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長喜
摘?要:基礎教育課程的改革,其實是一種優(yōu)化行為,回歸教育的本質,更加注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體地位,強調學生的主動發(fā)展,要求教師重新審視、定位自己在教學中的角色,在課堂教學中不斷探索教育教學的有效方式,借助現(xiàn)代化的教學技術創(chuàng)設具體、生動和活潑的教學情境,保護和激發(fā)學生的好奇心與求知欲,幫助學生學會自主學習,獨立思考。在所有的目標明確之后,以一種怎樣的方式來學習,就顯得尤其重要,因為它是完成目標的載體。
關鍵詞:課堂;探究性學習;方式
課堂作為學校教育教學的主陣地,不僅反映教育者的教育理念,還直接關系到學生的成長,直接影響到教育教學的質量和效果。我校是一所地處農村地區(qū)的普通中學,外部條件簡陋,可利用的教學資源有限,因此,語文探究性學習應該充分發(fā)揮課堂這個教育教學的主陣地,以此為切入口,積極探索符合農村地區(qū)教育環(huán)境的語文探究性學習新模式。筆者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談談自己的認識:
一、形成性探究方式
形成性探究是指把課文內容和過程的典型材料設計為探究性問題。探究性問題可以針對課文情節(jié)等關鍵處的聯(lián)結點,可以針對字詞的去除、變換、比較,也可以針對文章精彩部分的品味、內容矛盾的辨正。語文教師可以把這些內容形成過程的教學設計為學生再思考、再創(chuàng)造的探究性活動。
課文情節(jié)關鍵處可以運用預測的方法,讓學生在學習中不斷調整、修改和預測,讓學生在學習中充滿對閱讀的期待和興趣,始終想深入地探究下去。教學《祝?!芬徽n時,布置學生只預習回故鄉(xiāng)、遇見祥林嫂的情節(jié),不預習祥林嫂改嫁和在魯四老家干活的情節(jié),在檢查預習環(huán)節(jié)筆者讓學生想象:“我”回到別了多年的魯鎮(zhèn),見到了已經(jīng)淪為乞丐的祥林嫂,他們之間會發(fā)生什么事情?王寅說:“他們應該會談起過去的一些事情,一起將過去的生活重現(xiàn)?!眲⒓颜f:“我可能會請祥林嫂吃頓飯,因為祥林嫂肯定又冷又餓?!崩詈瘩g道:“不對,他們生活的年代是封建社會,受封建等級制度影響,他們的關系會很疏遠?!薄@兩個內容設計為空白讓學生去想象、預測,學生必然會帶著濃厚的興趣去思考、探究,在學生想像、預測完這些情節(jié)后讓學生再回到原文,這樣既能發(fā)揮學生的想象能力、創(chuàng)造能力,也能讓學生很深刻地理解小說所表現(xiàn)的主題。
語文教師還可以對文本字詞進行認真品味,讓學生自主閱讀自主分析。教師要引導學生在閱讀中善于質疑,敢于質疑,養(yǎng)成獨立思考的習慣。對課文的質疑探究,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造性的思維能力和“不唯書”的精神,有利于獲得真知灼見。
二、建構性探究方式
建構性探究是指在原有的認知基礎上主動發(fā)展,它立足于學生在理解課文內容的過程中,建立知識系統(tǒng),形成良好的認知結構。
可以是對課文有關內容及其背景的探究,促其理解。如在學習《祝?!芬晃臅r,可以讓學生預習時搜集關于魯迅的人物介紹,曾經(jīng)學過的魯迅寫的文章以及魯迅文章的特點、魯迅寫這篇小說的背景。學生通過預習,發(fā)現(xiàn):初中時代,七年級上魯迅的《風箏》選自散文集《野草》,七年級下魯迅的《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選自散文詩集《朝花夕拾》,《社戲》選自小說集《彷徨》,八年級上的《阿長與山海經(jīng)》和八年級下的《藤野先生》選自《朝花夕拾》。學生還發(fā)現(xiàn),七年級魯迅的文章以童年生活為主要內容,是學生接觸過或是向往的事;八年級是身邊的人(阿長、藤野先生)和事,做出自己的選擇(棄醫(yī)從文),而到了高中階段,則開始關注社會的苦難,探究更加深層次的東西。原來魯迅的文章是和同學們的生活相聯(lián)系的。這些預習既可以鍛煉搜集、分析資料的能力,也有利于他們更加深入地理解小說所要表現(xiàn)的主題。
可以是相同內容的課文重組,促進知識的貫通與深化。如將魯迅先生的《祝福》和《社戲》兩篇文章中的故鄉(xiāng)生活進行比較,讓學生在課堂上在閱讀中比較,在比較中探究:《社戲》與《故鄉(xiāng)》同是以故鄉(xiāng)為題材的文章,《社戲》所描繪的是作者心中理想的美麗故鄉(xiāng)圖,是美好的回憶;而《祝?!分兴枥L的是現(xiàn)實中的確實到處籠罩在封建的禮教之下、令人感傷的故鄉(xiāng)。這樣的閱讀實踐,不僅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而且強化了探究能力。
三、延伸性探究方式
它立足于引導學生運用學過的知識,對語文知識或問題進行補充、擴展、猜測和發(fā)現(xiàn)。它通常是指部分向整體延伸,課內向課處延伸。
語文課文有很多語言有盡而意無窮,這就給讀者留下聯(lián)想和再創(chuàng)造的空間,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對文本進行再創(chuàng)造。
這種再創(chuàng)造的探究可以是填補,對故事情節(jié)的藝術省略或思考感情的含蓄表達進行填補。例如,《祝福》一文的末尾“我在朦朧中,又隱約聽到遠處的爆竹聲連綿不斷,似乎一天音響的濃云,夾著團團飛舞的雪花,擁抱了全市鎮(zhèn)……”的理解,通過探究學生發(fā)現(xiàn)這里其實說明“我”對祥林嫂的同情畢竟是有限的?!拔摇彼械降?,不是世事的不平,而是慵懶而且舒適的,也就寫出了神權在魯鎮(zhèn)的權威。對祥林嫂這樣備受欺壓的婦女的死亡,天地間的神靈不聞不問,在歆享了牲醴和香煙之后,卻預備給魯鎮(zhèn)的人們以無限的祝福。這是“我”想象出來的景象,從想象中揭露了神權的荒誕,表達了“我”的憤慨。
再創(chuàng)造的探究也可以是發(fā)展,即對課文內容進行合乎邏輯的想象。例如,在學習《祝?!方Y束時,可以讓學生想象一下,假如祥林嫂沒死會發(fā)生什么樣的事情?李飛同學:二十年后的她生活在新中國,新社會,她會有吃的,有房子住,說不定還會有個家。王偉同學:祥林嫂的經(jīng)濟情況會有很大的改善,她生活在新中國,國家政策好,憑借她的勤勞也許可以致富;……這樣的探究能誘導學生從舊知中引發(fā)新知的生長點,有意識地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把所學知識推向深度和廣度。
語文課堂是進行語文探究性學習的主要陣地,作為新時代的教師應該丟棄以往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積極地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滲透探究性學習的思想,努力創(chuàng)設探究性學習的氛圍,嘗試以教材為載體,以學生的終身發(fā)展為宗旨,培養(yǎng)學生自主探究學習能力和創(chuàng)新的思維能力。
參考文獻:
[1] 約翰·華生《行為:比較心理學導論》1984.
[2] P-斯特?!督逃械慕嬛髁x》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
[3] 金洪源《學習行為障礙的診斷與輔導》上海教育出版社.
[4] 汪鳳炎,燕良軾.教育心理學新編.廣州:暨南大學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