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眉
婚戀文化能夠體現(xiàn)一個族群家庭生活的核心價值,在土生華人社會這種雜糅的文化環(huán)境中,面對自己的婚姻大事,不同的土生華人做出了不同的選擇,形成了不同類型的文化認同。
土生華人,指的是英國殖民時期,在新加坡、馬六甲及檳榔嶼(統(tǒng)稱為海峽殖民地)出生的華人,即父親為中國血統(tǒng),母親為當?shù)匮y(tǒng)。土生華人這些混血兒之間也互相嫁娶,生兒育女,逐漸形成了一個土生的華僑群體。在南洋出生的第三代華人身上已沒有多少土著血統(tǒng),而“由于適應(yīng)當?shù)氐纳鐣h(huán)境,其文化難免有當?shù)氐纳省薄w僑作家王嘯平的《南洋悲歌》正是描寫土生華人在南洋生活與抗爭的一部小說。
土生華人家庭的文化環(huán)境
《南洋悲歌》中,鄭福興的一家三代,用一個家族的個案為我們展示了土生華人所處的多元種族的文化環(huán)境。鄭福興的父親,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代表人物,他大半輩子都生活在中國,遵守傳統(tǒng)的禮儀與風俗,穿長衫、留辮子,宗族觀念濃厚,直到晚年因妻子去世無人照料,迫不得已才被兒子接到南洋暫居。
作為第二代的鄭福興,青年時代漂洋過海,做工頗得老板的賞識,于是與老板家的女兒結(jié)了婚。鄭福興保留著唐山人勤奮儉省的習慣,但衣著做了些適宜當?shù)淖儎?,上身仍穿著中式套頭汗衫,下身卻配上了西裝褲,妻子阿咪則是當?shù)赝辽灵L的,她時常嚼著紅艷艷的檳榔,衣著上她很愛當?shù)伛R來婦女的打扮一一上身是沒有領(lǐng)的白紗褂子,短腰間,下身則是孔雀展翅似的大花紗龍。
鄭福興與阿咪育有三個子女:大女兒已出嫁,兒子喬治鄭、小女兒鄭莉英與他們生活在一起。他們就是我們所討論的土生華人。喬治鄭是家中唯一的男丁,在他的眼中,只有白種人是最高貴的,他受洋教育,以講英語為榮,講中國話時也故意裝著洋腔,并給自己取名為“喬治鄭”。女兒鄭莉英在爺爺?shù)膱猿窒戮妥x于華校,在家里卻有點“鶴立雞群”,和誰都談不來。當這十里洋場樣樣都講究“洋”和“新”時,她卻梳起了古香古色的長辮,頗有一種與眾不同的古典美。
土生華人的多元文化認同
在《南洋悲歌》中,大女兒接受了父母的媒妁之言,遠嫁給了一個“門當戶對”的商人,成了名副其實的家庭婦女,結(jié)婚才五年,就已經(jīng)生了四胎,喂奶,燒飯,洗衣,伺候丈夫,完全是勞碌命?!榜R來西亞華人社會和馬來社會都是父權(quán)社會,女性并非與男性享有一樣的家庭角色和地位。……妻子在家中聽命于夫、媳婦侍候公婆”。因此,大女兒的這種選擇既符合馬來人婚姻中對女性的期待,也與中華文化中的父母之命不謀而合??梢韵胍姡笈畠簭男【捅唤逃梢槒?,要聽丈夫的話,她的命運不僅屬于自己,更是屬于整個家族。她接受了家庭主婦的身份,并安于圍著自己的小家奮斗,成了當?shù)厝f千居民的一份子,祖國對她來說,已經(jīng)十分遙遠。
兒子喬治鄭則把婚姻當成滿足自身物欲的途徑與手段,完全拋棄了中華文化,與之徹底劃清界限,欲漂白自身而徹底西化。他對待情感的態(tài)度十分隨意,時常帶著各種混血女郎到處游蕩,生活混亂。而當家族生意陷入危機時,他因擔心無法再繼續(xù)過“花天酒地”的生活,企圖通過與本市經(jīng)營英美貨的大買辦家女兒的聯(lián)姻,來獲取更多的利益。喬治鄭與他要結(jié)婚的對象,根本沒有感情基礎(chǔ),而他卻還十分殷勤地聯(lián)系對方,希望早日促成婚事,對他而言,感情并不需要出自真心,只要能夠獲得最大的利益就夠了。這種可笑的行事方式,足見他在殖民文化影響下被物欲所禁錮之深。
小女兒鄭莉英表面上自命為“新女性”,在自由中追隨自己的愛人,但缺乏對中華文化的真正理解,于是總是游蕩在南洋與祖國之間,成了苦悶的“彷徨者”。她抱持的是自由戀愛的主張。她所喜歡的是與自己一起讀巴金、參與救亡隊演出,聆聽從祖國來的文化人教誨的小學同學方浩瑞,是他帶鄭莉英進入了一個新的世界。祖國對于土生土長的莉英來說,十分神奇,又十分親切,為了祖國的抗日運動她日夜宣傳籌款。但這個從未回過祖國的僑生畢竟是幼稚的,當抗日救亡的宣傳活動結(jié)束了,她不再面對著情緒激動的廣大觀眾演唱松花江上這樣的歌曲時,祖國對她來說又慢慢變得很遙遠、很朦朧,漸漸的甚至一絲痕跡也不剩,只有一片空白了。她不曾見過祖國的面目,也未曾踏上過祖國的土地,甚至當浩瑞問她有沒有勇氣回國時,她也是以“事情在我還做不到之前,我絕不掛在嘴上空談”這樣模棱兩可的言論回答浩瑞,把這個問題搪塞過去了。莉英多次在“南洋”與“祖國”之間搖擺不定,始終無法鼓起勇氣同方浩瑞一起回國,總想在“南洋”與“祖國”之間尋找到一個兩全其美的中間地帶,然而這種想法是十分幼稚的,于是她變成了一個無所適從的“彷徨者”。
(作者供職于寧夏財經(jīng)職業(yè)技術(shù)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