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鄒典飛
(本文作者為北京書法家協(xié)會會員、京派書法研究會副會長)
陳三立坐像
陳三立(1853——1937),字伯嚴(yán),號散原,世稱“散原先生”,別署衍君、閑園、蛻園、神州袖手人等,室名“散原精舍”,江西義寧人。清末湖南巡撫陳寶箴之子,中國近現(xiàn)代著名藝術(shù)家陳衡?。悗熢?、史學(xué)家陳寅恪之父。清光緒十二年(1886)進士,曾任吏部主事,參與戊戌變法,助其父在湖南推行新政,變法失敗后,與其父同被革職,自此以詩書自娛,并一度投身實業(yè)。辛亥革命后,避居杭州、匡廬、潯陽間,后回南京,晚年遷居北京西城。1937年,年事已高的陳三立因憤恨日本侵略者的行徑,憂憤成疾,拒不服藥而病逝于京城。
陳三立是中國近代著名的詩人、文學(xué)家、書法家,著有《散原精舍詩集》《廬山詩錄》《散原精舍文鈔》等。在詩壇中,陳氏具有很高的地位,汪辟疆在《光宣詩壇點將錄》中評其為“天魁星及時雨宋江”1,尊為同光詩壇的祭酒,是公認(rèn)的“同光體”領(lǐng)軍人物。他的友人、同光詩壇名宿陳衍贊之曰“五十年內(nèi),惟吾友陳散原,稱雄海內(nèi)”2,鄭孝胥亦贊陳氏為“卓然大家”3。新派詩人梁啟超、黃遵憲對陳氏之詩贊許有加,梁氏謂其詩“醲深俊微,吾謂于唐宋人集中,罕見倫比”4。時人還有將其比作舊俄著名作家托爾斯泰者,亦有人將其與印度的泰戈爾并稱為“東方兩大詩圣”5。陳三立詩宗法“江西派”,推崇蘇、黃二家,但并不囿于二家之成法,他擅長借唐宋詩人之審美經(jīng)驗進行渲染,用特定的詩境抒發(fā)出內(nèi)心的憤懣,實承杜少陵之心脈,時人評其詩“古奧雄奇勝”6,陳三立之詩蒼茫排奡,真氣磅礴,非拘泥于舊法,亦不事雕琢,自有一種雄渾的氣象,正如陳衍所評:“散原為詩不肯作一習(xí)見語,于當(dāng)代能詩鉅公,嘗云某也紗帽氣,某也館閣氣,蓋其惡俗惡熟者至矣。少時學(xué)昌黎,學(xué)山谷,后則直逼薛浪語,并與其鄉(xiāng)高伯足極相似。然其佳處可以泣鬼神、訴真宰者,未嘗不在文從字順中也。而荒寒蕭索之景人所不道,寫之獨絕逼肖?!?從中足見陳三立在詩壇之地位和影響力。
清末民初,陳三立以詩名世,他的書法因其詩名而備受世人推崇。1926年1月5日《申報》曾刊有《陳散原先生書例》:“堂幅六尺二十元,五尺十二元,四尺十元,三尺八元,橫幅同。屏幅六尺十二元,五尺十元,四尺八元,三尺六元,橫幅同。楹聯(lián)六尺十二元,五尺十元,四尺八元,三尺六元。紈折扇每葉六元。卷子每尺六元,冊頁同。匾字每尺六元。題簽名刺每字二元。金箋加半,來文加倍。壽屏碑志不書。潤資先惠。約日取件,墨費加一成。收箋處:上海各大箋扇店、杭州白傅路一號。朱祖謀、王乃徵、曾熙、譚澤闿、馮煦、王秉恩、余肇康、夏敬觀、陳夔龍、吳昌碩、汪貽書、趙尊岳、鄭孝胥、吳慶燾、俞明頤、袁思亮同啟?!?陳三立書以名貴,客觀來講水平上似乎難與其諸多擅書友人等埒,然陳氏書法潤例的價位卻并不遜色于后者。
陳三立生于清代中晚期,早年應(yīng)舉業(yè),書法曾受過系統(tǒng)的館閣體訓(xùn)練。清光緒八年(1882),陳寶琛典試江西,陳三立即為陳寶琛所得士,并深受陳氏的賞識,自此陳三立對陳寶琛執(zhí)弟子禮。民國二十三年(1934),陳三立北上京城,謁見其師,是時陳寶琛八十七歲,陳三立八十二歲,師徒均高齡,再次聚首,談及往事,感慨系之,此事亦成為民國時期的一段士林佳話。9
從目前所見陳三立的書法和相關(guān)資料來看,陳氏似乎并不擅書,尤其是科舉取士必備之館閣體書法。據(jù)其自撰《亡室羅孺人行略》中記:“孺人(陳三立妻羅氏,陳師曾之母,早卒。后娶俞氏,為陳隆恪、陳寅恪、陳方恪、陳登恪之母)嘗規(guī)余勤學(xué),又日諷余習(xí)楷書取科第,余笑而以為俗,孺人曰:‘俗否,在人耳。豈作翰林便俗耶?’”10從中足見羅夫人對丈夫陳三立的鞭策,此一故事亦反映出陳氏拙于館閣體的事實,此后陳三立在仕進中頗多坎坷,亦與其不擅館閣體有著一定的聯(lián)系。
清光緒十二年(1886),陳三立得貢士11之后并未應(yīng)殿試。三年后(1889)方成進士,以主事分吏部行走。據(jù)徐一士撰《談陳三立》記:“(陳三立)壬午鄉(xiāng)舉后,旋于丙戌會試中式 。是年未應(yīng)殿試,己丑成進士,以主事分吏部行走。時有禮部書吏某冠服來賀,散原誤以為縉紳一流,以賓禮接見;書吏亦昂然自居于敵體。繼知其為部胥,乃大怒,厲聲揮之而出。書吏慚沮而去,猶以‘不得庶常,何必怪我!’為言,蓋強顏自飾之詞。散原豈以未入翰林而遷怒乎?!?2書吏不顧尊卑之別被斥亦屬情理之事,但其自言“不得庶常,何必怪我”,亦是對文末“散原豈以未入翰林而遷怒乎”的另一種注解。另見清光緒十三年(1887)陳三立致許振祎書中云:“三立謬舉禮科,以楷法不中律,格于廷試,退而習(xí)書。”13亦映證了陳三立在仕途最后階段中的典試未能入彀,實是因“楷法不中律”而無緣翰林院,為此陳氏亦有幾分無奈和憤懣,對書吏的怒斥似乎也在情理之中。
話說館閣體在清代是文人士子必須重視的技能,士子自幼即在私塾中練習(xí)書法,通過 “描紅”“雙鉤”到臨摹字帖,打下了堅實的基礎(chǔ)。經(jīng)過各級嚴(yán)格的考試,在最后的角逐當(dāng)中,書法好的士子往往可以受到破格重用。尤其是在明清兩代,這種風(fēng)氣變得尤為盛行。康熙時,翰林高士奇并非進士出身,且家境寒微,但“皇上因其字學(xué)頗工,不拘資格,擢補翰林”14。而著名文學(xué)家、思想家龔自珍于殿試、朝考兩次答卷均壓倒眾人,卻因殿試時“楷法不中程,不列優(yōu)等”,最終無緣翰林院。為了表達心中的憤懣,他還著成《干祿新書》,并令其家中女眷學(xué)習(xí)館閣體書法,發(fā)出了“今日之翰林,猶足道耶!我家婦人無一不可入翰林者,以其工書法也”15的狂語,以表達其對館閣體之鄙視。故此來看,陳三立亦因拙于館閣體與龔自珍有著相似的境遇。
行楷書軸
為劉海粟題《揚國之光》
致龍榆生書札
陳三立的運氣比龔自珍強,龔氏生于清乾隆年間,卒于道光年間,屬于館閣體最盛行的時期,他無法逃避科舉考試重視館閣體的客觀事實。而陳三立生于清中期,1905年科舉即廢除,館閣體書法逐漸退出了歷史的舞臺。加之時代的變化,書法的發(fā)展也呈現(xiàn)出碑帖并存的趨勢。因此世人對陳三立書法的評價,不單純以館閣體作為準(zhǔn)則。如他的友人梁鼎芬評其書“如古玉出土,黯然無光,而精彩內(nèi)蘊,真可寶貴”16,似是從書法審美角度來評價陳氏的書法,據(jù)閔孝吉《苣齋隨筆》中記時人認(rèn)為陳氏書法“以樸厚勝,其使轉(zhuǎn)頗近包安吳,用墨濃,無點畫不周到,亦如其人”17,俞大綱評之曰“法山谷,略參以北碑”18,則是結(jié)合碑帖視角對陳三立書法進行綜合品評。筆者認(rèn)為陳三立書法如時人所記“使轉(zhuǎn)近包安吳”,到余大綱的“略參以北碑”均反映出了一個事實,評價者以碑派視角評價陳三立書法。據(jù)筆者研究,碑派書家中有很多即拙于館閣體,如碑派書法理論家包世臣在帖學(xué)上就缺少些許天分,特別是館閣體不甚擅長,故而傾向于碑派,隨著碑派書風(fēng)流行,一些評價者也傾向用擅長碑派書法的說法而掩蓋前代書家拙于帖學(xué)的事實。
筆者見《苣齋隨筆》中載有一則故事亦頗值得玩味,其中記陳三立居廬山時:“某日翁(陳三立)座中滿賓從,皆為晚輩,翁云,我平生所業(yè),汝輩試各為等第,毋得面諛,言者逾半,翁不一為可,有客起云:‘翁書法最上,文次之,詩又次之?!绦ΨQ善,呼彥和(陳三立次子陳隆恪字)出佳釀款客,且云飯罷當(dāng)為汝輩作書,是日客各有所獲。客既散,彥和相送,客指其儕曰:‘今日無某之善對,君等安得醉飽,且見翁之即席揮毫邪?!?9從中足見“書法”在陳三立心中之地位,此善對之客一言正好搔到了老人的“癢處”,不僅使當(dāng)日之客均獲贈陳氏墨寶,還得到了佳釀?wù)漯}的款待,此故事也可看出陳氏對于書法的重視。
縱觀陳三立書法,他早年應(yīng)下過一定的功夫,最初似取法唐楷,致力于顏真卿、歐陽詢,得魯公之厚重,率更之謹(jǐn)嚴(yán),后專學(xué)“二王”,兼工蘇東坡。他的書法以行楷居多,將王字之飄逸和蘇書之典雅結(jié)合,并摻入漢章草及北碑筆意。在結(jié)體上,保留了顏、蘇之圓融蒼潤體勢,以超逸之詩才予以駕馭,形成了一種莊嚴(yán)醇厚,清新俊雅的碑帖融合風(fēng)格。其書看似不經(jīng)意,卻給人以大智若愚、大巧若拙之感;他還偶作隸書,得漢碑之天趣,一改隸書扁方之體勢,以篆書修長之結(jié)體加以延伸,更為精整可愛。陳氏先生書法最為可貴之處在于蘊含著詩人獨有的空靈氣質(zhì),將其書學(xué)境界進一步提升,達到了一些專業(yè)書家都難以企及的高度。
朱益藩、陳寶琛、陳三立合影(從左至右)
楷書七言聯(lián)
注釋
1汪辟疆撰、王培軍箋證《光宣詩壇點將錄箋證》,16頁,中華書局,2008年。
2郭延禮撰《陳三立的詩文淺論》,陳三立著、李開軍校點《散原精舍詩文集增訂版》,1頁,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年。
3同2。
4梁啟超著《飲冰室詩話》,11頁,時代文藝出版社,1998年。
5高拜石著《新編古春風(fēng)樓瑣記(六)》,75頁,作家出版社,2004年。
6郭延禮撰《陳三立的詩文淺論》,陳三立著、李開軍校點《散原精舍詩文集增訂版》,19頁,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年。
7陳衍著《石遺室詩話》,陳衍編《近代詩鈔》,1324頁,華東師范大學(xué)出版社,2016年。
8王中秀、茅子良、陳輝編著《近現(xiàn)代金石書畫家潤例》,181頁,上海書畫出版社,2004年。
9徐一士撰《一士類稿》,榮孟源、章伯鋒主編《近代稗?!?,140——145頁,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年。
10陳三立撰《亡室羅孺人行略》,陳三立著、李開軍校點《散原精舍詩文集增訂版》,1502頁,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年。
11貢士:清代科舉會試考中者,第一名稱會元。新貢士的朱、墨卷要由皇帝選派大臣進行磨勘,還要到禮部填寫親供,并在殿試復(fù)試,磨勘和復(fù)試合格才能參加殿試。邱遠猷主編《中國近代官職詞典》,80頁,北京圖書館出版社,1997年。
12徐一士撰《一士類稿》,榮孟源、章伯鋒主編《近代稗海》,141頁,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年。
13《陳三立致許振祎書》,李開軍輯釋《散原遺墨》,24——25頁,鳳凰出版社,2020年。
14金諍著《科舉制度與中國文化》,197頁,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
15清·小橫香室主人編《清代野史大觀(四)清朝藝苑》第十卷,61頁,上海書店,1986年。
16李開軍撰《陳三立寫字》,李開軍輯釋《散原遺墨》,4——5頁,鳳凰出版社,2020年。
17參見《閔孝吉文選》,http://www.doc88.com/p-9909382137375.html。
18李開軍撰《陳三立寫字》,李開軍輯釋《散原遺墨》,5頁,鳳凰出版社,2020年。
19參見《閔孝吉文選》,http://www.doc88.com/p-99093821373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