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華悅
老家的方言里,把讀書叫“吃字”。
一個“吃”字,既簡單又生動,把讀書這事兒,形容得如柴米油鹽一般,妥帖入味。吃有百態(tài),書有百味,吃與讀,很多地方都是相通的。
就像年輕時,很多人在吃這件事上難免偏好濃烈之食。一日三餐,無肉不歡。這樣的飲食,看似享受,但每次在飽食后,總覺得腹中飽脹,油膩不堪。剛才的大快朵頤,似乎一下子將人的食欲揮霍殆盡。
在那個年紀讀書何嘗不是如此?情節(jié)上,喜歡光怪陸離、起起伏伏的,就算以感情為題材,也得有撕心裂肺的分分合合,才能吸引目光。一本書讀下來,固然痛快,但也難免心生膩味。
當(dāng)一個人上了年紀后,不管是吃,還是讀書,都發(fā)生了變化。
在食物上,不再偏好濃烈,而是向往清淡。健康的考慮是一方面,但更主要的還是人的味蕾在不知不覺間發(fā)生了變化。一碗小粥,幾碟素菜,勝卻佳肴無數(shù)。一頓飯下來,腹中清爽,人亦如此。
在讀書上,也是去油膩,喜樸實。那些咋咋呼呼的文字,看似熱鬧,卻往往經(jīng)不起品味。人在有了一定閱歷后,更喜歡靜靜捧著一本書,泡一壺茶,品嘗字里行間平淡悠長的味道。這樣的文字,養(yǎng)身亦養(yǎng)心。
食與讀,原來很多時候是相似的。
一種食物,能吸引人的,不是濃烈,是在放下碗筷后,味蕾上猶有余味的悠長。太濃烈的食物,難免令人飽脹,讓人將對于食物的熱情一下子揮霍殆盡。放下碗筷后,摸著鼓脹的腹部,心中滿是煩膩。
一本書,能吸引人的,也是這樣的余韻。字里行間的濃烈,讓人在獲得短暫的痛快后,繼而心生的是對眼前這本書的飽膩。而樸實平淡的文字,更像是一碟余味悠長的菜肴。合上書,腦中清爽,似有余地,但余味不絕,令人流連。
于是,就有了“吃字”的說法。字如食,貴在慢品,方得真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