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筆者網(wǎng)購了中國煤礦文工團已故劇作家頌揚(1926—1996)的話劇劇本《地下的春天》(中國戲劇出版社,1957年2月),中國煤礦文聯(lián)副主席徐迅同志贈送了一本《頌揚電視劇作選》(中國戲劇出版社,1999年6月),筆者又查詢了頌揚的有關資料,把《地下的春天》劇本看了兩遍,寫下了此文。
話劇《地下的春天》最初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于1955年5月出版,僅印1000冊。該劇曾由雞西文工團、遼寧人民藝術劇院、中國煤礦文工團、黑龍江省話劇團相繼演出,受到觀眾特別是煤礦觀眾的好評。1956年3月,該劇“參加了第一屆全國話劇會演”(《地下的春天·后記》),并榮獲二等獎。該劇劇本經(jīng)修改定稿后,于1957年2月由中國戲劇出版社出版。2016年11月網(wǎng)上曾拍賣過手刻蠟版油印的《地下的春天》劇本場記。劇本不全,僅19頁。封面上有中國煤礦文工團話?。▓F)印、1956.1.25的字樣。
該劇為3幕5場話劇(第1、3幕各兩場)。全劇人物有采煤區(qū)黨支部書記、區(qū)長,采煤班長、截煤機手、礦燈房女工、井口驗收員等10人(7男3女)。全劇以1955年的撫順煤礦為背景,其情節(jié)圍繞實現(xiàn)煤礦機械化,井下推廣使用截煤機,提高勞動生產(chǎn)率為主線而展開。故事有所曲折,各類角色的經(jīng)歷、性格特征、志趣各不相同。該劇體現(xiàn)了煤炭工人在黨的領導下,在煤炭工業(yè)部關于展開技術革命的統(tǒng)一部署下,為了實現(xiàn)采煤機械化而表現(xiàn)出社會主義積極性和強烈的主人翁精神。從而把廣大觀眾帶到當年那種熱火朝天搞機械化,大干苦干進行技術革命的激情年代。
在當年煤礦工人文化技術素質普遍不高的情況下,要搞技術革命,在井下使用截煤機,真是困難重重,阻力相當大:一是一些礦工總認為截煤機不好使,不如手工勞動來得痛快,特別是在幾次實驗失敗后,為了多出煤,當“模范”,寧可把機器抬到井上閑置,也不愿意搞試驗,以免影響產(chǎn)量。二是保守思想作怪,傳統(tǒng)落后的生產(chǎn)習慣,成了實現(xiàn)進行煤礦記述革命的最大障礙。三是一些別有用心的人故意作梗,暗中使壞,煽動對機械化的不滿情緒,這是當時確實存在的情況。四是客觀上也有地質條件變化、資金不足、工人技術不熟練等問題。但是,在煤礦黨組織的堅強領導下,以采煤班長白連玉、采煤區(qū)黨支部書記陳強為代表的礦工,以煤礦工人特別能戰(zhàn)斗的無私無畏精神,組織開辦截煤機訓練班,解決了一個又一個的技術難題。在礦黨支部和礦務局領導的支持下,克服重重困難,排除各種干擾,通過耐心細致的思想工作,以實際行動感染了想不通、有異議的采煤區(qū)長、采煤班長等人,使他們轉變了觀念,改變了看法,對機械化由消極對待變?yōu)榉e極參與,由被動變?yōu)樽杂X搞機械化,同時對于個別人的有意破壞進行揭露與批判。結果截煤機在井下實驗成功了。工人們看到了實實在在的技術革命成果。井下傳來捷報,當班“采區(qū)超產(chǎn)了一百七十五噸,這可是開天辟地頭一回呀!”“可真是為咱們煤礦立了一功呀”“大伙的心都樂開花了”“咱們采區(qū)已經(jīng)用機械化采煤了!”而那位功臣——采煤班長白連玉“到北京參加先進生產(chǎn)者代表大會”。全礦職工“讓他轉告毛主席,就說地底下的礦工們已經(jīng)在這里向祖國宣誓了,我們有著大量的煤炭,支援國家的工業(yè)建設”,全劇至此進入高潮而收尾。而背景則是“大眾歡呼。陽光普照大地,藍天浮蕩白云”。
全劇的主題就是煤礦由于進行技術革命,因而出現(xiàn)了“陽光普照大地”“大眾歡呼”春天,這個春天即“地下的春天”。這是屬于煤礦工人的春天,是無限光明美好、令人幸福歡樂的春天。該劇無疑是對煤礦技術革命的一首頌歌,進而也是對偉大礦工的一份禮贊。該劇的主題與作者的立意取向是十分明確而鮮明的。當時全國煤炭行業(yè)正在大搞煤礦機械化,在許多礦區(qū)推廣使用截煤機。筆者查了1954年至1956年的多部煤礦史志著作,以及當年《煤》《煤炭工業(yè)》雜志。發(fā)現(xiàn)有許多關于推廣使用截煤機的總結報告、經(jīng)驗材料與技術知識介紹。這說明話劇《地下的春天》是緊扣全國煤炭工業(yè)的重點工作,全力配合煤礦技術革命的開展,這是十分值得注意的。正是作者以敏銳的眼光,捕捉到這一重大課題,才創(chuàng)作出這部深受礦工與觀眾歡迎的話劇。這是此劇由多個演出單位演出,并榮獲全國第一屆話劇會演二等獎的重要原因,也是此劇在煤礦一連演出數(shù)年的原因。
此劇不僅反映了當時的重大課題,反映了時代的要求和礦工的心聲,而且一個重要特點就是煤礦特色鮮明。該劇在演繹煤礦重大事件的過程中,塑造英雄的礦工群體。劇中使用的都是礦工樸素的語言,不造作、不矯飾,其場域、情節(jié)、人物設置、布景等都是接地氣,有濃郁的煤礦風貌與煤炭特色,耐人尋味、回味。此外,劇中穿插了礦工的家庭狀況、日常生活與戀愛,這就從另外角度使觀眾對于煤礦與煤礦職工有了更真實、更生動的了解與體認。
頌揚創(chuàng)作《地下的春天》,是有深厚的生活基礎與煤礦體驗的。他不僅有在雞西礦區(qū)文工團工作的經(jīng)歷與6年多在煤礦的親身體驗,而且他在撫順礦務局龍鳳礦員工街一間小屋子里安了家。為工作方便,掛了礦工會副主席的頭銜。在煤礦的日日夜夜里,他下礦井、訪礦工,與礦工交朋友,如饑似渴地學習與創(chuàng)作。他說:“截煤機下井了,即將用機械采煤了,這是煤礦工人的大喜事”。于是在“目睹英雄高奏凱歌的時候”“恨不得馬上動筆,像史詩般地歌頌我所仰慕的英雄”。于是《地下的春天》就在煤礦誕生了,這是頌揚向礦工學習,與煤礦工人相結合的產(chǎn)物,是值得煤礦文藝工作者學習與借鑒的。
頌揚是一位深受煤礦精神培育與熏陶的劇作家。他生于哈爾濱市,1948年7月考入東北雞西礦區(qū)文工團,從事創(chuàng)作。1952年就發(fā)表了《事故》。1954年調(diào)入中國煤礦文工團,任創(chuàng)作員。1957年被錯劃為右派。1978年后重新投入創(chuàng)作,創(chuàng)作了一大批文藝作品,并多次獲獎。1985年任中國煤礦文工團創(chuàng)作輔導室副主任,先后任中國煤礦影視戲劇研究會副主任、主任,《中國煤礦文藝》雜志主編。他雖然逝世20多年,但煤礦以及煤礦人不會忘記他的奉獻與成就。
(2019年9月19日)
吳曉煜:河北灤縣人,1944年3月生。南開大學歷史系畢業(yè)。中國作家協(xié)會會員,中國自然科學史學會會員,中國煤礦作家協(xié)會副主席,《中國煤炭工業(yè)志》編委會副主任委員、總纂。已出版《華夏與海國游記》《歐非見聞錄》《中國古代詠煤詩》《夜耕村雜記》《學林漫筆》《糾正錯別字》《中國古代煤炭開發(fā)史》《中國煤礦史讀本(古代部分)》《中國煤礦安全史話》《煤史鉤沉》《修志指要》《礦業(yè)史事雜俎》《中國煤炭碑刻》《名人與煤炭》《酒史鉤沉》《瘟疫縱橫談》《向善的軌跡》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