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飛宇
摘 ?要:在中小學音樂教學中,對于音樂教學作品的熟悉是作為一名合格音樂教師的必做工作。對于音樂教學作品的深層次分析也是進一步制定教學計劃、教學目標的前提。本文主要從當前中小學音樂教學作品出發(fā),結合音樂教學作品實例,探討教學上一些常見的作品分析方法。
關鍵詞:中小學音樂;教學作品;分析方法
中小學音樂課重在培養(yǎng)學生的發(fā)現(xiàn)美、感受美的能力。一堂優(yōu)異的音樂課,需要有溫度、深度和厚度,而深度的體現(xiàn)首先是建立在音樂教師對于音樂教學作品熟悉的基礎之上。在中小學音樂教學中,無論什么版本的教學作品都是由國家教育部進行審定,這些教學作品多郎朗上口,旋律富有歌唱性,特別是小學音樂作品,簡單易懂,這導致許多音樂教師未能夠深入音樂作品深入分析,把握不透歌曲的音樂要素及情感表現(xiàn),進而所呈現(xiàn)出的課堂教學自然也不能夠出彩。縱觀近幾屆全國中小學音樂課觀摩活動,優(yōu)秀的音樂教師們所展現(xiàn)出來的精采課例,無不展露出他們對于相關教學作品的音樂風格、人文底蘊、作品結構、音樂要素等方面的深入解讀。只有在這基礎之上,教師才能夠進一步結合新課標、教材內容、學情的分析制定好相應的教學目標及教學過程。
音樂課核心內容是圍繞教科書展開進行的,筆者認為,一堂音樂課想要有創(chuàng)新,首先是要分析好教材,對其教材的內容進行提煉整合,再深層次去挖掘教材內涵,才能夠創(chuàng)造出更加多彩、豐富、富有創(chuàng)新的音樂課。所以教師在分析音樂教學作品時,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進深入分析:
一、教學作品的結構
當我們拿過來一個新的音樂作品,所要做的第一個工作就是要了解這個作品的音樂特征。在這一階段,可以從音樂作品的結構、風格、還有其音樂要素去把握。認真分析作品的曲式結構,是因為曲式結構也是音樂的一種思維方式,從曲式中探索音樂的規(guī)律,更能夠總結出音樂教學作品的共性,了解教材編寫的邏輯和意圖。在中小學音樂作品中,其作品結構多為一段體、二段體和帶再現(xiàn)的三段體,學生通過聆聽和欣賞,表示出不同音樂段落的變化,可以分辨出哪一段是再現(xiàn)段,進而劃分出樂曲的結構,這也是音樂新課標中對學生在感受和欣賞領域提出的要求。
二、教學作品的音樂風格
與此同時,作品的音樂風格也是需要音樂教師進行把握的,如在人音版小學六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的《茉莉花》,同樣都是《茉莉花》,但是不同地域的音樂作品帶給人們的是不同的音樂感受。江蘇《茉莉花》的委婉嫵媚,東北《茉莉花》的粗狂鏗鏘,河北《茉莉花》的剛直爽朗。這些不同地域的民歌,需要音樂教師結合不同的地域特征分析作品,幫助學生去理解分析。
想要更好的把握住音樂風格,細致的去探究不同作品的音樂要素也是必不可少的。作品的力度、速度、節(jié)奏的特點給作品的音樂形象帶來了怎樣的影響。在音樂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一些簡單的對比,就能夠幫助學生感受出附點節(jié)奏、切分音的作用,從而進一步理解這些節(jié)奏的特點,幫助學生形象化的的理解和記憶。想要更好的把握音樂風格和要素,一方面要求音樂教師要認真研究教材和教參,另一方面,也要有相關的音樂知識積累,具備解讀教材的能力。深入解讀教學作品的文化內涵
三、教學作品的人文性
無論是什么版本的音樂教材,這些教材作品都蘊藏著人文性,也就是這些音樂作品所蘊含的文化特性,因為這些作品中注入了創(chuàng)作者的情感體驗和文化思想。在音樂課程標準中,一個非常重要的學習內容就是要讓學生了解熟悉本民族優(yōu)秀的音樂文化,提高學生的民族意識,這和我們國家正在提倡的“四個自信”中的文化自信不謀而合。音樂是傳承中華民族的優(yōu)秀文化的重要載體,所以音樂教師在品讀教學作品時,也要去把握作品的人文內涵。如在《黃河船夫曲》《烏蘇里船歌》《走絳州》等作品中感受中華民族的神州音韻。弘揚我國傳統(tǒng)文化的同時,感受世界多元性的民族文化同樣也是教學要求,音樂教師要能夠借助教學作品中的其他各國文化,幫助學生開拓學習的視野,感受多樣音樂文化的魅力和人類文明的成果。
四、教學作品的聲音特點
在中小學音樂作品中,既有聲樂作品也有器樂作品,這兩種類型的作品,其聲音特點是不盡相同的。在聲樂作品的教學中,音樂教師不僅僅要注重對于學生的聲音訓練,并且要結合作品的演唱形式及聲響特點,引導學生去感受作品蘊含的思想情感和表達特點。如人音版小學四年級的一首欣賞曲《我愛五指山,我愛萬泉河》,這首歌曲的演唱形式為男高音獨唱,之所以運用男高音進行演唱更能夠表現(xiàn)戰(zhàn)士們保家衛(wèi)國的奉獻精神,更能夠展現(xiàn)歌曲的內涵。
在器樂教學中,不同的樂器具有不同的色彩,這些樂器的音色特點也是為樂曲進行服務的。如《牧羊姑娘》這首樂曲運用雙簧管進行演奏,雙簧管稍低沉的音色,更加能夠表現(xiàn)牧羊姑娘的悲慘遭遇。器樂教學作品既有獨奏又有合奏,合奏類作品的音樂表現(xiàn)特點也需要音樂教師去不斷挖掘,如表現(xiàn)我國農民勞動豐收的《豐收鑼鼓》,樂曲中運用了多種民族打擊樂曲,展現(xiàn)了極為熱烈的豐收景象,表現(xiàn)了農民們對于豐收的喜悅之情,這種喜悅正是由于多種民族打擊樂器的結合,才能夠展現(xiàn)出一片喜慶的歡騰場面。
五、教學作品的思想情感
學為中心,德潤課堂。在當今的中小學音樂課堂,不僅僅要求學生掌握一定的音樂技能,更注重的是對于學生思想品德修養(yǎng)的提高。每一位音樂教師同時也是德育工作者。今年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70周年,形式多樣的歌唱祖國的音樂活動正在中小學中如火如荼的開展,這些活動不僅抒發(fā)了學生們對于祖國的熱愛,也體現(xiàn)出音樂是寶貴的道德教育資源。
以教學作品為基礎,把握住音樂的學科特點,注重德育滲透,凸顯音樂的德育功能。這種思想品德的滲透,是建立在吃透作品背后的歷史文化背景的基礎上進行的,這也是作為一名音樂教師需要完成的功課。如貝多芬的《第九交響曲》,那耳熟能詳?shù)摹稓g樂頌》旋律,是在那個復雜的時代背景下以及貝多芬個人痛苦的經歷凝結而成,在那激昂、動人的旋律中飽含了貝多芬對于光明和自由的向往,這些需要音樂教師幫助學生去了解把握。在此基礎上,學生理解了其艱辛、困苦,才能夠真正走進樂曲之中,并且自然而然的流露出真實的情感,更加珍惜當下的幸福生活。
想要成為一名優(yōu)秀的音樂教師,需要不斷的研究和成長,需要不斷的創(chuàng)新和學習。音樂教師在行走的過程中,教學作品是腳下行走的基石,以后的路要走的更遠更久,則更需要透徹了解腳下的“路”,了解作品,深入的挖掘作品內涵。在了解的基礎上超越,在超越的基礎上成長,開創(chuàng)出一片別具一格的教學天地。
參考文獻
[1] ?《義務教育音樂課程標準》[M],2011年版,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2] ?蔡萍.小學音樂教學設計解析[M].北京: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2013. 3、曹理,崔學榮.音樂教學設計[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
[4] ?曹理.名優(yōu)教師設計音樂課教案與評析叢書[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13.
[5] ?丁嫣.為音樂教案“導航”[J].中國音樂教育,200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