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炫鈺
“纖弱的,淤泥中妖冶。 頹廢在,季夏第三月……”
季夏之月,腐草為螢。
月光如水,涼風(fēng)吹過,蕭瑟。四周一片寂靜。樹林之中,池塘清淺。而它,是小小池塘邊,泥土中,一顆小小的種子,埋于地底,不見天日。
它也想,同圈圈白絲中的蠶般,經(jīng)過層層蛻變,羽化成蝶,在空中舞動。
它也想,同土地上迎風(fēng)的青松般,高立之處,郁郁蔥蔥,生就一副傲骨。
它也想,像花園中嬌艷的牡丹般,雍容華貴,綻于枝頭,得到世人的贊嘆與喜愛。
可,它只是一粒種子,破不了土,長不了葉,只將自己埋于深深地底。
又是一年盛夏,蓮在塘中盛放。而它,這株剛剛生長出的草,矮矮小小,風(fēng)吹日曬。它想著,此刻便是因果輪回吧!
是夜,這彎月繁星之下,螢火繚繞著那妖冶的蓮。星星點點的微光匯聚成團(tuán),將白里透紅的蓮襯得越發(fā)美麗。薄霧在這輕輕升起。若隱若破之中,它看著那螢蟲。想著,即使成不了蝴蝶,長不成青松,變不了牡丹,就是一只小小螢蟲,也能了了它的心愿。
夏末將至,它終是如名字般,開始枯爛。它不甘,不愿,這一生,它沒有付出任何價值,如此便失了生機(jī),它難以接受。但,不知何時,老舊的木屋前,誰的到來,在這清輝明月中,在它對自己這一生不滿中,那人發(fā)出感嘆。
“季夏之月,腐草為螢。”一瞬間,它感覺世界萬物俱靜,只余留了這一句。它見那人行來,撫著它那枯黃的葉?!拔灪?,如蝶般,在空中飛舞。”說完,那人只停留了片刻,匆匆地走了。
短暫相逢,木屋前的燈籠還搖動著,月光卻像是變得更加明亮了。它,激動不已。
七七四十九日,歷過結(jié)蛹,化為飛螢,于空中飛舞。
第四十九日,它顫顫巍巍地破開草繭,背上生出了雙翅。第一次,它以另一個身份看著這世界。它猶記,那旅人臨走前的一句話:“卻也僅有二十日的壽命……”
二十日,它不在乎了。曇花,不也只是一現(xiàn),卻令無數(shù)人贊嘆嗎?它歷過了苦難,擁有了新生。即使,即使只是短短二十日。
在最后一個夜晚,它回想起以前——在每一個夜晚,散發(fā)微光,縈繞在蓮花旁,盡著它最后的努力,在這世間留下一份它的美好。這次,即使面對死亡,也不再畏懼。從前的懦弱在破繭之時打碎,最后殘留的遺骸埋于枯草之下。下一次,還會有漚爛后的草化螢,延續(xù)這份勇敢與努力,完成這真正的因果輪回。分離,為了下一次相聚而做準(zhǔn)備。現(xiàn)在看來, 即使身為漚爛后的草,即便再懦弱,也會有勇敢之際。
“于清蘋之末,入夜仍灼熱。又一場離合,開始凄惻。是扇底閃般,或雨水摧折。哪里都值得,戀戀不舍?!?/p>
【簡評】
文章的語言優(yōu)美,詩意柔和,富有哲理。作者擬人的修辭手法運用自如,如“在最后一個夜晚,它回想起以前——在每一個夜晚,散發(fā)微光,縈繞在蓮花旁,盡著它最后的努力,在這世間留下一份它的美好。這次,即使面對死亡,也不再畏懼”。使文章生動形象,更不禁引發(fā)讀者的深思。排比的修辭手法則使文體更細(xì)膩,讀起來朗朗上口,將讀者帶入了文章的情境之內(nèi)。
(指導(dǎo)老師:王紀(jì)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