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啟明
手捧《哈爾濱印象》畫冊,我看到家鄉(xiāng)的滄桑巨變,心情激蕩,浮想聯(lián)翩。無論用多么心動與生動的語言描述家鄉(xiāng),都不為過。
富有代表性的精致風情,濃縮在畫冊間,敘述著家鄉(xiāng)的往昔,讓記憶的閘門和心底的話語,如數(shù)家珍般的傾訴衷腸。
70歲的年紀及其父輩,不會忘記昔日低矮的棲身之地,狹小的茅舍委身了一輩又一輩,看今朝高樓偉岸壯觀,綠樹成蔭,護庇著青少年。曲徑通幽,道路通達,市民笑意洋溢。
歌曲《太陽島上》,唱出了哈爾濱人對家鄉(xiāng)的眷戀,祈盼龍的傳人展翅飛翔。不因循守舊,更要努力發(fā)揚。濺起的浪花,讓每個哈爾濱人有了歡樂的歌,共同唱響。抒發(fā)情感,頌贊朗朗,不忘家鄉(xiāng)的養(yǎng)育之恩。
閑暇時,走在中央大街,踏在方石上,鞋底碰在路面的嗒嗒聲,清脆中似美妙的音符,使你流連忘返,不忍離去。穿街而行,兩旁的各式建筑把你帶入藝術殿堂,欣賞之間,讓你融入中西合璧的文化氛圍,把思緒帶向遠方的異國他鄉(xiāng)。
流淌千年的松花江,是家鄉(xiāng)人的驕傲。他滋養(yǎng)著無數(shù)哈爾濱人。說出的話語平和,甜蜜,溫馨,柔美,給人以毅力。母親間的魅力。引召著無數(shù)人,尋他而來,給走遍華夏,走在五湖四海的哈爾濱人以無窮的力量。
靜靜奔流的江水,有過洶涌,但更多的是滋養(yǎng)。1957年的大洪水給人們記憶猶新,但哈爾濱的市民與英勇的解放軍奮斗多天,戰(zhàn)勝洪水,保護了人民,保護了城市。看著宏偉的防洪紀念塔,每位市民都會感慨地發(fā)出心聲,無數(shù)可歌可泣的英雄壯舉,無數(shù)平凡的小事,展現(xiàn)著家鄉(xiāng)人的寬大胸懷。因這里的人們,有不可戰(zhàn)勝的精神與力量。
冰天雪地,但人們的心愿火旺。因這里的人民熱愛生活,更熱愛家鄉(xiāng)。冰與雪變?yōu)楣枮I的形象大使。能工巧匠精雕細琢,展現(xiàn)在游人面前的,是玉宇輝煌。聚八方人士共同分享,浩大的冰雪節(jié),召喚著五洲四洋的異國友人,領略冰山雪地的藝術佳作,方知大自然中還有如此奇葩的冰雪殿堂。
隨著歷史變遷,無數(shù)英雄人物,在哈爾濱人心中不可泯滅。楊靖宇、趙一曼、趙尚志、王進喜等等,都是哈爾濱的驕傲,是永遠的豐碑,鞭策激勵每位家鄉(xiāng)人,不忘我是龍江人。踏上征程,走過五洲山山水水,根在我龍江。飲水思故鄉(xiāng),千里萬里總回首,不忘是鄉(xiāng)愁。
想當年,無數(shù)的猶太人遭到希特勒迫害,涌入哈爾濱。這座城市以博大的胸懷接納了他們。以至于離去的以色列人建國至今,還對哈爾濱念念不忘,曾經的第二故鄉(xiāng),曾經有眾多猶太人尋覓哈爾濱,找回過去的蹤跡,把思緒留下。記?。簴|經125°42′~130°10′、北緯 44°04′~46°40′的神奇地方,是他們先輩寄居過的地方,永志不忘。
道外的中華巴洛克建筑曾是百姓的居所,每天每日的雜院生活,伴隨身邊的柴米油鹽醬醋茶,讓人更加靈動。誰不食人間煙火,又有誰又不地老天荒,但家鄉(xiāng)人面對生活,勤勞耕作。常言道,人勤春來早,遍地春茶香。哈爾濱人春種秋收,警誡幸福來之不易。更加珍惜。時時忙碌于人間商海,鍛煉了體魄,增強了意志。
“哈爾濱之夏音樂會”是喜聞樂見的群眾歌會。幾十年了,經久不衰。那段時光是歌的海洋,天籟之音回響在哈爾濱的大街小巷,回響在每一個哈爾濱人的耳畔,讓人們多了纏綿思緒,有了萬種風情。感覺到音樂是家鄉(xiāng)人生命的重要部分。歌聲中,有寬容,有放縱,有企盼,更有激昂。音樂里有生命的格言,歌飄向遠方,傳遞著友情,情灑五洲四洋。
畫冊的最后是一篇《哈爾濱賦》,她極具暢想,不知誰是主筆,誰是附庸。相信都是哈爾濱的主人,用巨筆書寫下濃厚歷史的冰城發(fā)展。寄予厚望,凝聚起千萬哈爾濱人的力量,用精煉的妙語書寫下前世今生。
一贊家鄉(xiāng)冰雪生妙趣,讓冰天雪地改變?yōu)榻鹕姐y山,人們在汲取其煥發(fā)出的財富,享受大自然的贈予和財富,自然天成,呼喚著信心百倍的你我,凝聚成奮發(fā)的力量,讓冰城不愧是北國人民的希望。
二贊家鄉(xiāng)盛夏好清涼,遮天蔽日,最是好風光。驕陽似火,企盼清涼,參天大樹,讓家鄉(xiāng)人閑庭信步。品味了花朵散發(fā)出的芬芳,踏春尋夏,走在家鄉(xiāng)建設洪流的康莊大道上,努力奮斗,拼搏向上。
三贊家鄉(xiāng)歷史多奇絕,這里有韓國義士安重根擊斃日本侵略者伊藤博文的歷史存在,讓正義得到伸張。有勇斗日本侵略者的民族英雄趙一曼,讓哈爾濱更加意氣飛揚。他們的堅強意志,鼓舞著每個哈爾濱人前赴后繼,奮發(fā)圖強。
四贊家鄉(xiāng)今朝更繁盛,敘說出家鄉(xiāng)幾百年的歷史時光,讓在外的游子,都要講述傳揚的哈爾濱,這是每個哈爾濱人的歷史責任,更是我們每個人的歷史擔當。因為哈爾濱有容乃大,更有家鄉(xiāng)兒女的硬骨柔腸。
哈爾濱與祖國共同奮進,承上啟下,生生不息,必須有新一代的哈爾濱人來繼承這種精神。讓我們銘記《哈爾濱賦》的最后詠贊,壯哉冰城,千秋永光。樂哉冰場,萬民永康。塔鎮(zhèn)江天,成天人合一之勢。橋架南北,構世事和諧之祥。人情和美,有環(huán)球同暖之愛。壯志高翔,看未來再創(chuàng)輝煌。
多么寬廣的胸懷,多么激揚的唱響!有《哈爾濱賦》的激勵,更加凝聚人民力量,團結至誠,齊放光芒。壯志高翔,不忘家鄉(xiāng)。像松花江水,流淌在哈爾濱人心上,為家鄉(xiāng)努力,再創(chuàng)輝煌。
老電影
20世紀五六十年代,那時的電影吸引人,是人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糧。
那個時期,吃飯都很困難,文化生活是很困乏的,精神上的寄托,有些是與電影分不開的,因為在影院里,可以循環(huán)看幾場,打發(fā)了饑餓,消磨了時間,觀后真的能讓你開心。
記得我所在的小學,在火車站附近,每到開學之際,學校都組織全校同學看電影,舉行開學儀式,去的是松光電影院、新聞電影院,隊伍排得很長,每個班銜接得很好,秩序井然,隊伍行走在整條街上,很是壯觀。
在上四年級時,在松光電影院舉行開學儀式,40分鐘時間,到了目的地,同學們排隊站好,等候進場,突然前邊很亂,原來是12個同學手中看電影的一毛錢,被幾個小流氓搶走,還有同學脖子上的紅領巾也被搶走,這時老師聯(lián)系了體育老師,加上六年級的男同學,十幾個人一直追下去,在北七道街電車站抓住四個小流氓,要送他們去派出所,嚇得他們是屁滾尿流,老師和同學的心都挺軟的,警告他們,絕不能有第二次,再有就堅決不客氣,派出所見。
同學們互相慶賀著,錢和紅領巾被搶走又被奪回,這是勝利成果,從中也看出了團結的力量,雖然只是一毛錢,也不可以非法從同學手中奪去。
我們班主任在觀后讓同學們寫觀后感,把影片的內容敘述出來,張貼在小黑板上,當然了,單純、天真的寫作內容是極其簡單的,但同時也反映出同學們少年時代的追求與愛好。
記得當時,電影院的休息大廳都掛著中國二十二位影星的大照片,每位影星的風采在影迷心中是很有地位的,那個年代沒有追星族,要有該不知會怎么追呢,尤其在青少年影迷心中更加著迷,因為演員精湛的表演深入人心,精氣神、故事情節(jié)的表演淋漓盡致,可以說影響了幾代人。
想起兒時記憶,少年的憧憬,青年時的奮發(fā),可以說:更離不開電影,電影的魅力,從各種角度說,不一定說得圓滿,但內涵是極深刻的。
我們小學的校長室,有臺九英寸電視機,黑白中還帶有雪花點,就這么不好的感觀效果,也深深吸引了我們幾個小同學,由于離學校只十分鐘路程,每天完成作業(yè)后,就約好兩個男同學,到校長室看電影。
輪換值班的各班老師,都是熱情地招待我們幾個同學,每個老師都叮囑說:不能看電影誤了學習,在學??戳恕渡橡埣袪I》《水上春秋》《女籃五號》等多部電影,是這些經典影片伴我們度過兒時、少年的一段美好時光。
上山下鄉(xiāng)時期,文化生活更加閉塞,因是“文革”時期,要看場電影是件不容易的事,路途遠,泥土路走起來費勁,大都是幾個連隊集體看電影,從不同方向直奔營部。銀幕是用兩臺拖拉機固定,用繩子拴在拖拉機上,銀幕前后都可以看,這也是農場看電影的一大特色。蚊子很多,一場電影在拍打中結束,可說是文化生活中的享受,肉體上的受罪,但還是樂此不疲。
記得有次看電影《龍江頌》,返回的路上,天是黑黑的,如果走小路可節(jié)省一里路,全排30多人選擇了小路,經過一個廢棄的廁所,前面走的同志提醒大家小心有坑,大都是站在坑的邊上,跳向坑的另一邊,有個雞西哥們老鄧,來了個提前量,從遠處開始跳,不偏不斜。正好跳進坑里,好在茅坑不是很深,里面是糞便,沒有摔著,但渾身的腥臭味不得了,足足洗了大半夜,同志們開玩笑地說:《龍江頌》里發(fā)的大水,在你身上真派上用場了,引起同志們哈哈大笑。
回想起那個時代,每一部電影都很真誠樸實動人,有很強的藝術性,講述了那個時代最質樸的一面,有些經典的臺詞,已融入生活中,平時打招呼、講笑話大都離不開電影臺詞。
源于生活的電影,對生活加以演繹,并能得到升華,真的使人變得年輕,使我記憶猶新,不可忘懷。
兩頓飯
2020年春節(jié)開始數(shù)月有余的病毒傳染,是挺可怕的,各行各業(yè),基本是停工停產,好像是節(jié)日假期的延伸,人們在假期后還悶在家里,難免要問這是怎么了。
賦閑在家中,好聽點說“宅在家中,無所事事”,轉來轉去,翻這找那,擦拭桌椅,這才叫全國一盤棋,中國人心就這么齊,你說客氣不。
平時的每日三餐,少吃哪一頓,肚子可是和你叫板的,但近兩個月,每天都是兩餐,而且不定時,睡到九點,加之每天的魚肉,缺乏運動,哪還吃得下去,現(xiàn)今的物質生活太豐富了,不免讓我回想起60年前的往事。
1959~1961年的三年自然災害,那段時光可以用缺吃少穿形容,一點不為過,生活物資極度匱乏,每月每人二兩肉,想多買也買不到,再說也沒錢,人們的肚皮是空空的,那真是人比黃花瘦的。秋冬時節(jié),人們可以隱藏自己瘦弱的身軀,但炎熱的夏天,紙里包不住火,一起玩耍的小伙伴們過來,等他們走過來,咱明明很癟的肚子,卻故意裝作吃飽的樣子,把肚子挺得很高,還拍拍自己的肚皮,裝作大腹便便,等他們走過去,肚子跟泄了氣的皮球,更顯饑腸轆轆。小伙伴回頭沖我擠眉弄眼,來一句沒吃飽還裝,誰不知道誰呀。
兩頓飯就是在那個時期出現(xiàn)的,因每個星期,只休星期日,由于糧食不夠吃,對學生是有利有弊的,利是可以睡懶覺,弊就是少吃一頓飯,能省出一頓飯,實屬不易,每年的寒假、暑假是省糧的最佳時機。
平時飯桌上,只有棒子面粥、玉米餅子、咸菜疙瘩,盼著春天,可以從榆樹上,摘些榆樹錢,洗干凈后,摻到玉米面里,蒸出的窩頭,貼餅子,吃著口感還真挺清香。
記得院里的張大伯,他的二兒子多吃了個窩頭,他是操起勺子就追著兒子打,兒子跑得快,他追不上,把勺子扔出去,鋁做的勺子還摔斷了,這成了院子里的笑料,都叫他“猛張飛”,覺著這個綽名副其實,
為填飽肚子,母親在深秋和初冬時坐火車到周邊的郊縣,撿拾農田里的落地的糧食,有黃豆豆粒,有玉米粒,還有凍了的土豆與白菜葉,回家時雖說是收獲滿滿,但人凍得手臉通紅。母親和鄰里聊起這事兒,鄰居們都夸她勤奮,母親講,孩子多,這是沒辦法的辦法。
老娘撿糧都是回來很晚,早早睡下的我們,睡得很沉,任憑老娘怎么敲門,都無動于衷,偶然一次開門,可以講是老娘的幸運。好在離我家不遠處是一火車站,她只好又返回火車站,在車站湊合一宿,等早晨7點多上學時,才見母親身影,真可憐老娘的每天勞勞碌碌。
1963年,國家經濟稍有好轉,老娘帶著幾個孩子到她的姑姑家,坐長途車到300里外的農村住上一星期,帶回來整盤的葵花籽,黃澄澄的老玉米棒,還有山里紅、沙果和小梨蛋,看著就喜慶,最重要的有一口袋小米,足足有50斤,這可幫了我家大忙。
小妹妹反復說姑姥姥說的幾句話,現(xiàn)在的孩子是長身體的時候,吃不起好的,填飽肚子總可以吧,這可是大事。姑姥姥的話至今在我耳邊縈繞。
那時的兩頓飯,是為了充饑度日,現(xiàn)今的兩頓飯是為了減肥,真是天上地下。在疫情期間,閑在家中,吃穿不愁,吃兩頓飯,何樂不為?常說:沒有記憶是悲哀的,忘記那就更悲哀。讓我們14億人等待那“百花枝頭俏,處處春光好”的佳美時期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