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潮滾 陳卓華
肩關節(jié)周圍炎是臨床常見疾病,也稱之為肩周炎,患者可出現功能障礙,同時也可出現肌肉萎縮、疼痛等癥狀,是患者相關軟組織出現損傷、退變等所致[1]。肩關節(jié)周圍炎病程遷延,嚴重降低患者的生活質量,采取有效措施為患者實施治療十分必要。目前,臨床主要是采用運動療法、針灸療法、物理療法、局部封閉方法治療,雖然能夠取得一定的效果,但是效果并不理想[2]。體外沖擊波是通過聲波,經過反射器反射而集中成的一種高能量沖擊波,能夠在病變部位作用,促進機體組織的再生,從而起到修復的作用[3]。通過沖擊波具有成骨效應,且鎮(zhèn)痛等的效應,應用于股骨頭壞死等疾病治療中,效果較好[4]。沖擊波治療具有時間短、損傷輕微、風險小等特點,可對部分外科手術替代[5]。本文研究主要對肩關節(jié)周圍炎患者接受沖擊波與功能鍛煉聯合治療的效果作觀察,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9 年1 月~2020 年1 月本院收治的100 例肩關節(jié)周圍炎患者,納入標準:①確診為肩關節(jié)周圍炎;②肩部疼痛,肩關節(jié)活動受限;③自愿參與本研究者。排除標準:①其他原因所致肩部疼痛者;②抗凝藥物治療者;③局部皮膚損害者;④心律失常、高血壓等難以控制者;⑤精神疾病史者;⑥難以對本研究積極配合者。隨機將患者分為對照組和實驗組,各50 例。實驗組平均年齡(56.85±4.33)歲;病程7~19 個月,平均病程(13.25±5.58)個月;其中男29 例,女21 例。對照組平均年齡(57.01±3.87)歲;病程8~19 個月,平均病程(12.97±6.69)個月;其中男30 例,女20 例。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對照組 采用功能鍛煉治療,具體方法:①患者面向墻壁站立,其雙手沿著墻壁上爬,合理控制速度,直至最高限度,之后緩慢將雙手放下,反復10 次;②靠墻站立,患者雙手交叉,抱住頸部,雙上肢進行內收和外展動作,反復10 次;③摸耳,由下向上將胳膊抬起,摸對側耳朵,反復10 次;④將患側手臂后背,使用健側手上拉,反復10 次。以上動作均4 組/次,早晚各1 次,7 d 進行1 次復診,共計治療21 d。
1.2.2 實驗組 采用沖擊波與功能鍛煉聯合治療,其功能鍛煉方法與對照組一致。沖擊波治療前和治療后對患者的心率、血壓水平等測量,告知患者治療的具體過程、原理、不良反應等情況。醫(yī)護人員首先協助患者保持舒適、合理的體位,之后確定患者肩部的具體壓痛點,根據其壓痛點采用體外沖擊波治療儀為實施治療,將探頭對準肩部壓痛點,以痛點為中心,實施震波治療,頻率設置為12~15 Hz,壓力設置為1.6~2.5 Bar,手柄壓力控制為中度至重度,每個區(qū)域進行600~2000 次的沖擊,每7 天實施1 次治療,共實施3 次治療,根據患者的耐受程度以及病情情況合理增加或降低治療強度。
1.3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比較兩組治療效果和關節(jié)活動度。效果判定標準:顯效:患者肩部疼痛消失,肩關節(jié)功能基本恢復或完全恢復;有效:患者局部疼痛減輕,肩部活動度改善明顯;無效:患者的肩部活動度和疼痛均未改善;總有效率=顯效率+有效率。肩關節(jié)活動度:即肩關節(jié)外旋、內旋、后伸、前屈、內收、外展的角度。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2.0 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 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臨床療效對比 實驗組患者總有效率為90.00%,高于對照組的74.0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兩組肩關節(jié)活動度對比 實驗組肩關節(jié)外旋、內旋、后伸、前屈、內收、外展的角度均大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1 兩組臨床療效對比[n(%)]
表2 兩組肩關節(jié)活動度對比(,°)
表2 兩組肩關節(jié)活動度對比(,°)
注:與對照組對比,aP<0.05
導致患者出現肩關節(jié)周圍炎的具體機制尚未完全明確,包括慢性損傷對關節(jié)囊等引起的相關非特異性炎癥反應,同時冠心病、頸椎病、急性創(chuàng)傷等所致的肌肉痙攣、肩部疼痛也可誘發(fā)肩關節(jié)周圍炎[6,7]。肩關節(jié)周圍炎的發(fā)生會對患者的身心健康以及生活質量造成影響,加強其有效治療干預十分必要。
本研究結果顯示,實驗組患者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實驗組肩關節(jié)外旋、內旋、后伸、前屈、內收、外展的角度均大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由此表明沖擊波聯合功能鍛煉治療在肩關節(jié)周圍炎患者治療中應用效果好,且能夠提高肩關節(jié)活動度。功能鍛煉能夠在一定程度上促進患者病情的改善,降低疼痛程度,改善關節(jié)活動度,但是其單獨應用難以獲得理想的效果,因此應用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沖擊波治療能夠通過沖擊波治療儀的高能量或低能量震波,穿透組織和體液,達到患處,對細胞產生壓應力或拉應力,其中拉應力能夠松解組織,促進微循環(huán)的改善,而壓應力能夠促進細胞彈性的變形,使得細胞攝氧量增加,從而達到治療的效果[8,9]。局部高強度沖擊波能夠對神經末梢組織造成刺激,尤其是痛覺神經感受器,可降低神經的敏感性,從而阻滯神經傳導功能,降低疼痛程度[10]。同時,體外沖擊波還可抑制疼痛信號的傳導,上調血管內皮生長因子的表達,促進血管的生長,改善患者的血液循環(huán)情況,從而達到治療的目的[11,12]。
綜上所述,沖擊波聯合功能鍛煉應用于肩關節(jié)周圍炎患者中治療效果顯著,可增加患者的肩關節(jié)活動度,對改善肩關節(jié)周圍炎患者的預后有著積極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