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名人紀念類博物館是保存、研究和宣傳名人文化的重要載體。發(fā)揮好名人紀念類博物館作用對宣傳名人文化意義重大。安徽名人館通過做好“有”的工作,在宣傳和弘揚名人文化中起到重要作用。
關鍵詞:名人紀念類博物館;名人文化;安徽名人館
前言
名人是特定歷史時期某一領域或某一方面對國家對民族做出過較大貢獻,起過重大作用并對后世有著深刻影響的杰出人物。名人故居及紀念類博物館在博物館中占有較大比重,講好名人故事對建設好名人紀念類博物館意義重大,本文以安徽名人館為例,談談如何更好發(fā)揮名人紀念類博物館作用,講好名人故事。
名人文化是一種無形的東西,如何講好名人故事,需要化“無”為“有”。只有做好“有”的工作,才能吸引游客持續(xù)不斷的參觀熱情,才能更好的傳播名人文化。安徽名人館主要做好了以下幾個方面“有”的的工作。
首先,有良好的發(fā)展理念。安徽名人館在建設之初便確立了以“人”為核心的發(fā)展理念。在評價博物館時,人們往往習慣從館藏文物數量及館藏珍品來衡量。對不少新建博物館來說,文物數量及級別往往先天不足。新博物館理念注重社區(qū)與民眾的需求,并將其作為博物館經營的最高準則。新博物館理念講究的是以人為核心,從重“物”轉向重“人”,注重服務人及社會。把博物館推向人們日常生活,不是讓人們帶著一種崇敬的心情來參觀古物,而是通過展示為個人發(fā)展服務,為文化創(chuàng)新服務。安徽名人館在建設時注重將場館打造成市民活動中心,成為人們了解安徽歷史名人的窗口和“城市會客廳”。
其次,有一流的場館設施。早在1999年,為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50周年,在合肥大蜀山下就建設了安徽名人館,不過隨著時代變遷,老館場地狹小,設備老化問題凸顯。安徽名人館新館位于安徽省合肥市濱湖新區(qū),占地面積65851.36平方米,總建筑面積38422.71平方米。安徽名人館新館采用了徽派建筑特色,場館規(guī)模宏大,氣勢磅礴。建筑應用了建筑業(yè)10項新技術中的8大項、15子項,并自主創(chuàng)新省級工法1項、國家專利2項。在安徽省公共建筑領域首次應用地源熱泵系統(tǒng),實現了清潔能源的可持續(xù)利用。安徽名人館還榮獲2016-2017年度中國建設工程魯班獎。
第三,有科學嚴謹的入選標準。安徽名人館是目前國內規(guī)模最大、內容最全的名人專題類博物館。安徽名人眾多,在1987年出版的《安徽歷代名人》中,就收錄自先秦至現代安徽政治家、軍事家、思想家、科學家、文學藝術家、農民起義領袖、能工巧匠等歷史名人728人。如何選取重點展出人物,如何評價歷史人物,哪些人物最能代表安徽?只有解決了這些問題,才能更好地將安徽名人介紹給游客。安徽名人館堅持以事實為依據,以科學嚴謹為準繩。在盡量整合各種資源后選取展出人物,經過專家學者多次討論和刷選,最終確定集中展示95組有杰出貢獻的歷史名人。
第四,有豐富新穎的展陳形式。陳列是博物館實現社會功能的主要方式,是博物館特有的語言。講好安徽名人故事,需要有好的陳列展覽來實現。安徽名人館在展陳設計上,通過展板、圖片、實物、人物雕塑、投影等多種形式對名人進行立體全面介紹;通過場景設置,讓人們更直觀感受如太公垂釣、鴻門宴、木蘭還鄉(xiāng)等名人故事。注重運用現代科學技術,如用投影成像技術生動的展示了包拯辭官孝親的故事。還專門制作3D影片《名人館奇遇記》,用動畫形式,生動再現了安徽名人館的展陳主題?;拯S藝苑燈光、投影智能控制系統(tǒng),實現舞臺燈光的完美融合。注重游客互動體驗,讓游客在互動交流中更好地了解名人文化,享受參觀樂趣。安徽名人館主題陳列“江淮代有名人出”榮獲了安徽省第四屆精品陳列展覽“精品獎”。
第五,有標準化的場館服務。常參觀博物館的人應該會有這么一種體驗,就是進入場館之后感覺就沒人“管”了。安徽名人館努力打造標準化服務,科學的導覽服務,定時為游客提供免費講解服務,同時開通智能講解系統(tǒng),游客通過手機智能系統(tǒng)便能夠免費聽到場館內容介紹。積極推進無障礙建設,增設殘疾人通道標記指示牌、殘疾人服務臺、參觀路線指示牌、綠化指示牌、飲用水、游客休閑區(qū)等等,保障日常接待和公眾參觀質量。發(fā)放游客參觀意見反饋表,及時收集并不斷改進服務質量,提升服務水平。
第六,有豐富的文化活動。安徽名人館通過組織各類文化活動,有力地宣傳了名人文化。先后舉辦安徽首屆手繪藝術大賽;與蘇州名人館、杭州名人館、重慶名人館合作,共同舉辦名人名篇誦讀大賽;與合肥師范附小合作,每年開展誦讀活動;與合肥市體育局合作在重陽節(jié)舉辦華佗“五禽戲”健身氣功展演;在合肥市委宣傳部支持下與安徽省文聯合作,邀請當代安徽藝術名家創(chuàng)作與安徽名人相關的書畫作品等活動。
結論
總之,安徽名人館秉持科學的態(tài)度,嚴謹的作風,以事實為依據,以場館為載體,將安徽歷史和文化精髓相融合,通過展現史前到現代安徽歷史上的杰出人物,體現安徽物華天寶、人杰地靈的美好形象。既是重要的校外素質教育基地,也是海內外游客了解安徽、認識安徽的重要窗口。2015年10月10日正式對外開放后,僅2016年就接待游客112萬人次,有力宣傳了安徽名人文化。
參考文獻
[1]李鵬、張嘉.安徽歷代名人〔M〕,合肥:黃山書社,1986.
[2]丁劍、汪書貴.皖人軼事〔M〕,合肥:黃山書社,2005.
[3]單霽翔.關于新時期博物館功能與職能的思考〔J〕,中國博物館,2010.
[4]沙永勝.名人文化研究〔J〕,蘭臺世界,2001.
[5]趙心憲.基于歷史認同的“名人文化”概念界定問題——巴渝文化名人研究學術思考之二〔J〕,重慶第二師范學院學報,2016.
[6]徐堅.名山:作為思想史的早期中國博物館史〔M〕,北京:科學出版,2016.
[7]葛剛.淺析“安徽名人館”之變遷〔J〕,中共合肥市委黨校學報,2015.
作者簡介:
周永勝(1989),男,漢族,安徽金寨人,碩士,安徽名人館助理館員。研究方向:博物館學、中國近現代史、區(qū)域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