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示Vesta族群小行星熱物理特性
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臺季江徽課題組與合作者基于Wide-field Infrared Survey Explorer(WISE)的紅外觀測數據及熱物理模型,揭示了主帶小行星中的Vesta族群的熱物理特性。相關論文發(fā)表于The Astronomical Journal。小行星絕大多數分布在火星和木星軌道之間的主帶區(qū)域,它們可能蘊含了地球生命和水體起源的重要線索,也蘊藏著“嬰兒期”太陽系的信息,因而具有重要的科學研究價值。Vesta族群位于主帶的內部區(qū)域,其成員數目超過15000顆,是主帶最多的族群之一。研究發(fā)現(xiàn)其熱慣量隨有效直徑增加呈遞減趨勢,這些天體的幾何反照率相比其他小行星普遍偏高。
決定大耀斑爆發(fā)屬性的重要因素
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項目研究員李婷主導的科研團隊建立了目前為止最大的爆發(fā)/受限耀斑樣本庫(包含322個M1.0級以上的耀斑),展示出活動區(qū)磁通量與CME的發(fā)生之間存在的新關系。相關預印論文發(fā)表于arXiv。統(tǒng)計研究發(fā)現(xiàn)產生耀斑的活動區(qū)的總磁通量是決定大耀斑爆發(fā)屬性的重要因素,爆發(fā)耀斑占總耀斑數的比例與活動區(qū)的磁通量表現(xiàn)出很強的反相關,這意味著大磁通量的活動區(qū)產生的大耀斑伴隨CME的可能性較小。統(tǒng)計分析還發(fā)現(xiàn)臨界衰減因子高度與活動區(qū)的磁通量存在強的正相關,說明活動區(qū)的磁通量越大,其上方的磁場束縛也越強,因此會約束爆發(fā)的磁結構向外運動,從而產生受限耀斑。
星際分子氰基甲亞胺及其同分異構體的化學建模研究
中國科學院新疆天文臺天體化學團組通過理論化學研究,建立了氰基甲亞胺及其同分異構體的相關化學反應網,采用氣相-塵埃兩相模型NAUTILUS對其進行了化學模擬研究。相關論文發(fā)表于Monthly Notices of the Royal Astronomical Society。氰基甲亞胺作為星際介質中一種重要的生命前分子,經過一系列化學反應形成了構成遺傳關鍵物質RNA和DNA核酸堿基的腺嘌呤。同時,氰基甲亞胺是氰基甲胺的光解產物之一,氰基甲胺可通過斯特雷克合成反應生成甘氨酸,而氨基酸是構建生物組織的肽鍵及蛋白質的基元。研究推測氰基甲亞胺及其同分異構體不僅可以在熱核附近或熱核中生成,也可在激波存在的冷環(huán)境中生成。
日冕物質拋射的亮前沿具有三層結構
中國科學院云南天文臺太陽活動及CME理論研究團組成員梅志星博士及其合作者,通過三維磁流體動力學(MHD)數值實驗,研究了太陽大氣中日冕物質拋射(CME)的三維大尺度結構。相關研究成果發(fā)表于The Astrophysical Journal Letter。數值模擬結果表明,在CME泡周圍存在有螺旋狀電流片/邊界(HCB)。HCB是磁結構中的切向不連續(xù),由CME泡與環(huán)境磁場之間的相互作用所產生。它的螺旋形狀是由于CME泡中的磁通量繩的Kink過程引起的。在SDO/AIA合成圖像中,發(fā)現(xiàn)了清晰的三層亮前沿:亮的快模激波前沿、亮的HCB、以及亮的MFR外邊緣,且這三者按順序排列從爆發(fā)源區(qū)向外傳播。
發(fā)現(xiàn)強引力透鏡候選體
中國科學院云南天文臺麗江天文觀測站龍潛研究員與云南大學中國西南天文研究所宇宙學研究組爾欣中教授團隊合作,利用人工智能深度學習的方法發(fā)現(xiàn)了38個新的強引力透鏡候選體。相關論文發(fā)表于Monthly Notices of the Royal Astronomical Society。星系尺度的強引力透鏡系統(tǒng)是重要的宇宙學探針,目前已證認的強透鏡系統(tǒng)數目過少。該研究構建并訓練了一個卷積神經網絡,該神經網絡使用Julia語言根據引力透鏡數據的特點專門定制,具有規(guī)模小、速度快、針對性強的特點。科研人員將其應用于歐洲南方天文臺2.6米巡天望遠鏡(VST)千平方度巡天(Kilo-Degree Survey—KiDS)數據,發(fā)現(xiàn)了38個新的強透鏡候選體。
LAMOST首次發(fā)布視向速度變源星表
云南大學田志佳博士、劉曉為教授、北京師范大學苑海波副教授等人分析了LAMOST DR4數據中的重復觀測源,根據視向速度的變化與觀測誤差的關系,估計了恒星為視向速度變源的概率,并首次建立了包含約8萬顆恒星的視向速度變源星表。相關成果發(fā)表于The Astrophysical Journal。該成果利用了LAMOST大樣本數據的優(yōu)勢,建立了首個基于低分辨率光譜巡天數據的視向速度變源候選體星表。該星表包含約8萬顆恒星,其中包括77%的雙星系統(tǒng)和7%的脈動變星,樣本純凈度高于80%。作為變源巡天的輸入星表,這個視向速度變源星表成為了LAMOST DR4數據中增值星表之一。
利用類星體強引力透鏡時間延遲系統(tǒng)測量哈勃常數與引力檢驗
北京師范大學天文系胡彬教授牽頭理論宇宙學研究團組與合作者利用最新公開的4個類星體強引力透鏡時間延遲系統(tǒng),對哈勃常數與后牛頓參數進行了聯(lián)合限制。相關論文發(fā)表于Monthly Notices of the Royal Astronomical Society。哈勃常數刻畫當前宇宙膨脹的速度快慢,是宇宙學的核心參數之一。目前,利用宇宙微波背景輻射數據所得到的哈勃常數的數值與利用超新星數據得到數值有著大于4.4個標準差的不一致性。論文在考慮“哈勃危機”的情況下,完成了在星系尺度上(約4?10kpc)對于廣義相對論的精確檢驗。結果顯示,哈勃常數與修改引力效應在某些特殊星系系統(tǒng)具有強相關性。綜合所有4個星系系統(tǒng)給出了哈勃常數的最優(yōu)值。
揭秘大質量恒星形成區(qū)復雜外向流
中國科學院上海天文臺、南京大學等中日韓天文學家合作,用VLBI技術結合ALMA來研究大質量恒星的形成,在1.6萬光年之外的大質量恒星形成區(qū)G25.82-0.17觀測到復雜的外向流結構。相關論文發(fā)表于The Astrophysical Journal。質量大于8個太陽質量的恒星雖然稀少,卻深刻影響著星系的演化。它們是星系中重子物質和紫外輻射的主要來源。該研究利用了東亞甚長基線干涉網(EAVN)的子網(KaVa)。KaVa由位于日本的天文廣域精測望遠鏡(VERA)的四面鏡子以及韓國甚長基線干涉網(KVN)的三面鏡子組成。研究發(fā)現(xiàn)的準直的外向流及可能的盤結構表明,大質量恒星形成模式可能與類太陽小質量恒星形成模式相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