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高校教師選聘標準的研究不多,理論探討局限在人力資源領域內,文章嘗試從哲學領域一分為三的觀點出發(fā),針對雙萬計劃的背景環(huán)境,以高校教師選聘標準一分為三之元理論、高校教師選聘標準之機理分析、高校教師核心素養(yǎng)為管道,探尋高校教師選聘標準之“相”,以豐富高校教師選聘相關理論,為高校教師選聘標準提出建議。
關鍵詞:高校教師;選聘標準;一分為三;哲學機理
人是建設一流大學、一流學科的基石。人是最大的變量以及關鍵的因素。合適的教師,在合適崗位上至關重要,我們嘗試引入哲學“一分為三”之理論方法,分析高校教師選聘標準。
一、一分為三理論
一分為三,從何而來,系統(tǒng)的看問題,堅持一的本源,二的矛盾對立,再從多個維度,和諧共存?!叭笔腔驗槊軐α⑺憩F的共存,或為矛盾對立面的相互變化過程;或為影響的第三因素,或為運動轉化過程,反復而不再是“原事物”“原狀態(tài)”。周德義教授指出,系統(tǒng)是諸種矛盾相互作用結成的矛盾統(tǒng)一體。一個事物與三個方面之間的關系是對立統(tǒng)一的關系,三極等重的關系,相互依存的關系。
對于一分為三的認識,學界也是一個逐漸深刻的歷史進程?!耙环譃槿蹦酥袊鴤鹘y(tǒng)文化的核心、精髓:殷周時期《詩經》、《易經》當中已記載“一分為三”的思想?!断缔o上》云:“六爻之動,三極之道也”。;春秋戰(zhàn)國時期,百家爭鳴,儒、道、法皆是三分論者,《中庸》贊頌“中庸之道”為“極高明而道中庸”??鬃咏K身實踐“中庸”的思想;老子的《道德經》更是以“道”為基提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漢有董仲舒“天人合一”論;唐代以后,“三分法”繁榮發(fā)展,宋代王安石提出“道立于兩,成于三”的宇宙觀;明代才以智就“一與二”“一與三”“一與多”的關系都進行過相關論述;近代康有為有“三世”說的政治主張。孫中山提出“三民主義”。
一分為三的思想也被西方哲學家認同,古希臘哲學家柏拉圖、亞里士多德、近代的康德、黑格爾都是三分論者。柏拉圖在“理想國”的學說中證明社會制度必須以三個等級的存在為基礎;亞里士多德說:“過度與不足是惡行,中道、適中、適當是美德”;康德將認識分為三階段“感性認識”、“知性認識”、“理性認識”;黑格爾認為事物的發(fā)展方式:“正題——反題——合題”。
“一分為三”來源于對客觀事物內在規(guī)律和實踐的正確認識,其特征如下:第一,客觀實在性。中間狀態(tài)是自然界、人類社會以及思維活動存在的普遍性問題。事物的發(fā)展是經過中間環(huán)節(jié)相互過渡,互相轉化的,在生態(tài)平衡系統(tǒng)中間,生產者以及消費者之間必須存在分解者,如果沒有分解者的存在,世界便是一個污水橫流、滿地垃圾的局面,不堪想象。其二,法則性。“一分為三”是適用于物質世界,同時也適用于精神世界,它不僅是客觀規(guī)律也是思維規(guī)律,是客觀與主觀的高度統(tǒng)一。其三,針對性?!耙环譃槿笔茄芯渴挛锎嬖诩捌錉顟B(tài)轉化的規(guī)律。是研究事物狀態(tài)的形成過程、存在形式及其變化或者轉化和實現最佳狀態(tài)的條件的規(guī)律。其四,效用性。正確地理解、了解一分為三的規(guī)律,不斷加深對規(guī)律的了解,理論服務實踐,拓展應用的空間。
二、一分為三與高校教師選聘標準元理論分析
高校教師選聘標準一分為三,三個維度之標準間是和諧統(tǒng)一的,三大標準之間有一種中介、關聯、綜合。
高校教師的選聘,立足點是選聘“做教育的人”。尼采之所以把叔本華稱為“教育家”、“解放者”,就是因為“人如何能認識自己呢?人是被隱藏起來的”,而真正的教育家就是把你的存在的真正和本來的含義與基本的材料揭示出來,這些內在和基本的東西被牢牢禁錮著,教育家就是為你解除這些禁錮,除此之外,再也沒法為你做出更多的事情。這即教育的秘密所在。這是選聘的最高目標即“一”所在,高校教師應是“解放者”,解除“禁錮”之人。高校教師乃“學術人”、“知識人”、“傳道者”,其“精神之相”歸根到底是“學術”氣質的,是一種超然于“塵世”的引領者,也是需要些許“保守”氣質的人,更應該是“熱愛”學術,“熱愛”教學,“熱愛”與學生交往的人。高校教師本身是一個綜合體,他是社會背景下的人,從三分的角度看,高校教師本人對個體發(fā)展有自身的述求;高校發(fā)展、雙萬計劃對教師的不同定位又有各自的需求;高校教師與學校兩者之外,其他高校教師、大學生甚至社會主體對新來教師、崗位的又有其他需求,后者乃是建設雙萬專業(yè),所必須考慮的因素。
三、一分為三高校教師選聘機理分析
本研究所指高校教師的選聘標準是以高校為立足點制定的,包括理念維度,正如柏拉圖所強調的:靈魂中不能沒有和諧,少了這種和諧,頭腦再聰明也無法領悟睿智或善。這種知識即所謂的“對真價值的領悟力”,可以分辨善惡、美丑及真?zhèn)蔚闹R。專業(yè)維度,包括教學標準、科研標準以及師德師風。以及個人維度,正如王陽明所說,“我的靈明便是天地鬼神的主宰。天沒有我的靈明,誰去仰他高?地沒有我的靈明,誰去俯他深?”其所指的“靈明”即思想所具有的感知和認識的能力。人有思想,思想具有認識的能力以形成各種不同的概念,這是第三大維度。根據“一分為三”的哲學原理,本研究所建議的高校教師選聘標準,在一級指標的建立方面運用了 “一分為三”的原理,一級選聘標準一共九項,分為三個維度。
四、高校教師核心素養(yǎng)微觀剖析
一分為三還體現在作為高校教師其核心能力可劃分為三大能力:自主能力、社會能力、教師特殊能力。自主能力即作為個體所應具備的能力。其又包括三方面內容:其一,身心素質與自我精進,對于高校教師尤其重要,教書育人,與時俱進。其二,規(guī)劃執(zhí)行與創(chuàng)新應變的能力。其三,系統(tǒng)思考與解決問題的能力。自主能力這一維度解決的是作為一個優(yōu)秀人才自身所應具備的基本能力;第二,社會能力,高校教師不但是個體本身,還處于學校以及社會這樣一個“生態(tài)場”之中。社會能力是高校教師理應具備的第二維度的能力,社會能力也可概括為三方面:其一,人際關系,包括師生關系、師者之間的關系、專任教師與行政管理人員之間的關系等等,以及團隊協作的能力。其二,道德實踐與公民意識,師德的重要性在“教書育人”的大環(huán)境中,愈發(fā)被重視;其三,多元文化,文化包羅萬象,高校文化乃根植于各?!癉NA”當中的密碼,教師應善于、敏于破解。第三,作為高校教師的特殊能力,即教學、科研以及與師生溝通協調能力。這是與大學的功能相輔相成的。然后這三大能力都是在高校教育生活情境中醞釀成長的。
首先,以“大環(huán)境”的維度分析專業(yè)的定位,因專業(yè)所處“環(huán)境生態(tài)”的不同,國家以及區(qū)域經濟社會的發(fā)展需求不一,另外學校的定位不同,高校教師選聘標準應該是“橘生淮南則為橘”,“橘生淮北則為枳”的理念來思考;另外,專業(yè)本身教學團隊的合理性,整體素質的水平,也一定意義決定了高校教師選聘標準的設定,專業(yè)隊伍如“樹”,各個“枝丫”都應均衡發(fā)展,各“枝丫”的人力資源結構勢必要均衡合理,不能有部分“枝丫”專業(yè)方向缺兵少馬;再次,從高校教師個人維度來看,堅持以學生為中心的老師,首先應“以德為先”,“教書育人”,能有效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和潛能的高校老師,勢必應當具備教育教學基本理論及方法,知悉大學生的生理、心理特征。高校教師本身也應具備信息技術基本能力,具有創(chuàng)新思維以及實踐能力。
五、高校選聘標準對教師一分為三的綜合訴求
高校教師選聘標準在哲學機理上也揭示“緣起說”,這是哲學解釋人生現象及世間沒有任何孤立存在的現象,也沒有任何永恒不變的現象;一切的現象的產生和變化都因一定的條件,叫做“緣起”。正如董云川教授所言,學科之間就像自然生態(tài)系統(tǒng),各種事物之間是“同生共長”的,是“渾然天成”。陸根書教授指出,健康和諧的學科文化是大學學科知識領域發(fā)展的基本條件,良好的和諧的學科文化需要選聘與“生態(tài)環(huán)境”水土相服的“人才”。
高校教師的選聘過程,從無明階段初識一位應聘者;于是觀其行,由主客觀兩個方面認識該教師的全貌;然后六入,以眼耳鼻舌身意,以感覺的認識機關判斷;進而觸、受、愛、取,最后該教師達到“有”,進而服務一所高校終其教學生涯。以“一”與“三”的關系來考量,考察高校教師不僅僅考察其作為“教師”本身之勝任力,還包括其他維度的考慮,比如其所處“環(huán)境”,比如其所在學院雙萬專業(yè)的特別定位,比如其個人的職業(yè)發(fā)展等等多元考量。
紐約大學宗教歷史系教授詹姆斯˙卡斯向我們展示了世間的兩種游戲:有限的游戲、無限的游戲。有限的游戲目的在于贏,然而無限的游戲永遠玩下去,有限的游戲有明確的開始與結束,然而無限的游戲沒有開始,沒有結束,甚至沒有贏家,它的目的在于使更多的人加入游戲,從而使得游戲無限伸展。高校教師選聘即一場無限的游戲,只有跨越主觀以及客觀的層面,無限跨界進行選聘,高校教師選聘的“游戲”才會更精彩。這也與道德經當中的,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天地之母,故常無欲望。高校,跨越自身的藩籬,以無限游戲的視野選聘無限可能的教師,方為“大道”。這是一個無限的過程,也正因為無限而愈發(fā)靈動美善;然而,人是最為“無限”之因素,“熱愛”教育事業(yè)的人,尤其“無限”,其“無限”在于因為“熱愛”,而“無限”投入,“無限”精進,“無限”愛生,“無限”教研,從而“無限”育人。在高校教師選聘當中應當首要考慮“熱愛”教育教學崗位的人,我們提“教書育人”的當代,經師易得,人師難求。
參考文獻
[1] 周德義.我在何方:一分為三論[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4.4:74
[2] 四書五經·周易.烏魯木齊:新疆人民出版社,1996:223.
[3] 老子.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95:98-99.
[4] 羅森塔爾·尤金.簡明哲學辭典[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20-583.
[5] [德]弗里德里?!つ岵芍?韋啟昌譯.教育家叔本華[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6:144.
[6] 付佩榮著.柏拉圖哲學[M].北京:東方出版社,2013:299.
[7] 胡軍著.哲學是什么[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27.
[8] 教育部辦公廳關于實施一流本科專業(yè)建設 “雙萬計劃”的通知.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引用日期2019-04-10].
[9] [美]詹姆斯·卡斯著.有限與無限的游戲[M].北京:電子工業(yè)出版社,2013:191.
基金項目:湖南省教育科學“十三五”規(guī)劃重點資助課題(XJK18AGD005)《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背景下地方本科院校教師勝任力模型構建研究》成果。
作者簡介:羅蘭(1982- ),女,湖南長沙人,長沙師范學院副教授,湖南省教育科學研究院博士后,研究方向:高校人力資源相關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