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保紅
沁河發(fā)源于山西省沁源縣,自河南濟源五龍口出山后進入下游平原,流經(jīng)沁陽、博愛、溫縣,于武陟方凌匯入黃河。1981年沁河楊莊改道工程實施前,沁河自東向西流至武陟木欒店附近,河道呈現(xiàn)90度急轉彎,彎折向南,河道寬度由800米縮窄至330米,形成卡口,卡口處有一座雙曲拱橋。河內(nèi)灘面高于背河地面最高達7米,形勢危如累卵。
時任武陟一段工務股長袁乃序說:“木欒店卡口處的雙曲拱橋是1967年動工興建的,當時是沁河上最大的橋,設計人員只是三個才畢業(yè)的學生。他們對沁河防洪問題認識不足,計算樁的深度時,將橋的重量少算一半,導致橋樁入水太淺。沁河發(fā)生大水時大橋可能倒塌,進而形成連壩阻水,堵塞河道。一旦形成攔河壩,后果將不堪設想?!?968年5月雙曲拱橋建成不久,袁乃序就起草報告,提出通過工程辦法解決木欒店卡口的問題。
1972年河南黃河河務局開始設計“木欒店卡口展寬工程”。時任沁河楊莊改道工程前期工作工程師的于強生說:“根據(jù)我們當時的分析,如果黃河發(fā)生特大洪水,可以倒灌至沁河的老龍灣。在這種情況下,如果木欒店卡口產(chǎn)生潰堤的險情,就會形成黃沁并溢,影響整個華北大平原的安全?!?/p>
河南黃河河務局在規(guī)劃中曾設想過三個方案:一是向右展寬方案;二是大改道方案,讓沁河從溫縣、武陟交界處的張計村向南,在武陟西巖村入黃;三是裁彎取順的楊莊改道方案。經(jīng)過比較論證,局部展寬方案不能解決木欒店左堤臨背懸差大、堤防寬度不足的問題;大改道方案雖然徹底,但國家投資大,遷安占地多,不易操作;楊莊改道方案綜合了上述兩種方案優(yōu)點,是最優(yōu)方案。
1979年12月,河南黃河河務局向黃河水利委員會呈報了《關于加強黃沁河木欒店至京廣鐵路橋堤段防洪能力方案的報告》。1980年1月,水利部批復同意楊莊改道方案。7月,河南黃河河務局完成《沁河楊莊改道工程初步設計報告》,并先后得到黃河水利委員會和水利部的批復。11月,沁河楊莊改道指揮部成立。
然而,這一工程當時得不到群眾的認可。時任楊莊改道工程前期工作工程師的于強生說:“當時沁河成年干涸,引不出水,時有斷流。群眾說,我們現(xiàn)在不是怕來洪水,是用不上水,盼水來。在這個情況下,你想讓群眾搬遷,那是很困難的!”
在河南省政府、新鄉(xiāng)地區(qū)行署的高度重視下,武陟縣政府經(jīng)過做大量的前期工作后,1981年3月14日,沁河楊莊改道工程順利開工。開工后僅用3個月時間,就完成了移民搬遷。共搬遷老城、南關、東關、西關、楊莊5個大隊805戶4675人,房屋4890間,占、挖、踏土地3800畝。
在沁河楊莊改道工程中,鐵臂擔當、不辱使命,是工程建設者一以貫之的追求和目標。當時正值黃河第三次大修堤機械化作業(yè)高潮,機械化作業(yè)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新右堤的施工分三個標段進行,上游標段的施工由濮陽修防處鏟運機隊負責進行,中間段由河南黃河河務局施工總隊負責,下游標段由新鄉(xiāng)修防處鏟運機隊負責,全部采用機械化施工。
“以前修堤都是人背肩扛小車推,楊莊改道工程是黃河上第一次全機械化施工。群眾從來沒見過這種場面,十里八鄉(xiāng)的人都來看熱鬧?!睍r任新鄉(xiāng)黃河修防處施工隊維修班班長的謝保恩說,“我們原來估計施工時間大約兩年的時間,由于機械化施工效率高,僅僅半年時間,就完成了新右堤的施工?!?/p>
在新左堤的施工過程中,仍有難題擺在建設者面前。時任武陟第一修防段技術員的溫小國說:“新的河道必須把老右堤挖斷,老河床的一部分還要作為新左堤的基礎。老河床里沙很多,如果不把沙給挖出去,新堤坐在沙基上,通水以后,在高水位情況下,就會往背河滲水?!惫こ探ㄔO者們采用“抽槽換沙”的辦法,把原來的沙挖出來,然后再換上黏土作為新左堤的基礎,解決了這個問題。
1981年6月,右岸堤防竣工,當年投入沁河防洪運行。1982年6月,左岸堤防及險工、控導完工。沁河楊莊改道工程主體基本完工,新沁河大橋正在進行橋梁吊裝施工。8月2日,沁河發(fā)生1895年以來最大的一次洪水,武陟小董站洪峰流量為4130立方米每秒。六七天內(nèi),洪水急劇上漲,基本與右岸大堤持平。五車口一段洪水超過堤頂0.2米,大型吊車及一些來不及撤離的設備被淹沒。
在嚴峻的防洪形勢下,沁河楊莊改道工程兩岸堤防的竣工正逢其時,發(fā)揮了巨大的工程效益。在原卡口處由330米展寬到800米的情況下,五車口一段洪水仍超堤頂0.2米。據(jù)洪水過后分析,如果沒有沁河楊莊改道工程,五車口分洪口勢必分洪或發(fā)生漫溢,將淹沒沁南5個鄉(xiāng)鎮(zhèn)、17萬人口、16萬畝耕地,僅直接經(jīng)濟損失就達1.5億元,是沁河楊莊改道工程投資的5倍多,工程收到立竿見影的奇效。
時任老城東關村支部書記的荊發(fā)才說:“起初俺村的人對楊莊改道工程有抵觸情緒,認為沁河根本不可能發(fā)生大的洪水,等到1982年洪水一到,新修的工程起了作用。特別是俺們村搬到了沁河老河道的高灘上,大家伙兒都說,共產(chǎn)黨真是能掐會算,神啊,就知道要來大水,及時進行了楊莊改道。不光俺們村,武陟沁南的老百姓當年提起楊莊改道,都是交口稱贊!”
1983年6月,隨著武陟沁河公路大橋竣工,沁河楊莊改道工程全部完成。整個工程共完成土方353.6萬立方米,石方6.4萬立方米,混凝土1.2萬立方米,投資2836萬元。沁河楊莊改道工程因“明確的指導思想,合理的工程設計,優(yōu)良的施工質(zhì)量,突出的社會貢獻”,榮獲國家優(yōu)質(zhì)工程銀質(zhì)獎。
歷史的長河,靜觀時往往風平浪靜。38年后的今天,驀然回首,才能體會當年的波瀾壯闊。沁河楊莊改道工程,在人民治黃史上鑄起了一座不朽的豐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