伴奏,雙方配合才能達到默契,只有踏踏實實對待排練,舞臺上雙方才能更有把握。
需要指出的是,當雙方在對作品的音樂處理、藝術觀點等意見不同時,如何協(xié)調與處理這種關系就顯得尤為重要了。首先,伴奏者要對作品進行仔細研究和認真練習,當確定自己對音樂的理解和處理是正確的時候,就要堅持自己的想法。意見有分歧時,雙方一定要在積極、融洽的氣氛中去討論,可以按照彼此的想法分別進行比較和試驗,從而選擇出更符合音樂風格特點或更有音樂表現力的方案;還可以找出作曲家的其他作品來分析他總體風格的特點,從而參照解決該首作品的處理辦法。
當然,除了有充分準備時間的登臺表演,還有一些是緊急演出任務(或者伴奏者要求臨時降調、臨時更換曲目等情況),伴奏者又應該怎樣應對呢?首先,一定要具備快速的視奏能力和即興改編的能力,要有眼、耳、手瞬間配合默契和組織樂譜的能力,會用眼睛“練琴”,拿到曲譜一定要先迅速瀏覽曲名、作者、調性、節(jié)奏、語言、轉調、技巧困難片段、前奏、間奏、尾奏等,然后快速確定演唱的內容、速度、特點,準確判斷曲譜主次內容,恰當省略困難片段,提前與演唱者溝通前奏的速度與情緒、反復段落、速度變化的段落等;其次,還要盡可能找機會簡單地與合作者完整合一下伴奏,哪怕只有一遍,都比雙方直接上臺要有把握得多。那些真正能夠做到與合作者“拿譜即合”并且還非常默契的伴奏者都是積累了多年舞臺實踐與合作經驗的優(yōu)秀人才,不僅見多識廣,熟悉不同類別的作品、和聲、伴奏音型、演奏方法等,而且還能夠始終兼顧演唱者的需求。而我們大多數的伴奏者還是不要冒險“打無準備的仗”,最好“穩(wěn)中求勝”吧!
有條件的話雙方最好走臺彩排,感受一下現場音響效果,尤其要充分考慮觀眾席坐滿后的效果,伴奏者可以放開聲音彈一下,看臺上的聲音傳出去能不能返回來,大部分場地坐滿觀眾后聲音會變“干”,因此伴奏者盡量將音色調“潤”一些。還需對合作者提前做些了解,如性格、身體狀態(tài)、生理條件、心理素質等方面,如果是“新手”,這可能需要時間與合作次數的積累,但對于經驗豐富的“老手”來說,短時間內就可以摸清楚對方的音質特點、技術水平,從而做出相應的調整。彩排時可以把重點作品合一下,或者時間允許就完整過一遍,要虛心聽取意見,或用錄音、錄像來自我檢查也可以發(fā)現不足之處。此外,鋼琴的擺放位置、鋼琴的特點、踏板如何、琴蓋開多少合適、琴凳高低、燈光、鋼琴調律、服裝、樂譜、翻譜細節(jié)、演唱者的站位、舞臺禮儀、走路姿態(tài)、報幕順序等細節(jié),伴奏者都要充分考慮到,避免因這些小事給演出添亂,盡可能做到萬事俱備。演出前要保證雙方身體健康、精神煥發(fā),前一晚休息好非常重要,演出當天不必練習太長時間,一至兩小時即可,雙方都要節(jié)省精力,千萬不要情緒激昂地練,而是要把情緒飽滿的狀態(tài)留到正式演出時,不要提前消耗殆盡,放松心態(tài),心情要平靜、自然、愉快。正式開演半小時前不要與人聊天,不要有負面情緒,可以看看樂譜,吃點兒能補充體力的食物,少喝水。
鋼琴伴奏屬于音樂表演專業(yè),離不開舞臺與演奏,能否表演成功除了技術因素,還有心理因素。一般在演奏前,伴奏者最好先在心里通過默唱感受一下速度,但由于緊張容易導致錯覺的原因,彈奏速度最好要比想的速度略微再慢一點兒,此時燈光、環(huán)境等不適應也會導致緊張局促,這時就更需要伴奏者冷靜、放松,要相信自己的演奏(可以這樣想:緊張是必然的,緊張我也能彈好),把自己看成是演奏家或帶給觀眾美妙音樂的天使,上臺要有“王者風范”(不要畏畏縮縮),同時思想還要保持高度集中,多關注演唱者、多想音樂(不要想音符),陶醉并欣賞自己的演奏,讓演唱者跟著自己的音樂走。
演出結束后,伴奏者會感到無比輕松與激動,但下臺后一定要作一些回顧與總結,認真回憶并反思自己在舞臺上的表現,如哪些地方值得肯定和繼續(xù)保留,哪些失誤不該發(fā)生及是什么原因造成的,今后應該怎樣控制和解決,還需要在哪些方面繼續(xù)改進和提高,等等。下面,我們就來談談鋼琴伴奏在舞臺上經常發(fā)生的問題與解決辦法。
1.合作者串段:切莫慌張,要冷靜迅速地找到“新段落”并接下去。伴奏者除了在平常排練時要提醒對方態(tài)度嚴謹認真外,還要專門留意、熟悉對方的串譜段落,以防臺上出現這類問題而要“留一手”。
2.合作者唱錯或中斷:如果是小錯誤就“跟著感覺走”,大錯誤就冷靜聽辨、尋找之后再繼續(xù)彈下去;如果是中斷就從鄰近段落或樂句的開頭重新開始,或彈奏最近的間奏引導對方接下去。
3.合作者趕拍子或拖拍子:平時可用語言提示并用伴奏手法(“推動或拉住”)調節(jié)速度或加深印象;舞臺上要不露痕跡地“微調”,或利用伴奏的呼應句、間奏段落來“提醒”對方。
4.合作者臨時“怯場”:臺下叮囑對方多想正面語言(我很棒、肯定行),別想負面語言(好緊張、好害怕),臺上用眼神和微笑增強對方的力量與自信,演奏時用從容的前奏、穩(wěn)定的速度、激情的表演帶動和引導對方,下臺后提醒對方要勤奮踏實,不要有“碰運氣”的想法。
5.伴奏者失誤沒合上:抓大放小,寧愿去掉一些“細枝末節(jié)”也要先保證和聲進行、節(jié)奏韻律的準確性與曲目的完整性,這種時刻伴奏者千萬不要在心里否定自己,不要有“臺下的專家、觀眾會議論什么”等雜念,即使彈錯音也要馬上忘掉失誤,快速調整好心態(tài),爭取把后面段落彈好。牢記以后上臺前要保證休息好,上臺后頭腦要冷靜清醒,排除雜念,保持專注力,下臺后繼續(xù)加強技術與合作。
6.合作者跑調:伴奏者如果具備移調能力就跟隨對方轉到新調即可;如果對方音高只偏離少許,就仍在原調突出重點音引起對方注意,或經過間奏段落,對方自己也能回到原調。
以上就是筆者的一些拙見。無論在舞臺上發(fā)生什么意外情況,雙方都應該用尊重與理解的態(tài)度給予對方原諒和寬慰,一起共同總結經驗與改掉缺點,而不是互相指責與埋怨。
多年的實踐經驗表明,真正教會伴奏核心技術與規(guī)律的是我們的合作者,他們的高度也決定了伴奏者能夠達到的高度。很多歌唱家毫不保留地給伴奏者傳授寶貴的經驗,如對歌詞、語言、作品的理解、呼吸、樂句、聲部的表現力、歌劇人物心理的變化、作品內容整體構思等方面都使伴奏者對作品有了重新的認識與思考,極大地拓寬了我們的視野,提升了音樂修養(yǎng)。因此,伴奏者不僅要虛心請教他們,還要站在聲樂的角度來審視自己的演奏,這樣,雙方的合作關系才能更默契、更融合。
總之,舞臺藝術實踐本來就不是一路平坦的,要想取得舞臺經驗,必須通過藝術實踐來獲取,在舞臺上經過“千錘百煉”才能走向成熟,一定要多爭取上臺的表演機會,不要退縮,不要“紙上談兵”,應該積極向同行學習,認真檢討自己的不足,這樣才能一次次地總結經驗教訓,不斷進步!希望每一位年輕的伴奏者都能在舞臺上收獲自己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