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玉雪
摘要:同治五年(1866年),都察院左都御史李鴻藻的嗣母病逝,朝廷因政治軍事等原因,令其移情作忠。李鴻藻多次懇請終制,請求回藉守孝,最終連疏稱疾,才得以賜告。此時李鴻藻作為太子少保兼都察院御史,地位尊崇職分重要,三年丁憂必然對時局產(chǎn)生很大影響。本文從政治與禮義角度,對這一重要事件進行梳理,希望有助于晚清史的研究。
關鍵詞:李鴻藻;丁憂;移情作忠;孝道
李鴻藻(1820-1897年),字蘭蓀,亦作蘭孫,直隸高陽人。咸豐二年進士,成為翰林院庶吉士。十一年,進京教授大阿哥讀書,穆宗登基后成為帝師。同治四年,入值軍機處。其為人清高廉潔、正氣凜然,做事深明大義,心懷家國,是朝廷的肱股之臣。同治五年,堅守禮義,為母丁憂守制。此時距他成為軍機大臣不足一年,正處于仕途鼎盛時期,為何他要急流勇退,守孝三年?
一、丁憂事件
同治五年五月,李鴻藻的嗣母姚太夫人患疾,七月逝世。按照清朝的禮制,李鴻藻需要開缺守喪,時間為27個月。但李鴻藻身為帝師兼都察院御史,地位尊崇,職分重要,故兩宮皇太后下旨令其奪情:“皇太后懿旨,援雍正、乾隆年大臣孫家淦等故事令鴻藻開缺守孝,百日后仍授讀,兼參機務。”[1]也就是準其居喪三個月,三個月過后繼續(xù)為皇帝授讀,并且參與軍機政務的處理。并且下旨:“御賜治喪費銀二千兩,賜祭一壇”以示眷懷,可見朝廷對李鴻藻可謂恩眷有加。但李鴻藻卻以“追惟罔極,慘烈五中,今已不能盡子職于生前,而并不能持喪服于身后.......夫以不可為人不可為子之人,豈能匡輔典學”[2]堅決請辭。“親死而不奔”的奪情本就違背綱常倫理,況且他身為帝師,更應嚴守禮制。因此李鴻藻多次懇請終制,朝廷也數(shù)次挽留。不久皇太后再次下旨:“李鴻藻惟當恪遵前旨......前旨有令,遇朝會不必與列,尚不足以示恤。李鴻藻著遵照雍正年間世宗皇帝諭旨,二十七月內(nèi)不穿朝服,不與朝會筵席,遇有祭祀典禮咸集之處,均勿庸與列?!比昶陂g里不僅不用參加朝會,還可以不穿朝服,不參加朝會筵席,祭祀典禮,這足以看出朝廷對李鴻藻的優(yōu)厚待遇。但十月十六日,百日期滿后,李鴻藻稱病不入旨,表明了自己堅決守制的態(tài)度。隨后,兩宮皇太后加恩準其調(diào)理,直到同治七年李鴻藻重新起復,才開始入值中樞。
二、奪情緣由
李鴻藻其人稟賦聰穎、博古通今,自咸豐十年成為載淳的授讀師傅以來一直盡職盡責,勤勉善誘,深受兩宮皇太后的賞識。七月初九,在接到李鴻藻要回籍守制的上疏后,兩宮皇太后即刻懿旨:“皇帝春秋鼎盛,緝熙典學,功修正篤,李鴻藻諄諄納誨,皇帝樂成,誠不可或離左右?!蓖瑸榈蹘煹倪€有翁心存、倭仁、徐桐等大學問家,由此可見李鴻藻以其博學最受皇帝太后尊重。據(jù)同僚翁同龢日記記載:“李蘭蓀側讀遂勤,非他人所能及。蘭蓀至誠悱惻,其口才亦非吾所及?!薄疤m蓀于書房最吃重,今以憂去,益難措手矣。”[3]皇帝沖齡,李鴻藻博覽群書、學識淵博,多年的授讀教誨使皇帝產(chǎn)生很大的依賴?;实鄣膶W業(yè)教育問題是朝廷讓其奪情的原因之一。
此外,晚清朝局動蕩,各地農(nóng)民起義不斷。《清李文正公鴻藻年譜》中記載:“捻敗僧格林沁于魯山?!蓖嗡哪?,捻軍在山東曹縣埋伏,全殲僧格林沁所部,一時之間朝野震動,朝中人心浮動。五年,捻軍勢如破竹,突破魯河防線,曾國藩因圍剿不力被撤免欽差大臣。此時朝廷正當用人之際,出于政治利益的考慮,朝廷肯定不會讓李鴻藻離職丁憂。十月皇太后懿旨:“李鴻藻受恩至重,與國家有休戚相關之誼,當此圣學日新,軍務方及,該侍郎豈能恝然于懷?著即于百日后,仍遵前旨,照常入值弘德殿、軍機處,以副重任?!崩铠櫾宥n是同治年間的一件大事,作為軍機重臣,李鴻藻的各種作為都與國家有著密切聯(lián)系。同時,值得注意的是同治五年三月二十八日,軍機大臣曹毓英病逝。二十九日,朝廷下旨:“命公(鴻藻)在軍機大臣上行走。又命胡家玉(小渠)在軍機大臣上學習行走。”李鴻藻是在曹毓英病逝之后才入值軍機,如果李鴻藻要丁憂守制,那么應由胡家玉接替入值。然而在該年九月,“湖北巡撫曾國荃因與湖廣總督官文不協(xié),上疏彈劾官文貪庸驕蹇,并牽及官文曾以官銀饋送胡家玉程儀一事。由于事態(tài)擴大,也許此時上頭已有將胡家玉逐出軍機之意?!盵4]這也是朝廷要求李鴻藻移情作忠的重要原因,之后李鴻藻為能順利丁憂,向朝廷保舉了兩人。
三、堅決守制
李鴻藻出自官僚家庭,其祖父李殿圖,官至閩浙總督。他從小接受儒家禮制教養(yǎng),崇尚理學,堅持百善孝為先,深諳《孝經(jīng)》中“夫惟孝者,必貴于忠。忠茍不行,所率猶非道。是以忠不及之而失其守,匪惟危身,辱其親也?!盵5]所以他在請辭的上疏中寫道:“經(jīng)典所言,不外倫常禮義,若今為自蹈愆尤,言與行戾,則......又將何以置辭?”最后在朝廷堅持讓他移情作忠,且百日期滿的情況下,他甘冒風險,稱病不出。時人評價他“清流之盛,李文正公鴻藻實主之?!盵6]李鴻藻嚴守忠孝大節(jié),堅持回籍守制,在很大程度上維護了儒學禮制,樹立了清流的形象。
近代中國在槍炮的威逼下被迫打開國門,在“歐風美雨”的沖擊下,中學與西學產(chǎn)生了劇烈的沖突。李鴻藻作為清流首領被劃為了守舊派,這主要因為他深受傳統(tǒng)封建教育,對孔孟之道深信不疑。加之受“天朝上國”觀念的影響,不愿意接受外來事物。這主要表現(xiàn)在他反對西學,反對洋務運動。李鴻章曾說過:“高陽(李鴻藻)秉筆,洋務甚為隔膜?!盵7]六七十年代,正處于洋務運動的盛行階段,但同時洋務運動的種種弊端也開始暴露。例如,洋務運動的官僚腐敗現(xiàn)象,以及收效不理想等。于是以李鴻藻為首的清流常常抨擊這些弊端,“自咸豐以來,無年不辦洋務,無日不講自強”,結果卻是“事閱三朝,積弱如故”[8]。但他并不仇視清流派的士大夫興辦強兵富國的實業(yè),比如張之洞建設海防、兵工廠等。李鴻藻拒絕接受新事物很大程度上在于他與維新派政見上的不同。所以說李鴻藻在此時提出守孝三年,也表明了自己對待洋務的態(tài)度,與朝中的黨爭有很大關系。
結語:李鴻藻信守程朱理學,在個人守禮方面十分自律,其人“性至孝,為學守程朱,務實踐,不茍言笑,持躬勤,有若寒素,與倭仁最善,以道義相切。”李鴻藻為官清廉,官至內(nèi)閣大學士、軍機大臣,死后獲謚文正,是清代文官的最高謚號,由此可見其一生道德文章,成為時人楷模。
參考文獻:
[1]趙爾巽.清史稿·李鴻藻傳[M],北京,中華書局,1977.4.
[2]李宗侗,劉鳳翰.清李文正公鴻藻年譜[M],臺灣,商務印書館,1981.149-150.
[3]翁同龢.翁同龢日記[M],北京,中華書局,1989.234-235.
[4]陸德富.同治年李鴻藻丁憂諸事補證——一通李鴻藻未刊書札考釋[J].中國國家博物館館刊,2016(05):119-124.
[5]孔子.孝經(jīng)[M],浙江,古籍出版社,2011.89-91.
[6]徐珂.清稗類鈔[M],北京,中華書局,1986.42.
[7]戴逸等.李鴻章全集·朋僚函稿[M],海南,海南出版社,1997.233.
[8] 苑書義,孫華峰,李秉新.張之洞全集[M],河北,河北人民出版社, 1998.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