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迪 陳侃 黃波
近年來,肺癌發(fā)病率不斷攀升,發(fā)病率高、死亡率高、預后差,據報道肺癌5 年生存率僅為13%~15%,其中僅約有15%的患者得以早期診斷[1]。臨床上對早期肺癌多主張采用外科手術治療,以達到根治目的,常用的手術有開胸手術、全胸腔鏡手術等,兩者各有優(yōu)劣。開胸手術有肉眼直視下操作、多角度觀察、距離感強的優(yōu)點,但創(chuàng)傷大,不利于術后恢復和早期輔助治療[2]。全胸腔鏡手術有微創(chuàng)的優(yōu)點,但操作困難、不能觸摸判斷腫瘤和淋巴質地、邊界等[3]。本研究比較了全胸腔鏡下、開胸肺葉切除術治療早期肺癌的療效及對患者應激反應的影響,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自2017 年7 月~2019 年1 月79 例早期肺癌患者為觀察對象。按照手術方法不同分為對照組(33 例)及觀察組(46 例)。對照組男18 例,女15 例;年齡43~75 歲,平均年齡(58.56±7.62)歲;TNM 分期:Ⅰ期23 例,Ⅱ期10 例。觀察組男30 例,女16 例;年齡43~76 歲,平均年齡(59.21±8.13)歲;TNM 分期:Ⅰ期32 例,Ⅱ期14 例。兩組患者的性別、年齡、TNM 分期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納入及排除標準
1.2.1 納入標準 ①病灶直徑≤5 cm,但未累及全肺;②無淋巴結、支氣管轉移及遠端轉移;③無手術禁忌證。
1.2.2 排除標準 ①合并其他惡性腫瘤;②中晚期患者;③中轉開胸手術者。
1.3 方法
1.3.1 對照組 采用開胸肺葉切除術:采用靜脈復合全身麻醉,常規(guī)雙腔氣管插管,行健側單肺通氣,患者取健側臥位。于第5 或6 肋間作12~15 cm 切口,切斷部分背闊肌前緣,保留前鋸肌。小心進入胸部,開胸器撐開肋骨間隙,切除或不切除肋骨,充分顯露病灶。直視下切除目標病變肺葉。進行淋巴結清掃。術后徹底止血,逐層縫合切口。
1.3.2 觀察組 采用全胸腔鏡下肺葉切除術:術前處理和對照組相同。采用三孔法,第一切口位于患側腋中線和腋后線第7、8 肋間,常規(guī)切開1.5 cm 小切口。置入30°胸腔鏡,密切觀察患者胸腔情況,找到病灶。第二切口位于患側腋前線內側第4、5 肋間,切開長約4 cm 的切口,作為主操作口。第三切口位于肩胛下角線第8 肋間,常規(guī)切開1.5 cm 小切口,作為輔助操作口。內鏡、切割縫合器等器械經輔助操作口置入。使用電鉤和內鏡直線切割縫合器對血管、支氣管、葉間裂進行處理。游離病變肺葉動靜脈、支氣管,解剖式切除肺葉,轉移出胸腔。清掃肺門、縱隔淋巴結。徹底止血,沖洗胸腔,改為雙肺通氣,逐層縫合切口。
1.4 觀察指標 ①比較兩組手術相關指標,包括手術時間、出血量、淋巴結清掃數目、術后引流時間、術后住院時間。②比較兩組術前及術后1 d的血清皮質醇、前列腺素E2水平。③比較兩組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包括胸腔漏氣、肺感染、肺不張、乳糜胸、心律失常。
1.5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19.0 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統(tǒng)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 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手術相關指標比較 兩組均完整切除病灶,切緣陰性。觀察組出血量少于對照組,術后引流時間、術后住院時間均短于對照組,差異均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兩組手術時間、淋巴結清掃數目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兩組術前及術后1 d 的血清皮質醇、前列腺素E2水平比較 術前,兩組血清皮質醇、前列腺素E2水平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術后1 d,兩組血清皮質醇、前列腺素E2水平均較本組術前升高,但觀察組升高程度低于對照組,差異均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1 兩組手術相關指標比較()
表1 兩組手術相關指標比較()
注:與對照組比較,aP<0.05
表2 兩組術前及術后1 d 的血清皮質醇、前列腺素E2 水平比較()
表2 兩組術前及術后1 d 的血清皮質醇、前列腺素E2 水平比較()
注:與本組術前比較,aP<0.05;與對照組術后1 d 比較,bP<0.05
2.3 兩組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比較 觀察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比較[n(%),%]
外科手術是實現早期肺癌根治的重要方法,全胸腔鏡手術、傳統(tǒng)外科手術均為治療肺癌的常用術式。近年來,全胸腔鏡技術不斷成熟,憑借其微創(chuàng)、術后恢復快、切口隱蔽、美觀性好的優(yōu)勢,逐漸在臨床中推廣。
相關研究[4]顯示,全胸腔鏡下肺段切除術治療老年早期肺癌療效確切,在技術上安全可行。另有研究[5]顯示,胸腔鏡下肺癌根治術治療早期肺癌較傳統(tǒng)開胸手術的術中出血量、手術時間、術后住院時間更少,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更低。本研究結果顯示,兩組均完整切除病灶,切緣陰性。觀察組出血量少于對照組,術后引流時間、術后住院時間均短于對照組,差異均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與上述報道結果類似。表明,全胸腔鏡手術對肺葉切除效果、淋巴結清掃效果與開胸手術相同,而且全胸腔鏡手術具有出血更少、術后引流時間和住院時間更短、機體應激反應輕、術后并發(fā)癥少的優(yōu)勢??赡芘c下列原因有關:①全胸腔鏡手術切口小,實現微創(chuàng)治療。②全胸腔鏡手術對胸壁組織、肋間神經等損傷小,保留胸壁肌肉的完整性。③全胸腔鏡手術能夠避免肋骨撐開器撐開胸腔對周圍組織造成擠壓和損傷。④使用腔鏡器械進行手術放大倍數高,組織顯露清晰,操作精準度高,對胸腔組織干擾小,誤傷少。上述這些優(yōu)勢能夠減少手術對患者造成創(chuàng)傷,利于術后恢復。
手術作為一種應激原,可引起機體應激反應。皮質醇、前列腺素E2是反映機體應激反應的重要指標。本研究中術后1 d,兩組血清皮質醇、前列腺素E2水平均較本組術前升高,但觀察組升高程度低于對照組,差異均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表明手術創(chuàng)傷導致患者出現應激反應,而全胸腔鏡手術引起機體應激反應更輕。其原因可能為全胸腔鏡手術實現微創(chuàng)治療,對患者免疫功能破壞程度小,機體應激反應較輕[6]。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為4.35%,低于對照組的27.27%,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與相關報道[7]一致。其原因可能為全胸腔鏡對胸腔組織損傷小、術中避免胸腔長時間暴露在外,降低了肺部感染、心律失常等并發(fā)癥的發(fā)生風險。
綜上所述,全胸腔鏡下肺葉切除術治療早期肺癌對腫瘤切除、淋巴結清除的效果與開胸手術相同,較開胸手術有出血少、術后引流時間短、術后住院時間短、應激反應輕、并發(fā)癥少的優(yōu)勢,值得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