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春亮 秦鳳 索才讓杰 孫翠蘭 王鑫
(青海省人民醫(yī)院骨科 青海 西寧 810007)
退行性腰椎管狹窄是在老年人中較為常見的骨科疾病,臨床上以腰腿疼痛、四肢活動不便等為主要表現(xiàn)[1]。由于該病的病程較長,且病情較為嚴重,臨床上以手術治療為主,其中傳統(tǒng)全椎板切除修復在臨床上應用廣泛,但由于治療效果不理想且并發(fā)癥較多,導致局限性明顯,因此更為有效的全椎板切除脊柱內固定開始得到廣泛關注[2]。本次旨在探討全椎板切除脊柱內固定對于老年退行性腰椎管狹窄癥實際治療效果。具體如下。
選取2017 年12 月—2020 年1 月我院老年退行性腰椎管狹窄癥患者160 例,男88 例,女72 例,年齡65 ~74 歲,平均(69.28±3.37)歲。
納入標準:①年齡均超過65 歲;②均符合腰椎管狹窄癥診斷標準。均屬于老年退行性;③自愿參與且簽署知情同意書;④經我院倫理委員會批準。
排除標準:①合并存在脊柱結核、強直性脊柱炎;②合并存在血管源性跛行;③合并存在腰椎間盤突出、腰椎滑脫。
160 例患者均接受全椎板切除脊柱內固定的治療方案。具體操作方法:
(1)術前準備。使患者呈臥位,墊控腹部后實施麻醉;通過C 型臂X 射線儀做好病灶定位與標記。于腰椎后側入路正中縱做切口,使兩側橫突、椎板、上下關節(jié)突得以充分暴露,根據(jù)具體情況進行椎弓根釘固定,手術中需要保證視野全程清晰。
(2)修復方法。常規(guī)切除椎管狹窄節(jié)段全椎板與黃韌帶,并做好術中神經根松弛、硬膜囊變化等情況的觀察,再根據(jù)情況進行適當調整。將纖維環(huán)切開并徹底清除退變的椎間盤組織,使用刮匙對患者椎間隙進行纖維組織刮除,為植骨創(chuàng)造條件。安裝好連接棒后將椎間撐開,減壓后于碎骨處完成椎間植骨融合。以患者椎間弧度為基礎,做好連接棒預彎準備,待連接棒安裝后固定螺母,并安裝好橫向桿,最后由醫(yī)生進行檢查,確認無誤即可做創(chuàng)面收尾處理,根據(jù)實際情況配置相應引流管。
(3)術后預防。所有患者術后接受抗生素預防,并做好相應護理。
(1)通過日本矯形外科協(xié)會(JOA)評分標準評價治療效果。分別于術前、術后3 個月、術后12 個月時進行評分,包括無癥狀(15 分)、主觀癥狀(9 分)、客觀癥狀(6 分)。術后JOA 評分改善率=(術后評分-術前評分)/(15-術前評分)×100%。以RIS 為標準評價手術治療效果,術后JOA 評分改善率超過75%(優(yōu));術后JOA 評分改善率50%~74%(良);術后JOA 評分改善率25%~49%(中);術后JOA 評分改善率低于25%(差)。優(yōu)良率=(優(yōu)+良)例數(shù)/總例數(shù)×100%。
(2)通過視覺模擬評分法(VAS)評價疼痛程度,以10 分為總分,評分越高則代表患者疼痛感越強烈。通過64 排螺旋CT掃描患者腰部,測定并統(tǒng)計術前、術后3 個月、術后12 個月時椎管直徑。
(3)統(tǒng)計術后12 個月時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并計算總發(fā)生率。
數(shù)據(jù)采用SPSS23.0統(tǒng)計學軟件分析處理,計數(shù)資料采用率(%)表示,行χ2檢驗,計量資料用均數(shù)±標準差(±s)表示,行t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相較于術前,術后3 個月VAS 評分更低,JOA 評分更高,椎管直徑更大,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相較于術前,術后12 個月VAS 評分更低,JOA 評分更高,椎管直徑更大,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相較于術后3 個月,術后12 個月VAS 評分更低,JOA 評分更高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手術治療后不同時間段JOA 與VAS 評分及椎管直徑比較(±s,分)
表1 手術治療后不同時間段JOA 與VAS 評分及椎管直徑比較(±s,分)
*與術前比較,P <0.05;#與術后3 個月比較,P <0.05
組別 例數(shù) 術前 術后3 個月 術后12 個月JOA 評分 160 11.25±3.98 18.47±4.16* 24.83±5.56*#VAS 評分 160 6.58±1.50 3.57±0.46* 1.29±0.30*#椎管直徑 160 6.82±1.06 17.35±3.34* 17.02±2.91*t 172.750 1152.740 1748.210 P 0.000 0.000 0.000
經統(tǒng)計,160例患者治療后優(yōu)92例,良54例,中10例,差4例,優(yōu)良率91.25%(146/160)。
經統(tǒng)計,160 例患者治療后出現(xiàn)下肢疼痛1 例,神經根管狹窄1 例,神經根損傷1 例,硬膜囊破裂1 例,總共4 例并發(fā)癥,并發(fā)癥率2.5%(4/160)。
目前臨床上針對老年退行性腰椎管狹窄癥治療方法以全椎板切除修復較為常見,雖能夠使患者臨床癥狀得到改善,但治療效果不夠理想,且容易導致不良反應,使退變性滑脫風險性增加。隨著醫(yī)學技術發(fā)展,全椎板切除脊柱內固定憑借良好的治療效果開始受到廣泛關注[3-4]。
全椎板切除脊柱內固定治療可有效減輕神經根受到的壓迫,可在很大程度上確保手術成功性[5]。治療時可通過椎弓根螺釘起到支撐效果,使脊柱穩(wěn)定性與剛度得到保障[6]。根據(jù)相關研究結果顯示,全椎板切除脊柱內固定治療效果明確且安全性較高,不僅能夠提升脊柱穩(wěn)定性,還可有效緩解患者神經根受壓情況,對患者神經功能恢復有一定作用[7]。但在治療過程中需注意以下方面:①術前檢查中能夠準確定位病灶;②在嚴格掌握手術適應證的基礎上進行治療;③需嚴格按照手術要求進行操作;④強調術后護理,以減少術后并發(fā)癥;⑤及時采取有效措施對癥治療并發(fā)癥[8-9]。
本次結果,相較于術前,術后JOA 評分、VAS 評分、椎管直徑均得到明顯改善;160 例患者治療后優(yōu)92 例,良54 例,中10 例,差4 例,優(yōu)良率91.25%;160 例患者治療后出現(xiàn)下肢疼痛1 例,神經根管狹窄1 例,神經根損傷1 例,硬膜囊破裂1 例,總共4 例并發(fā)癥,并發(fā)癥率2.5%。與魯駟原[10]等結果具有一致性。說明全椎板切除脊柱內固定對于老年退行性腰椎管狹窄癥具有明確治療效果,可有效減輕下腰痛程度,使椎管直徑增大,手術安全系數(shù)較高,整體治療效果明確,有助于患者術后恢復。
綜上所述,在老年退行性腰椎管狹窄癥治療時,更推薦應用全椎板切除脊柱內固定方法,可減輕下腰痛程度,使椎管直徑增大,手術安全系數(shù)較高,整體治療效果明確,值得臨床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