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 芳
(無錫市西漳中學,江蘇 無錫 214171)
七年級的音樂教材中設置了《茉莉花》的課程教學,這首歌曲無論在哪個年齡階段都非常適合歌唱。音樂課標中明確指出,我們的課程要根據(jù)學生的年齡特點和他已經(jīng)具備的音樂素養(yǎng)來設置課程,要符合學生的審美心理,通過豐富多樣的教學內容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達到熱愛藝術熱愛生活的目的。所以,基于我對學生的了解,結合實際,在這堂課中設置了如下幾個有效環(huán)節(jié)。
導入是一堂課非常重要的一個環(huán)節(jié),它是基于對學生全面深刻的熟識后為這堂課量身設置的。它的重要性體現(xiàn)在能否通過這個環(huán)節(jié),有效成功地吸引學生的視線,從而使學生產(chǎn)生積極主動的、強烈的音樂學習興趣。
以《茉莉花》為例:
老師可以這樣提問:“請同學們跟著老師一起來回憶,唱一唱從小到大學過哪些民歌?”
同學們的回答大多有:《娃哈哈》(維吾爾族)、《北京的金山上》(藏族)、《在那遙遠的地方》(青海)、《康定情歌》(四川)等。
在這堂課的導入中,根據(jù)學生的知識儲備、興趣點創(chuàng)設了師生歌舞的導入環(huán)節(jié)。從課件中可以看到我給出了四首歌曲《娃哈哈》《北京的金山上》《在那遙遠的地方》《康定情歌》。老師帶領著孩子們一起歌唱,唱到一個民族,老師就在講臺上跳起具有這個民族風情的舞蹈。孩子們通過演唱、通過視覺的直觀感受,很容易就能回答出具有代表性的四個民族是維吾爾族、藏族、青海、四川,課堂氣氛瞬間活躍,學生興趣被點燃,從而萌生想要繼續(xù)探究民歌的強烈愿望。都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無論學習什么,激發(fā)興趣是關鍵,在課堂上燃起學生的興趣,讓學生從被動到主動,成功激趣就是一堂音樂課良好的開端。
音樂是訴諸于聽覺的藝術,聽覺感知是欣賞音樂的必要途徑。美國著名現(xiàn)代音樂家艾倫.科普蘭說過:“如果你要更好的理解音樂,再也沒有比傾聽音樂更重要的了?!膘o心聆聽能喚起學生的情感,要熟悉和掌握一個作品最簡單、最直接的方法就是聆聽。如何做到有效聆聽是掌握作品的關鍵。在教學過程中,我們經(jīng)常會看到很多學生聽到自己瑯瑯上口、耳熟能詳?shù)男删图庇诟叱?,不能靜心、準確地做到演唱全曲。一遍遍地跟、一遍遍地唱著熟悉的旋律,然而,對完整把握作品并沒有多少幫助;反之,陌生的旋律,稍難的節(jié)奏也沒有得到很好的糾正與改善。究其原因,是沒有掌握有效的聆聽方法。教師沒有起到一個很好地引導聆聽的作用。我們也很普遍地看到,有些課程設置的問題是聽一遍作品,要求學生歸納主要內容、作品的情緒、情感。很難相信初中生尤其新初一的學生,新接觸一個作品能有這么多深的造詣。我們經(jīng)常會說,讀書百遍,其義自現(xiàn)。音樂課程的學習也是同樣的。那么,可見在音樂課中有效的聆聽,反復的聆聽對于把握作品的特點和情感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如何引導學生高效的聆聽?教師要學會設置難易梯度、逐層遞進。教師首先要做一個有心人,學會站在學生的角度審視所設問題是否清晰易懂,有針對性。
以《茉莉花》為例:
1.聆聽歌曲,感受作品旋律。
2.出示樂譜,聆聽并心里跟著默唱,有難點的地方舉手示意老師。
3.老師解決難點曲譜,再次邊聆聽邊輕聲哼唱歌曲的旋律,說說這首小調的旋律特點。
小調特點:曲調具有流暢、婉柔、曲折、細膩的藝術特色。
4.再次邊聆聽思邊考。
(1)師:思考樂曲可分為幾個樂句的呢?(提示結束句不在內)
生:按小組討論。
CT及磁共振成像表現(xiàn) 病變位于右額部,以寬基底與大腦鐮及顱板接觸,CT平掃呈稍低密度影,邊界清,密度欠均勻,CT值33 HU,相鄰腦實質廣泛水腫,但骨質未見異常改變(圖1)。磁共振成像呈長T1長T2信號影,邊界清,磁共振擴散加權成像(diffusion-weighted imaging,DWI)呈高信號,表觀擴散系數(shù)圖(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ADC)呈稍高信號,ADC值為1.19×10-3 mm2/s;增強掃描病灶不均勻顯著強化,另病灶內見“輪輻狀”長T1短T2信號,增強掃描無強化。灶周可見迂曲血管流空影及少許腦脊液信號(圖2)。
師:第一、第二樂句各為四個小節(jié),對稱工整,余下的六小節(jié)是第三、第四樂句的濃縮。為了使它具有小調起承轉合的性質,把結構壓縮了,銜接緊密,一氣呵成。所以是四個樂句構成的單樂段作品。
(2)師:歌曲中出現(xiàn)了哪幾個音?
生:12356。所以是民族五聲調式。
(3)師:在第三樂句中圈出部分的切分節(jié)奏用在這里有什么妙處?
生:(各抒己見)使得音樂形象更加輕盈活潑。
小調特點二:無論篇幅長短,曲體結構都以對應和起承轉合為原則,形成整齊平衡的關系。
師:聆聽歌曲,運用了什么演唱方式?(提示是:獨唱?齊唱?合唱?)
生:獨唱。
在整個旋律教學中,我設置了四遍聆聽教學。第一遍聆聽,為了使學生對整個作品有一個初步完整的感受。第二遍聆聽,讓學生尋找曲譜的難點。在解決完曲譜的難點后,讓學生再一次邊聆聽邊輕聲哼唱旋律來總結小調的特點。通過之前反復聆聽,學生們很容易就能總結出小調的第一個特點:曲調流暢婉轉細膩。第四遍聆聽是整個旋律教學中的一個重點。通過逐句分析找尋主干音、講解切分節(jié)奏,以幫助學生了解作品的曲式結構與民族調式,從而概括出小調的第二個特點:無論篇幅長短,它的曲體結構都應該以起承轉合為原則。為了找尋作品的演唱方式,總結小調的第三個特點,第四次讓學生聆聽作品,從而歸納出小調的演唱形式多以獨唱為主,其他形式為輔。綜上所述,老師針對學生的學情,有效設置聆聽的要求,適時的引導,由簡入深,層層遞進。學生不僅可以牢固、準確地將作品內化,還能通過反復的感官刺激,提煉出對作品的獨特情感認知。在整個旋律教學的環(huán)節(jié)當中,教師一直屬于從屬地位,要讓學生成為主體。讓學生去發(fā)現(xiàn)問題、思考問題、探索問題、解決問題;讓學生靜心感知作品的同時又能深挖作品的曲體結構特點。在活動中體驗,在活動中感知。老師的情感體驗未必就是學生的情感體驗,讓學生獲得最直接的情感體驗,只有依靠他們自己。教師只有幫助學生建立和養(yǎng)成靜心聆聽的習慣,踏實地沉淀下來,靜心地好好聆聽優(yōu)秀音樂作品,我們的音樂課堂才顯得有價值,學生的藝術審美才會有質的提升。
在音樂課堂中善用比較法,能夠有效提高課堂效率,加快學生的學習進度,激發(fā)學生的興趣,從而體現(xiàn)學生的學習主體性。比較法就是確定事物同異關系的思維和方法,通過有相互聯(lián)系的兩種事物作比較,按照一定的標準,找出相同點和不同點,幫助學生更具體、更精準的認知。音樂課往往是借助于聽賞幾個作品來達到比較的目的。比較法是我在音樂教學中慣用的、也是行之有效的幫助學生掌握作品特點的一個方法,其中設置表格是一個非常好的媒介。對于初中生,尤其是從六年級剛剛升入初中學習的七年級學生來講,尤為方便直觀,簡潔明了。
以《茉莉花》為例:
師:古往今來,小調茉莉花已經(jīng)衍生出各種不同風格的《茉莉花》。讓我們一起來聽賞東北民歌茉莉花,比較異同。
曲名 江蘇《茉莉花》 東北《茉莉花》相同點 1.調式相同,都為民族五聲調式2.表達的情感相同,都表達了姑娘惜花愛花之情歌詞直白,具有熱情爽朗、直率坦誠的風格特點,表現(xiàn)了東北人豪爽的性格形成差異的原因不同點歌詞含蓄,婉轉抒情,表現(xiàn)了委婉、流暢、柔和優(yōu)美的江南風情地區(qū)語言音調、自然環(huán)境、歷史文化等方面的差異,形成了不同的音樂風格和地方特色
小調在流傳過程中,其曲調由于地域特點、方言差異、填配新詞、唱法不同等發(fā)生不同程度的變異,因而形成不同的變體。
《茉莉花》在清朝道光年間就開始流行,流傳至今。由于受到歷史文化、地域、風格等方面的影響,它的變體在中國已經(jīng)有了四五十個版本之多。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流傳最廣泛的,有江蘇、河北、東北三個地方的《茉莉花》。為了使得在教學中產(chǎn)生強烈的對比沖擊,選用了東北民歌《茉莉花》和江蘇民歌《茉莉花》進行比較,借助表格的方式呈現(xiàn)。對于聽慣了吳儂軟語的無錫學子,在聽到帶有濃厚方言氣息的東北民歌《茉莉花》時,產(chǎn)生了猛烈的視聽沖擊,情緒是非常高亢的。在課堂上證明這個環(huán)節(jié)的設置,往往把課堂氛圍帶向高潮,相當熱烈。從學生們夸張的表情可以感受到他們的驚訝和濃厚的興趣。正因為在選材上反差之大,所以孩子們在聽賞完《茉莉花》之后,總結兩首作品的相同點和不同點是非常容易的,小調的第五個特點也就很明顯了。學生因為好奇心的內驅力,使得他們在這個環(huán)節(jié)的學習上具有一定的積極主動性。積極地去聽賞,積極地去比較,積極地去思考,體現(xiàn)了課堂知識最大化的吸收。讓學生感受到小調在流傳過程中的變異,也牢記了形成這種變異的原因,更加鞏固了學生對小調音樂的理解。
音樂課程每個單元既是相對獨立又是前后相互關聯(lián)的,每堂課的呈現(xiàn)方法有共性又有其獨特性。一堂好課也遠不止于這些方法和措施,我們教師要善于不斷地在工作中總結,提升和完善自己的業(yè)務能力,研修一套適合本校學情的音樂課程教法,這些過程方法都是為了更好地服務學生、服務課堂,從而最終實現(xiàn)通過我們的音樂課,塑造擁有健全人格、高尚情操和藝術修養(yǎng)的新一代優(yōu)秀學子的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