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文雷,潘麗君
(南京航空航天大學理學院,江蘇 南京 210016)
2000年,RASCLE和AW提出了二階交通流模型[1]:
(1)
其中:ρ≥0代表車流密度,即表示單位長度有多少輛車輛;v≥0代表地點行車速度,即某個特定車輛的速度[2-5];標量η>0是微觀中對應車輛的加速與減速的加權[6];變量w代表優(yōu)先速度;壓強項p(ρ)為一個預期因子.這里假設p(ρ)滿足:
p(ρ)=ργ,γ>0,
(2)
所以對?ρ有ρp″(ρ)+2p′(ρ)>0,又由文獻[7]可知標量η越小,密度ρ越大,交通事故的發(fā)生概率也變大.
現(xiàn)實生活中,司機可能會出現(xiàn)一段時間走神的現(xiàn)象,即大腦突然空白這種短暫的無意識階段,為了描述這一現(xiàn)象并預測交通事故,2010年HERTY和SCHLEPER提出了下面的耦合Aw-Rascle(AR)交通模型[7].
x<0:
(3)
x>0:
(4)
耦合條件:
(5)
其中μ<η.將x<0路段記為μ路段,將x>0路段記為η路段,如圖1所示.
圖1 暫時失去意識駕駛?cè)耸康牡缆肪W(wǎng)絡(μ<η)
耦合交通模型(5) 中的第一個方程表示質(zhì)量守恒,第二個方程表示動量守恒,第三個方程表示兩條路段交匯處的最大車流量,更多細節(jié)可以參考文獻[1,6,8-9].針對上面的耦合模型(3)-(5)的黎曼問題,HERTY 和SCHLEPER在文獻[7]證明了解的存在性,但是沒有給出顯式解.此外,在μ→0的條件下,他們證明了帶有如下初值
(6)
耦合交通模型(3)-(5)的解的唯一.
本文仍然研究耦合AR交通模型(3)-(5)帶有初值(6)的黎曼問題.根據(jù)不同的情況,利用特征分析法和相變的相關理論,詳細構造出耦合AR模型黎曼問題的顯式解,并且在無μ→0的條件下,證明了黎曼解的唯一性.
系統(tǒng)(1)的特征值為:
λ1=v-ηρp′(ρ) 故系統(tǒng)(1)是嚴格雙曲的,對應的特征向量為: 第1-Riemann不變量w和第2-Riemann不變量z分別為: w=v+ηp(ρ),z=v. (9) 為表達方便,需引進一些記號.記 圖2 曲線曲線和曲線的數(shù)學性質(zhì)在平面(ρ,ρv)表達 經(jīng)過簡單的計算得到: 需求函數(shù)為 d(ρ;(wμ=w-))= (10) 供給函數(shù)為 s(ρ;(wη=w-))= (11) 此時條件(5)的第三個方程變?yōu)?/p> ρμvμ=ρηvη= min{s(ρ*;{wη=w-}),d(ρ-;{wμ=w-})}[7], 耦合條件(5)可以改寫為 (12) 本節(jié),根據(jù)不同情況詳細討論耦合AR交通模型(3)—(6)的 Riemann問題,利用特征分析法和相變的相關理論構造出上述問題的顯式解,并討論解的唯一性. 在(x,t)平面上,由AR交通模型的特征值λ1和λ2,可以先粗略地表示出Riemann問題(3)—(6)解的結(jié)構[7],如圖3所示. 圖3 在(x,t)平面上粗略表示Riemann問題波的形式 在μ-路上左狀態(tài)u-=(ρ-,v-)先通過負波連接到狀態(tài)uμ=(ρμ,vμ),再通過耦合條件跳躍到η-路上的狀態(tài)uη=(ρη,vη),此時狀態(tài)uη=(ρη,vη)通過正波連接到中間狀態(tài)u*=(ρ*,v*),最后中間狀態(tài)u*通過正波連接到右狀態(tài)u+=(ρ+,v+). (13) (14) (15) (16) (17) CaseⅠv+ CaseⅠ.1s(ρ*;{wη=w-}) SubcaseⅠ.1.1ρ*v+<ρ-v-. (18) 圖4 在(ρ,ρv)平面和平面(x,t)中表示在跳躍處的黎曼問題解 圖5 在(ρ,ρv)平面和平面(x,t)中表示在跳躍處的黎曼問題解 (19) 圖6 在(ρ,ρv)平面和平面(x,t)中表示在跳躍處的黎曼問題解 SubcaseⅠ.1.2ρ*v+>ρ-v- (20) 圖7 在(ρ,ρv)平面和平面(x,t)中表示在跳躍處的黎曼問題解 (21) 圖8 在(ρ,ρv)平面和平面(x,t)中表示在跳躍處的黎曼問題解 CaseⅠ.2s(ρ*;{wη=w-})>d(ρ-;{wμ=w-}). SubcaseⅠ.2.1ρ-v-<ρ*v+. (22) 圖9 在(ρ,ρv)平面和平面(x,t)中表示在跳躍處的黎曼問題解(ρ-v-<ρ*v+) SubcaseⅠ.2.2ρ-v->ρ*v+. 如圖10所示,此時該Riemann問題的解結(jié)構為 CaseⅡv+>v-+μp(ρ-). CaseⅡ.1s(ρ*;{wη=w-}) u0=(ρ0,v0)?(0,v-+μp(ρ-)). (23) (24) 此時的Riemann問題的解結(jié)構為 (25) 圖10 在(ρ,ρv)平面和平面(x,t)表示在跳躍處的黎曼問題解(ρ-v->ρ*v+) 圖11 在(ρ,ρv)平面和平面(x,t)中表示在跳躍處的黎曼問題解 圖12 在(ρ,ρv)平面和平面(x,t)中表示在跳躍處的黎曼問題解 CaseⅡ.2s(ρ*;{wη=w-})>d(ρ-;{wμ=w-}). (26) 圖13 在(ρ,ρv)平面和平面(x,t)中表示在跳躍處的黎曼問題解 注對于情況Case Ⅱ.2,HERTY和SCHLEPER在文獻[7]中證明了μ趨于0時,耦合AR交通模型黎曼解具有唯一性,而本文無需滿足該條件. 綜上,Riemann問題(3)—(6)的顯式解已經(jīng)完全獲得,于是得出如下定理: 定理給定初值(6),如果μ<η,則耦合AR交通模型(3)—(5)的Riemann解存在且唯一.2 Riemann問題的顯式解及其唯一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