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寧中醫(yī)藥大學附屬醫(yī)院 沈陽 110847
良性陣發(fā)性位置性眩暈(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BPPV)是周圍性眩暈的常見類型之一。頭位變化引起的BPPV可見特征性的眼震伴隨發(fā)作性的短暫眩暈[1],既往采取習服訓練治療,目前采用管石復位術(canalith repositioning,CRP)進行治療[2],但手法復位治療后仍有部分患者會出現(xiàn)非特異性頭暈,表現(xiàn)為發(fā)作性眩暈,而特異性眼震消失,伴有行走不穩(wěn)和踩棉感等不適癥狀,即殘余頭暈[3-4]。殘余頭暈病情較輕,但病情纏綿,持續(xù)時間長,影響患者的生活和工作,甚至可能導致患者出現(xiàn)焦慮、抑郁等心理障礙[5]。殘余頭暈的發(fā)病機制尚不明確,目前認為可能與患者耳石功能障礙[6-7]或心理應激有關[8-9]。臨床上多采用甲磺酸倍他司汀等西藥口服,改善迷路微循環(huán)[10];或以抗焦慮藥物等減輕患者的恐懼心理,緩解焦慮抑郁狀態(tài)[11-12]。研究證實,針灸對于BPPV殘余頭暈具有較好的療效[13],其中眼針療法更具有取穴少、疼痛輕、療效好、操作簡便等優(yōu)勢[14]。本研究應用眼針療法對BPPV經(jīng)手法復位后殘余頭暈的患者進行治療,并與藥物治療進行比較,現(xiàn)報道如下。
1.1 對象 選擇2017年4月至2019年5月于遼寧中醫(yī)藥大學附屬醫(yī)院神經(jīng)內(nèi)科門診就診的后半規(guī)管型BPPV患者60例,所有患者經(jīng)Epley手法復位成功后均有殘余頭暈癥狀。采用隨機數(shù)字表法將患者分為3組,每組20例,其中眼針組患者男6例、女14例,年齡22~65歲,平均(52.33±9.04)歲;西藥組患者男7例、女13例,年齡23~63歲,平均(54.56±8.87)歲;對照組患者男9例、女11例,年齡22~64歲,平均(53.46±9.17)歲。3組患者一般情況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1.2 診斷標準 參照 《良性陣發(fā)性位置性眩暈的診斷和治療指南(2017)》[15]制定:(1)頭位方向改變后出現(xiàn)短暫、反復發(fā)作性眩暈或頭暈,發(fā)作時間通常不超過1min;(2)患耳側行Dix-Hallpike試驗時可見向地性垂直上跳性旋轉眼震,恢復坐位后可見眼震方向逆轉;(3)排除其他類似疾病。
1.3 納入標準 (1)年齡18~65歲,性別不限;(2)符合后半規(guī)管型BPPV診斷標準;(3)經(jīng)過正規(guī)的CRP治療后,眩暈和眼震消失,殘余頭暈癥狀明顯的半規(guī)管型BPPV患者;(4)神志清楚,能夠配合醫(yī)生實施研究方案;(5)患者對于本研究治療方案詳細了解,且簽署知情同意書;(6)采用Epley耳石復位術:首先讓患者保持靜坐5min以上,讓耳石安靜,然后快速使其頭側轉45度,迅速向后仰面躺下,要求頭低于床面約30°,停留半分鐘或直到眼震靜止,再使頭緩慢向?qū)绒D90°,此時患者臉部朝向地面,保持該頭位直到眼震靜止為止,最后使患者頭和身體同步坐起,囑患者頭向前方看,靜坐10min左右[16]。復位成功的標準參照《良性陣發(fā)性位置性眩暈的診斷和治療指南(2017)》[15]。
1.4 排除標準 (1)拒絕或不耐受手法復位者;(2)合并有其他引起頭暈的疾病者,包括中樞性眩暈和其他周圍性眩暈疾??;(3)就診前1個月內(nèi)接受過CRP或服用過相關藥物治療(主要包括倍他司汀、抗眩暈藥、抗組胺藥、抗焦慮藥等);(4)診斷為其他類型半規(guī)管病變的BPPV患者;(5)妊娠或哺乳期女性;(6)合并高血壓、糖尿病、偏頭痛等基礎疾病,或合并心肺肝腎等重要臟器嚴重疾病者,或精神病患者。
1.5 治療方法
1.5.1 對照組 Epley手法復位成功后,不給予其他特殊處置。
1.5.2 西藥組 予衛(wèi)材(中國)藥業(yè)有限公司生產(chǎn)的甲磺酸倍他司汀片 (商品名:敏使朗;國藥準字:H20040130)口服,12mg/次,3次/d。以7d為1個療程,連續(xù)服用2個療程。
1.5.3 眼針組 根據(jù)《彭靜山觀眼識病眼針療法》[17]擬定治療方案:選擇雙側肝區(qū)、腎區(qū)、脾區(qū)和上焦區(qū)穴,并通過觀眼配合白睛脈絡診法[18],選取脈絡顏色暗淡、走形迂曲最明顯的經(jīng)區(qū)。采用框外橫刺法,在距眼眶內(nèi)側緣2mm的眼眶處從穴區(qū)的一側向另一側斜刺入,刺破真皮層到達皮下后,保證針體在穴位內(nèi),針體的走行方向與相應穴區(qū)中線垂直,針刺結束后留針30min,1次/d,以7d為1個療程,連續(xù)治療2個療程。
1.6 療效觀察
1.6.1 觀察指標
1.6.1.1 眩暈殘障評定量表 (dizziness handicap inventory,DHI) DHI通過主觀感受來評價患者的眩暈程度,包括情感、功能和軀體3大主要方面,共計25個獨立問題,每個問題包含“有、有時、無”3個備選答案,對應計分“4、2、0”分,總分0~100分,患者癥狀嚴重程度與評分成正比[19]。
1.6.1.2 眩暈癥狀體征嚴重程度評分 從患者的眩暈、頭暈、惡心、Mann's實驗、踏步實驗、自發(fā)眼震、Hallpike's操作這7個方面來評定患者的眩暈程度,除惡心選項有“存在、無”兩個備選答案外(“存在”為1分,“無”為0分),其余每項均有4個備選答案,分別是“嚴重、相對嚴重、偶爾、無”,對應計分為“3、2、1、0”分,總分0~19分,患者癥狀嚴重程度與評分成正比[20]。
1.6.1.3 中醫(yī)證候觀察表 通過42個中醫(yī)臨床癥候以及舌脈象對患者的證候進行評價,每項均有 “重、中、輕、無”4個備選答案,對應計分為“3、2、1、0”分,總分0~126分,患者癥狀嚴重程度與評分成正比[21]。
1.6.2 療效判定標準 于治療后1、2和4周判斷療效,以DHI評分計算療效指數(shù)。療效指數(shù)(%)=(治療前評分-治療后評分)/治療前評分×100%。顯效:療效指數(shù)>50%;有效:療效指數(shù)30%~50%;無效:療效指數(shù)<30%??傆行剩?)=(顯效例數(shù)+有效例數(shù))/總例數(shù)×100%。
1.7 統(tǒng)計學分析 采用SPSS 19.0統(tǒng)計軟件進行統(tǒng)計學分析。各計量資料以±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組內(nèi)比較采用配對樣本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百分比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各組患者治療前后DHI評分比較 治療前3組患者組間比較,DHI評分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1周后,對照組的DHI評分與治療前比較變化并不明顯,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2、4周后,DHI評分較治療前下降,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治療1、2、4周后,眼針組和西藥組的DHI評分均較治療前下降,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P<0.01)。 治療1、2、4周后組間比較,眼針組DHI評分低于西藥組和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治療2、4周后,西藥組DHI評分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見表1。說明與另外兩組比較,眼針組起效更快,近期療效明顯。
表1 各組患者治療前后DHI評分比較(±s,分)
表1 各組患者治療前后DHI評分比較(±s,分)
注:與同組治療前比較,*P<0.05,**P<0.01;與對照組比較,##P<0.01;與西藥組比較,ΔΔP<0.01
組別 例數(shù) 治療前 治療1周 治療2周 治療4周眼針組 20 33.3±1.63 24.3±1.49**##ΔΔ 14.2±1.44**##ΔΔ 13.2±1.01**##ΔΔ西藥組 20 33.5±1.57 31.9±2.20* 24.9±2.00**## 18.9±1.65**##對照組 20 33.1±1.89 32.4±1.54 30.6±1.47** 23.9±1.65**
表2 各組患者治療前后眩暈癥狀體征的嚴重程度評分比較(±s,分)
表2 各組患者治療前后眩暈癥狀體征的嚴重程度評分比較(±s,分)
注:與同組治療前比較,*P<0.05,**P<0.01;與對照組比較,##P<0.01;與西藥組比較,ΔΔP<0.01
組別 例數(shù) 治療前 治療1周 治療2周 治療4周眼針組 20 5.30±0.47 3.70±0.47**##ΔΔ 2.35±0.49**##ΔΔ 1.35±0.49**##ΔΔ西藥組 20 5.35±0.49 4.95±0.51* 4.61±0.50** 2.45±0.69**##對照組 20 5.40±0.60 5.10±0.45 4.75±0.44** 3.70±0.57**
2.2 各組患者治療前后眩暈癥狀體征嚴重程度評分比較 治療前3組患者的眩暈癥狀體征嚴重程度評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1周后,對照組評分與治療前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2、4周后評分較治療前下降,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 治療1、2、4周后,眼針組和西藥組的評分均較治療前下降,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P<0.01)。治療1、2、4周后,眼針組評分均低于西藥組和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治療4周后,西藥組評分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見表2。通過對3組治療前后眩暈癥狀體征的嚴重程度進行比較,證實3組療法均有臨床療效,其中西藥組和對照組相對起效較慢。
2.3 各組患者治療前后中醫(yī)證候評分比較 治療前3組患者的中醫(yī)證候評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1周后,對照組評分與治療前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2、4周后評分較治療前下降,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 治療1、2、4周后,眼針組和西藥組評分較治療前明顯下降,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治療1、2、4周后,眼針組中醫(yī)證候評分均低于西藥組和對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治療1周后,西藥組中醫(yī)證候評分低于對照組,但是差異不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2、4周后,西藥組中醫(yī)證候評分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見表3。通過治療前后中醫(yī)證候評分的比較,說明眼針組和西藥組對中醫(yī)證候的改善快于對照組,且眼針組作用更明顯。
表3 各組患者治療前后中醫(yī)證候評分比較(±s,分)
表3 各組患者治療前后中醫(yī)證候評分比較(±s,分)
注:與同組治療前比較,**P<0.01;與對照組比較,##P<0.01;與西藥組比較,ΔΔP<0.01
組別 例數(shù) 治療前 治療1周 治療2周 治療4周眼針組 20 26.10±1.52 15.15±1.81**##ΔΔ 12.45±1.05**##ΔΔ 10.45±1.00**##ΔΔ西藥組 20 25.50±1.50 23.50±1.47** 17.20±1.67**## 13.30±1.17**##對照組 20 25.15±1.57 24.30±1.17 21.35±1.39** 16.05±1.28**
2.4 各組患者總療效比較 治療1周后,眼針組部分患者治療有效,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和西藥組(P<0.05);治療2周后,眼針組治療總有效率達到100%,高于西藥組和對照組(P<0.05);治療4周后,眼針組和西藥組治療有效率均為100%,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4~6。說明眼針組短期療效更優(yōu),總體上療效優(yōu)于另外兩組,而西藥組療效優(yōu)于對照組。
表4 治療1周后3組患者總療效比較
表5 治療2周后3組患者總療效比較
表6 治療4周后3組患者總療效比較
BPPV好發(fā)于40~70歲的中老年人,女性多于男性[22]。國外研究顯示,BPPV是人一生中最常見的周圍前庭系統(tǒng)疾病[8]。BPPV對患者生活工作造成一定的影響,約68%患者出現(xiàn)誤工[23]。目前,BPPV診療方案已經(jīng)逐漸成熟,但手法復位后的殘余頭暈,持續(xù)時間長,影響患者的生活和工作,甚至導致患者出現(xiàn)焦慮抑郁情緒[24]。對于手法復位之后的BPPV患者,尋找簡單且能夠快速擺脫殘余頭暈的方法,已成為現(xiàn)在研究的重點。西醫(yī)臨床多采用口服甲磺酸倍他司汀片等藥物治療,但其起效較慢,且存在惡心、嘔吐等胃腸道副反應,影響了患者的依從性。BPPV屬于祖國醫(yī)學的“眩暈”“冒?!钡确懂?,眩暈分為虛實兩種,臨床上以痰濁內(nèi)蘊證最常見,多采用針灸治療。研究證實,針灸治療BPPV療效明顯[25]。王玉琳等[13]對Epley法手法復位成功的后半規(guī)管型BPPV患者進行隨機分組,治療組結合針刺暈聽區(qū)等穴位治療,治療后殘余頭暈持續(xù)時間明顯變短;進一步隨訪觀察發(fā)現(xiàn),治療組DHI評分顯著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眼針療法是彭靜山在五輪八廓學說基礎上,結合醫(yī)學經(jīng)典與臨床經(jīng)驗總結的成果,將中醫(yī)學的“象思維”展現(xiàn)得淋漓盡致。觀五輪而知內(nèi)在五臟病之所生,乃司外揣內(nèi);針刺八區(qū)十三穴即可除周身病痛,實乃見微知著[26]。《黃帝內(nèi)經(jīng)》中提到“腦為髓之?!?,從中醫(yī)角度出發(fā),BPPV的病位在腦,發(fā)病的根本原因在于腦髓神經(jīng)受到損害?!鹅`樞·海論》中有記載:“髓海不足,則腦轉耳鳴……目無所見,懈怠安臥。”可見眼與腦之間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鹅`樞·大惑論》指出:“五臟六腑之精氣,皆上注于目而為之精?!毖叟c臟腑有不可分割的聯(lián)系,并賴經(jīng)絡以貫通。周身的氣血,通過經(jīng)絡的運行轉輸而上注于目,以發(fā)揮正常的功能,而臟腑功能失調(diào)也可以通過經(jīng)脈反映于眼部。通過眼針刺激眶周穴區(qū)可借經(jīng)絡以溝通臟腑,達到疏通氣血、調(diào)整臟腑陰陽的目的,與治療BPPV的方向相契合[27-28]。但目前關于眼針治療BPPV手法復位后殘余頭暈方面的研究仍然較少,因此筆者擬探討眼針治療BPPV手法復位后殘余頭暈的療效,并與口服西藥治療進行比較,以期為臨床提供更優(yōu)化的治療方案。
本研究結果顯示,眼針組起效最早,對眩暈癥狀體征及中醫(yī)癥候評分改善效果均優(yōu)于其他兩組,而且總有效率率先達到100%,說明眼針對手法復位后殘余頭暈的療效確切,能夠明顯改善患者臨床癥狀。但本研究還存在一些不足,如納入病例較少;未實現(xiàn)雙盲,容易導致主觀偏倚;以及臨床客觀檢驗結果少,觀察指標以主觀量表為主等缺陷。后續(xù)將進行多中心臨床研究,并進行動物實驗,深入探討眼針治療BPPV手法復位后殘余頭暈的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