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根明
摘 ? 要:疫情期間的網(wǎng)絡教學,受各種因素的限制,往往導致課堂形式的單一,進而影響教學效果?!?+X”學習模式指的是,以疫情期間的某一熱點話題為“1”,以與主題相關的文字、圖片和視頻為“X”,進行剪輯、編排、分享、閱讀和評論,并在此基礎上進行思辨寫作活動。
關鍵詞:疫情;網(wǎng)絡教學;“1+X”學習模式;讀寫活動
一、問題的提出
疫情期間,我校組織學生進行網(wǎng)絡教學。網(wǎng)課實施一段時間以后,筆者在實踐中碰到了一系列問題。
首先,受直播平臺的限制,音畫延遲嚴重,卡頓現(xiàn)象時有發(fā)生,導致傳統(tǒng)的課堂互動無法實現(xiàn)。這極大制約了課堂內(nèi)容的選擇,使得知識講授型課堂成了首要選擇。筆者的教學以學考復習為主。
其次,課堂形式的單一影響了教學的效果。學考復習以教師講授為主,單一的講授不能得到及時的反饋,且容易帶來審美疲勞,加上網(wǎng)絡信息的豐富一定程度上分散了學生注意力,導致部分學生聽課不夠認真,從而大大影響了授課的效果。
發(fā)現(xiàn)問題之后,筆者在任教班級開展了一項問卷調(diào)查。從調(diào)查結(jié)果看,絕大部分學生希望老師能夠?qū)n}復習和課外內(nèi)容相結(jié)合。鑒于此,筆者對課堂內(nèi)容作了一些微調(diào),引進了課外話題(如疫情期間不同風格的捐贈留言、“發(fā)哨子的人”、“方方日記”等)的探討,引起了學生極大的興趣,效果都很不錯。
受此啟發(fā),筆者進行了疫情期間網(wǎng)絡課堂“1+X”學習模式的研究。
需要說明的是,筆者這里所說的“1+X”學習模式不同于溫儒敏先生所說的“精讀+泛讀”的形式,其中的“1”指的是一個主題,“X”指的是與主題相關的文字、圖片和視頻等,即圍繞一個主題精心挑選文字、圖片和視頻,然后根據(jù)一定邏輯進行編排、剪輯、分享,在此基礎上進行思辨閱讀和寫作。它兼具群文閱讀和跨媒介閱讀的特質(zhì)。
二、實施的過程
本研究以語文核心素養(yǎng)為綱,以疫情為內(nèi)容,以學生為主體,以語文讀寫活動為主線。整體過程分三個階段,具體如下:
第一階段:定題定體
1.確定話題
在前期調(diào)查的基礎之上,筆者以“愛在瘟疫蔓延時”為總主題,選擇了17個主題:
(1)鐘南山;(2)李蘭娟;(3)護士們的感人日常;(4)李文亮;(5)韓紅;(6)快遞小哥汪勇等;(7)山川異域,風月同天;(8)美麗的“逆行”;(9)拒絕醫(yī)護人員回小區(qū);(10)硬核廣播;(11)醫(yī)療隊女護士集體剃光頭;(12)社會各界支援;(13)個人與國家;(14)我們與自然;(15)犧牲;(16)謠言止于智者;(17)災難過后的反思。
學生在實際的選擇過程中又增加了兩個主題:讓愛發(fā)光和家書。
2.學生分組
主題確定之后,學生以4人一小組進行自由組合,并挑選其中一個話題收集各類材料。每組設組長一名,負責協(xié)調(diào)本組事務。
3.明確編排體例
筆者和學生討論之后,明確編排體例,大致由7部分組成,學生可以根據(jù)實際情況作調(diào)整。7個部分如下:
1.標題、編寫團隊。每個小組所選擇的主題相當于一個話題,正式的標題還需要學生自己擬定。
2.封面和前言。封面可以自行繪制,也可采用網(wǎng)絡圖片。
3.推薦閱讀文章。圍繞某一主題,推薦閱讀相關文章,力求多角度展現(xiàn)主題,深度挖掘主題,在縱橫兩條線上著力拓展。文章要求注明作者和來源,最好能配圖;同時要求所選文章以傳播正能量為主。
4.推薦圖片。配合文章閱讀,以直觀的形式展現(xiàn)主題內(nèi)容。
5.以網(wǎng)址鏈接形式推薦觀看視頻。鼓勵學生自己剪輯視頻。
6.編寫感言。小組成員每人都要寫。
7.同學評價。鼓勵動員老師、家長參與。
4.收集素材
明確要求之后,學生開始著手準備收集素材。從2月21日收到第一組作品,至3月15日最后一組作品上交,學生共完成14組作品。至此第一階段工作完成。
第二階段:閱讀評論
1.修改完善
學生的作品上交后,筆者認真閱讀每一組作品,并給予一定的建議。建議主要包括選文的合理性、邏輯性,話題探討的深度,以及文章編排的技巧等等。在此基礎上,學生對本組作品進行修改和完善,并發(fā)布在班級群上(即形成初稿)。
2.閱讀評論
作品發(fā)布后,學生通過在線編輯的形式留言評論。評論大致從文章內(nèi)容和編排兩個方面展開,有的是對作品提出建設性的建議,有的是發(fā)表自己對該話題的看法。
3.公眾號推廣
筆者對學生的評論意見進行整理,并反饋給各個小組。各小組廣泛吸取其他同學的建議,再次對作品進行修改(形成二稿或三稿)。之后,筆者在個人微信公眾號平臺發(fā)布,面向社會推廣。此部分工作從2月28日發(fā)布“硬核廣播”始,到4月15日發(fā)布“謠言止于智者”止,歷時一個半月,在復學前順利完成。
第三階段:思辨寫作
1.發(fā)布致同學書
閱讀和寫作,是語文學習的一體兩面,閱讀是寫作的基礎,寫作是閱讀的升華。3月27日,筆者在班級釘釘群里發(fā)布了《致高二(13)(14)班同學》,主要表達了三層意思。
首先,回顧前一階段的工作,向大家匯報進展情況。
其次,對話題進行整合。對交叉的內(nèi)容進行合并,增加近期出現(xiàn)的新熱點。將原先的19個話題整合成以下幾個方面:
(1)國士;(2)吹哨人;(3)逆行者;(4)小人物;(5)支援;(6)域外援助;(7)愛心基金;(8)見證;(9)謠言;(10)硬核廣播;(11)口罩人生;(12)境內(nèi)與境外命運共同體;(13)中外政客之爭;(14)災難啟示錄。
最后,提出下階段寫作要求。請學生從以上14個主題中選擇一個自己感興趣的話題,獨立寫一篇文章,并提供如下四種文體以供選擇:
詩歌——“疫”中之感,縱恣文筆,馳騁想象。
小說——“疫”中之想,故事新編,虛實相生。
散文——“疫”中之談,形散神聚,情隨事遷。
時評——“疫”中之思,理性評述,針砭時弊。
2.開展思辨寫作
閱讀是基礎,表達是需求。在“1+X”閱讀的基礎之上,學生根據(jù)自己的興趣愛好進行自由創(chuàng)作。筆者任教的是兩個小班,共收到43份作品,其中散文11篇,詩歌16篇,時評13篇,小說3篇。
3.公眾號推廣
筆者認真研讀學生的作品之后,給部分學生提了修改建議。之后在公眾號分7期加以推廣。
至此,本課題的過程研究順利完成。
三、研究的成果
本研究為實踐型研究,主要成果是學生的作品,衍生成果是學生思維的發(fā)展和學習興趣的激發(fā)。具體表現(xiàn)為:
(一)形成了14組主題閱讀作品和43篇思辨寫作文章
本研究的首要成果是形成了14組主題閱讀作品,并在筆者的個人公眾號推廣。受篇幅限制,發(fā)布時作品內(nèi)容有刪節(jié)。14組作品如下:
(1)《硬核廣播:鄉(xiāng)村最強音》
(2)《一封與子書,幾許家國情》
(3)《用愛發(fā)電》
(4)《病房里的守望》
(5)《山川異域,風月同天;河海有別,波濤共挽》
(6)《豈曰無衣,與子同裳》
(7)《鐘南山:我們不怕》
(8)《城市擺渡人》
(9)《韓紅:相信善良》
(10)《拒絕醫(yī)護人員回小區(qū)事件》
(11)《李蘭娟》
(12)《風雨之下,誰人擎?zhèn)恪?/p>
(13)《女護士剃光頭事件》
(14)《謠言止于智者》
研究成果之二就是學生獨立完成的43篇文章,包括詩歌、小說、散文和時評。盡管有些作品看起來仍顯稚嫩,但都是學生獨特的思考與表達,筆者在公眾號擇優(yōu)刊登了部分作品,分7期分享展示(小說數(shù)量較少,且質(zhì)量欠佳,未作分享)。
(1)散文(一):《我不認識你,但我感謝你》
(2)散文(二):《災難啟示錄》
(3)詩歌(一):《提燈的女郎》等
(4)詩歌(二):《逆行者》等
(5)詩歌(三):《我在四月給你寫信》等
(6)時評(一):《流丸止于甌臾》等
(7)時評(二):《要講真話,但不是這個時候》等
(二)學生思維品質(zhì)得到提升
《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指出:“思維發(fā)展與提升是指學生在語文學習過程中,通過語言運用,獲得直覺思維、形象思維、邏輯思維、辯證思維和創(chuàng)造思維的發(fā)展,以及深刻性、敏捷性、靈活性、批判性和獨創(chuàng)性等思維品質(zhì)的提升。”本研究在促進學生思維發(fā)展方面進行了積極有益的嘗試。
一是促進了學生形象思維的發(fā)展。疫情時期的社會就是一本立體的教科書,它一方面通過文字、圖表和音像資料等多種存儲媒介來呈現(xiàn)信息,同時也通過廣播、報刊、電視、網(wǎng)絡等多種傳播媒介來更新信息,各種媒介及時記錄中國經(jīng)歷的這一場前所未有的疫情阻擊戰(zhàn)?!?+X”學習是語言、思維、媒介相互融合的學習方式,學生在讀寫活動中培養(yǎng)了直覺思維和形象思維。
二是促進了學生邏輯思維的發(fā)展。每一組話題所涉及的內(nèi)容可謂恒河沙數(shù),學生要對海量信息進行閱讀、判斷、挑選、甄別,同時要按照一定的邏輯進行編排,這個過程促進了學生邏輯思維能力的發(fā)展。更重要的是,很多學生在收集、整理、編排、評價的過程中,不僅深化了對社會問題的認識,而且獲得了認知事物的方法。比如面對疫情期間的謠言,有學生認為:“在你的信息來源匱乏的情況下,要判斷孰是孰非,真的很難。當你自己評判不了時,至少要保證,不要因為別人的誘導而影響了更多人的思考。無法站隊,不如不作評價。把疑問留在心里,時間會證明一切。你也不要總是逼迫自己去尋找一個答案,這個世界并不是非黑即白的,有時沒有誰對誰錯,只是雙方的立場不同罷了?!边@其實是認知方法的總結(jié),即不輕信,不盲從,不偏頗,不激憤,全面看待,冷靜思考,理性判斷。這是比獲得具體知識更可貴的收獲。
三是促進了學生辯證思維的發(fā)展。辯證思維的特點是,從對象的內(nèi)在矛盾的運動變化中,從其各個方面的相互聯(lián)系中進行考察,以便從整體上、本質(zhì)上完整地認識對象。學生的部分時評作品很好地體現(xiàn)這一點,如關于謠言產(chǎn)生原因的分析:“毫無疑問,疫情的形勢嚴峻,為謠言的產(chǎn)生提供了基礎。這種基礎是兩方面的。第一,它為謠言提供了來源?!诙咔閷е氯诵幕袒?,大家都怕被感染。我們對相關信息的了解并不多,卻非常渴望了解更多,這種心理,也促使一些別有用心之人去編造謠言?!谌?,現(xiàn)如今的網(wǎng)絡,為謠言的傳播提供了新的道路。……同時,人們的‘不夠耐心也是謠言產(chǎn)生的‘催化劑?!边@種分析規(guī)避了簡單化歸因的邏輯謬誤,由表及里,由淺入深,達成了對謠言的整體認識。
(三)構建了“1+X”學習模式
“1+X”學習模式側(cè)重于閱讀和寫作,由以下幾個部分組成:
(1)提供真實事件:提供給學生社會熱點事件,最好是可拓展的或具備爭議性的事件。
(2)確定主題:明確事件要探討的主題,使其成為學習的中心內(nèi)容,并以此輻射,搜尋與該主題相關的文字、圖片、視頻等。
(3)自主學習:學生自主學習與主題相關的內(nèi)容,對話題進行深入思考,對素材進行取舍。
(4)協(xié)作學習:通過合作、討論,實現(xiàn)各種想法的碰撞與融合,使學生對問題的感悟更加深刻,同時通過分工,完成主題閱讀作品的呈現(xiàn)。
(5)閱讀評價:在相互閱讀的基礎上完成對自我作品的評價和對他人作品的評價。
(6)思辨寫作:對事件有深刻理解之后,形成自我的認知并加以表達。
四、研究的反思
基于真實情境的閱讀和寫作,讓學生真切地感受正在發(fā)生的事情,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熱情。但對學生參與課題,教師還要加強過程監(jiān)督。疫情期間,學生在家學習,教師的過程監(jiān)督變得頗為困難。部分學生存在應付心理,以致最后形成的作品質(zhì)量不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