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海萍
【摘要】“異化翻譯”的概念是勞倫斯·韋努蒂于1995年在其名著《譯者的隱身——翻譯史論》中提出的。該書出版后,引起了翻譯學(xué)界激烈的爭議,爭議超越了語言層面,上升到文化、詩學(xué)和政治的層面。古體詩是中國文化的瑰寶,但目前詩詞翻譯卻存在著許多問題,如對中國古典文化的誤讀、文化差異性的抹殺等。從《紅樓夢》中膾炙人口的詩歌《葬花吟》入手,對比兩個不同的英譯本及異化策略的運用,從而探討韋努蒂異化翻譯觀在古體詩翻譯及中國文化傳播上的優(yōu)劣勢。
【關(guān)鍵詞】勞倫斯·韋努蒂異化翻譯《葬花吟》
一、勞倫斯·韋努蒂的異化翻譯策略
勞倫斯·韋努蒂是一位杰出的美籍意大利學(xué)者,他一生都致力于翻譯研究,尤其是在他的一生中對異化翻譯策略的推廣,以改變譯者在翻譯實踐中的卑微和尷尬局面。歸化策略是實現(xiàn)帝國主義目標(biāo)和霸權(quán)主義的一種方式,通過消除不同國家之間的文化差異,不可避免地遮蔽了原文的“異化”,最終導(dǎo)致文化交流的失衡。
歸化既不利于抵制文化霸權(quán),也不利于保持原文的異國風(fēng)情,因此,我們有必要尋找一種合適的、有益的方式來解決這一問題。因此,勞倫斯·韋努蒂提出的異化法就顯得尤為突出。Venuti對異化翻譯的定義是這樣的:“異化翻譯是一種持不同意見的文化實踐,通過發(fā)展與本國邊緣語言和文學(xué)價值的聯(lián)系來拒絕主流文化?!薄斗g研究詞典》將歸化定義為:一種翻譯類型,在這種類型的翻譯中,目標(biāo)文本的產(chǎn)生故意打破了目標(biāo)慣例,保留了原文的一些異質(zhì)性。因此,異化作為一種翻譯策略,通過挑戰(zhàn)目標(biāo)文化中的文化規(guī)范和文化價值觀,可以有效地重建文化認(rèn)同,促進弱勢文化的發(fā)展。
二、異化策略對詩歌翻譯的意義
作為中國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詩歌承載著豐富的民族文化和獨特的風(fēng)味。為了將中國文化推向世界,異化翻譯被認(rèn)為是一種更好的翻譯策略。隨著中國的影響越來越大,漢學(xué)家將中國古典詩歌翻譯成英語的現(xiàn)象越來越多,但大多數(shù)漢學(xué)家采取歸化策略,根據(jù)自己的主導(dǎo)價值觀對原文進行創(chuàng)作和改寫。
中國學(xué)者劉中德在其著作《文學(xué)翻譯講座》中探討了漢英形象翻譯的問題,并大力提倡異化策略。異化翻譯對詩歌翻譯的意義可歸納如下:
(1)詩歌意象的異化使譯文更忠實于原文。
(2)異化翻譯是保持源文化異域情調(diào)的最佳途徑。
(3)異化是抵制文化霸權(quán)的有效手段,讓英語讀者知道我們生活在一個全球化而非美國化的社會。
(4)異化也可以帶來新鮮和異域的東西,豐富目標(biāo)文化。
(5)外國作品所帶來的文化差異性和新鮮感符合讀者的期待。
三、《葬花吟》的介紹
林黛玉的代表作《葬花吟》出現(xiàn)在《紅樓夢》第27章。整首詩可分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關(guān)于詩人對春天的憂郁。第二部分描述了落花給詩人帶來的痛苦,而在最后一部分,詩人將自己與落花進行了比較,為自己悲慘的一生寫了一首挽歌。這首詩充滿了豐富而奇特的想象,悲慘的場景和悲傷的語調(diào),這是女主人公敏感、內(nèi)心矛盾和痛苦的表現(xiàn),是她對生存的焦慮和對生活的困惑的表達。在詩中,花的意象被擬人化;花的命運與她自己的命運息息相關(guān)。花被自然的力量折磨破壞的生動描寫,實際上是對黑暗封建社會殺人的一種控訴。
《葬花吟》自出現(xiàn)以來被無數(shù)文學(xué)作品引用,到目前為止它的英譯本共有8個版本,其中楊憲益和大衛(wèi)·霍克斯的兩個版本最為突出。曾任牛津大學(xué)中文系主任的大衛(wèi)·霍克斯,終其一生致力于《石頭的故事:翻譯家筆記》的創(chuàng)作。
《葬花吟》這首詩共有52行361個字。每行有7個詞,結(jié)構(gòu)對稱,表達簡潔,寓意深刻。通過選擇典型的主題:瀟湘子(林黛玉的另一個名字),應(yīng)用典型的語言:顰兒式(林黛玉的昵稱),模仿歌行(建立在漢樂府的基礎(chǔ)上的一種早期的唐代詩歌)的風(fēng)格。
四、《葬花吟》的異化翻譯策略
在詩歌翻譯的過程中應(yīng)該采用哪種翻譯策略取決于很多因素,包括翻譯目的、文本類型、譯者的傾向和讀者的期望。歸化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了中國文化中的外來因素。然而,異化不僅是提高跨文化交際的有效途徑,而且也給目標(biāo)讀者留下了很大的想象和探索的空間。異化策略更能促進中國傳統(tǒng)文化在國際上的影響力,抵制歐美國家的文化霸權(quán)主義。譯者應(yīng)該優(yōu)先考慮異化策略,以便讀者可以欣賞和了解原汁原味的中國文化。
1.顏色詞的異化翻譯
學(xué)者梁燕華指出,顏色詞通常用來描述風(fēng)景,幫助讀者想象故事發(fā)生的背景。此外,色彩詞還能深層次反映詩人的情感。暖色如紅色、金色,表達積極的態(tài)度。冷色調(diào)如白色、藍(lán)色、灰色表示悲傷和多愁善感。
(1)青燈照壁人初睡,冷雨敲窗被未溫。
A green lamplights the wall as sleep enfolds her,
Cold rain pelts the casement and her quilt is chill.(Yang,2008)
And lays her down between the lamplitwalls,
While a chill rain against the window falls.(David Hawkes,2000)
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綠色”這一顏色形象具有積極的寓意,寓意那些聚集在森林里,掠奪富者,幫助窮人的人。另一方面,它也有消極的意義,如“戴綠帽子”形容一個男人的妻子有外遇,帶有譏諷的含義。在西方文化中,“綠色”形象也有雙重含義。它既代表能量和新鮮。同時,“green hand”指的是那些天真、缺乏經(jīng)驗和嫉妒心強的人。
在這個例子中“green lamp”(青燈)寓意生命的燈塔,表明林黛玉在面對生活的無助和痛苦時,試圖追求一個光輝的道路。而霍克斯翻譯的“l(fā)amplit”(燈盞)卻省略了燈的顏色詞“綠色”,導(dǎo)致讀者無法感受到黛玉追求愛情的勇氣和力量。而通過異化翻譯策略,楊憲益的版本更忠實于原詩,使目標(biāo)讀者的更好的欣賞到具有畫面感的“青燈”,聯(lián)想到黛玉可悲的命運,以及她對命運的抗?fàn)帲瑥亩行У貑酒鹱x者的情感共鳴。
(2)試看春殘花漸落,便是紅顏老死時,一朝春盡紅顏老,花落人亡兩不知!
See,when spring draws to a close and flowers fall,
This is the season when beauty must ebb and fade;
The day that spring takes wing and beautyfades,
Who will care for the fallen blossom or dead maid?(Yang,2008)
As petals drop and spring begins to fail,
The bloom of youth,too,sickens and turns pale.
One day,when spring has gone and youthhas fled.
The Maiden and the flowers will both be dead.(David Hawks,2000)
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紅顏”有兩個內(nèi)涵。一個是青少年。另一個是指女性和美麗。紅色因其起源于太陽,象征著節(jié)日和吉祥的意義。節(jié)日期間,空氣中彌漫著紅色。在楊憲益的版本中,《紅樓夢》用“紅”來表現(xiàn)“大觀園”的壯麗和榮耀。相反,紅色在西方國家是血、暴力和危險的顏色。
“紅顏”一詞在楊的版本中異化為“beauty”(美),再現(xiàn)了林黛玉的悲劇,揭示了美是無法逃脫命運和時間的,最終會像凄美的花朵一樣凋落。然而,霍克斯把它翻譯成“youth”(青春),意思是充滿活力?;艨怂瓜胝f明的是青春的年華也終有衰老的一天。眾所周知,原著的意思是向讀者展示美麗、可悲的女主人公短暫的一生。綜上所述,“美”這個形象相對于“青春”來說更能貼近原著的本意。
2.動物詞的異化翻譯
動物作為中國古典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因其豐富而充足的文化內(nèi)涵蘊含于詩歌中,傳遞著詩人的喜怒哀樂等情感。動物詞的翻譯需要譯者有充分的理解力和創(chuàng)造能力,才能將中國獨特的文化傳遞給目標(biāo)語讀者。在《葬花吟》中,出現(xiàn)了一些動物形象。
(1)杜鵑無語正黃昏,荷鋤歸去掩重門。
Dusk falls and the cuckoois silent;
Her hoe brought back, the lodge is locked and still;(Yang,2008)
At twilight,when the cuckoosings no more,
The Maiden with her rake goes in at door;(David Hawkes,2000)
在這個例子中,兩個翻譯版本將“杜鵑鳥”翻譯為“cuckoo”,它來源于中國古代典故。據(jù)說,蜀國的皇帝杜預(yù)死后,他的靈魂變成了“杜鵑鳥”。“杜鵑無語”描述的正是杜預(yù)在蜀國滅亡后的悲傷、遺憾和沉默。因此在中國,用杜鵑鳥(cuckoo)來象征那些憂國憂民的人。在異化翻譯策略的運用下,楊和霍克都將其翻譯成“cuckoo”,很好地保留了杜鵑鳥的形象,用英語向讀者介紹了中國獨特的古代文化。在這個例子當(dāng)中,楊憲益和霍克斯在弘揚中國文化方面都做得很好。
3.工具詞的異化翻譯
中國自古以來就是一個農(nóng)業(yè)大國,以農(nóng)耕文化為基礎(chǔ)。然而,西方民族多從事商業(yè)、漁業(yè)活動,是典型的海洋文化。這兩種文化差異很大。不同的生態(tài)環(huán)境導(dǎo)致了人們在日常生活中使用不同的工具。
(1)閨中女兒惜春暮,愁緒滿懷無釋處;
手把花鋤出繡閨,忍踏落花來復(fù)去嗎?
A girl in her chamber mourns the passing of spring,
No relief from anxiety her poor heart knows;
Hoein hand she steps through her portal,
Loath to treat on the blossom as she comes and goes.(Yang, 2008)
The Maid,grieved by these signs of spring`s decease,
Seeking some means her sorrow to express,
Has rakein hand into the garden gone,
Before the fallen flowers are trampled on.(Hawks,2000)
詩句中“花鋤”是林黛玉所使用的。我們都知道黛玉是一個如此若不禁風(fēng)的女孩,無法舉起沉重而笨拙的養(yǎng)花工具。所以,這里“花鋤”應(yīng)該一種是小巧而實用的養(yǎng)花工具。但由于西方國家不同的生活條件和文化背景,中國的“鋤頭”(hoe)經(jīng)常會被翻譯成“耙子”(rake)?!颁z”和“耙”有什么區(qū)別?鋤頭沒有“齒”,而耙有長長的齒。更重要的是,在中國人看來,它們的功能是完全不同的。“鋤”可以用來養(yǎng)花,“耙”則主要用于農(nóng)業(yè)。
這首詩的原作描繪了一個手持鋤頭(hoe)走出房間的年輕女子的形象。值得注意的是,在霍克斯的譯本中,黛玉是一個手持耙子(rake)的農(nóng)婦。正如我們所能想象的那樣,在霍克斯的版本中,黛玉多愁善感、脆弱的形象被徹底摒棄了。
五、韋努蒂異化對意象翻譯的貢獻與局限
跨文化翻譯不是信息的傳遞,而是至少兩種文化之間的交流。韋努蒂的異化翻譯策略堅持文化異質(zhì)性,真實地傳遞文化信息,深刻地保留了外來民族的語言和文化特征。此外,它還使目標(biāo)文化中的讀者對外來文化產(chǎn)生更親密的依戀。特別是在文化和經(jīng)濟全球化的趨勢下,中國譯者在面對西方文化時,更應(yīng)該積極地把民族文化推向世界舞臺,保持強烈的自尊心。此外,譯者應(yīng)主動地、不遺余力地將優(yōu)秀、輝煌的中國古典詩歌翻譯成英語。
誠然,文學(xué)的主要目的是娛樂,讀者有自己的審美價值。過度異化會使英語讀者感到不安,降低他們的閱讀興趣。同時,異化翻譯在一定程度上也容易受到歷史、政治和文學(xué)的影響,容易陷入文化精英主義和自戀的泥潭。過度異化不僅不能很好地呈現(xiàn)原文,而且會使目標(biāo)讀者產(chǎn)生困惑。
參考文獻:
[1]Bassnett,S. & Andre L.Translation, History and Culture[M].London:Cassell,1990.
[2]David Hawks.The Story of the Stone: a Translator's Notebooks[M].Hongkong:Centre for Literature and Translation,Lingnan University,2000.
[3]Ma Huijuan & Miao Ju.Selected Readings of Contemporary Western Translation Theories[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Study and Research Press,2006.
[4]Shuttle-worth & Cowie.Dictionary of translation studies [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4.
[5]Venuti,L.The Translator's Invisibility:A History of Translation [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1995.
[6]Yang Xianyi & Gladys Yang.A Dream of Red Mansions[M].Shanghai:Foreign Language Press,2008.
[7]曹雪芹.紅樓夢[M].北京:人民文學(xué)出版社,2008.
本文為浙江理工大學(xué)科技與藝術(shù)學(xué)院2018年科研項目(KY2018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