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志軍
摘 要:小學科學是一門重要的學科,主要就是引導小學生進實驗觀察和活動操作,其中實驗教學是最為重要的內(nèi)容,旨在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能力和動手操作能力,養(yǎng)成良好的科學意識。對于小學科學實驗教學的開展,教師要注重教學觀念和教學模式上的革新,可以通過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激發(fā)學生的探究興趣,開展小組合作學習,可以制作或改良實驗教具,還要利用課外延伸實驗,這都有助于提高實驗教學的效率。筆者從實際教學經(jīng)驗出發(fā),主要圍繞如何提高小學科學實驗教學的有效性進行了深入思考,以供參考交流。
關鍵詞:小學科學;實驗教學;有效性;策略
引言
小學科學新課程標準中明確提出:小學科學是一門基礎性學科,倡導探究式學習??茖W探究過程一般包括:提出問題—對問題進行猜想—尋找證據(jù),進行實驗驗證—分析實驗結(jié)果,得出結(jié)論,在以上這四個步驟中最重要的是“尋找證據(jù),進行實驗驗證”,往往證據(jù)都是通過實驗得來。實驗教學是小學科學教學的核心,所以小學科學教師需要積極探索有效開展實驗教學的策略,借助實驗的方式促使小學生對科學知識產(chǎn)生更深刻的理解,同時培養(yǎng)他們的動手操作能力等方面的科學素養(yǎng)。
1 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激發(fā)科學探究欲望和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教師可以先從備課開始,充分挖掘教材中的趣味元素,認真分析學情,從學生的已知水平出發(fā),了解到他們感興趣的地方,做到“備教材,備學生”[1]。比如教師可以選擇:講故事、魔術(shù)表演、玩游戲、實物展示等方式,給學生設置各種懸念,這樣就能有效的激發(fā)學生的探究興趣。例如在教學“水珠從哪里來”的容時,可結(jié)合教學內(nèi)容以魔術(shù)的形式導入課題。利用水蒸氣遇冷形成水珠的原理,采用一個冷凝裝置,在它的上方添加一塊鏡片,當冷凝裝置通電冷卻的情況下,使鏡片也達到冷卻的效果,空氣中的水蒸氣遇到冷卻的鏡片,就會在鏡片上慢慢凝結(jié)成小水珠,先是鏡片變模糊,然后就看到了小水珠。在投影的幫助下,學生可以直觀地觀察到水珠從無到有的過程。此時,教師提出“這些水珠從哪里來的呢”就水到渠成,激發(fā)了他們濃厚的探究興趣,為后面的學習做了鋪墊,也能順其自然地導入課題。在課堂教學的最后,再設置一個“魔術(shù)揭秘”,將魔術(shù)裝置一一展示給學生,運用課堂所學知識去揭秘水珠的形成,能讓學生進一步掌握本課所學知識點。
2 開展小組合作學習,在分工合作中提高效率
對于小學科學實驗的開展,一般都是要通過學生合作完成的,所以教師要注重組織開展小組合作學習,確保合作學習探究的良好效果,從而提高實驗教學的效率。在學習小組的組建過程中,明確的組內(nèi)分工是不可少的,組內(nèi)應該包括組長、材料員、實驗員、觀察員、記錄員、匯報員等,也可以一個學生身兼多職。組長主要負責協(xié)調(diào)本小組成員的分工;材料員主要負責領取器材、保管器材、整理上交器材;實驗員主要負責實驗操作;觀察員主要負責觀察實驗現(xiàn)象等;記錄員主要負責將實驗現(xiàn)象等記錄在記錄表中;匯報員主要負責將本組的實驗結(jié)果在全班匯報交流[2]。每個小組成員的分工,可根據(jù)具體實驗內(nèi)容確定,有了分工就會提高合作效率。例如在教學“校園的樹木”時,學生以小組為單位觀察校園內(nèi)的一顆大樹,在這個觀察實驗中,教師可以將觀察內(nèi)容加以劃分,分成4-5份,讓學生自主選擇任務,有繪畫優(yōu)勢的學生可以選擇樹皮拓片,或是畫葉片和整棵樹的外形,書寫認真的學生可以選擇記錄觀察結(jié)果等等,從而高效率的完成實驗探究任務。
3 制作或改良實驗教具,讓實驗教學更直觀
實驗教學離不開實驗教具,好的實驗教具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很多科學教師在進行實驗教學時,經(jīng)常會遇到一些實驗操作等方面的困難,可以從實驗教具上下功夫,比如可以用一些材料自己制作實驗教具,或者對原有的實驗教具進行改良,從而提高實驗教學的有效性[3]。例如,學生對“人體是怎樣進行呼吸”這一點難于理解,書上只有圖片展示,為了使學生更清晰地看到呼吸過程,采用了制作呼吸模型解決難題。此呼吸模型采用橡膠管、2個氣球和2個礦泉水瓶組裝而成,橡膠管模擬氣管和支氣管,氣球模擬肺,礦泉水瓶模擬胸廓。當我們用手按壓礦泉水瓶時,可以看到氣球會收縮,模擬呼氣;當手松開時,看到氣球膨脹,模擬吸氣。利用此呼吸模型,讓學生能很清晰地看到呼吸,呼吸時氣體的流動路線也一目了然,解決了本課的這個教學難題。
4 利用課外延伸實驗,培養(yǎng)探究習慣
科學教學不應該只是局限于有限的課堂時間,還可以進行課外的延伸實驗,從而提升學生實驗的自主學習能力,鞏固課堂的學習成果。小學科學教師應該鼓勵和指引學生在課后時間繼續(xù)開展實驗,讓他們用實驗的方法探析未知現(xiàn)象,勇于提出質(zhì)疑,不斷超越自己[4]。需要注意的是,課外的實驗應該是選擇那種比較簡單的、容易操作的、選材方便的、安全性能好的、能夠獨自完成的小實驗,還應該貼近學生的日常生活實際。例如在學習“種子發(fā)芽實驗”“觀察綠豆芽的生長”內(nèi)容時,就可以讓學生在家里用種子播種一些自己喜歡的植物,可以是花卉,也可以是蔬菜,然后讓他們注意每天觀察種子都發(fā)生了什么變化,從種子到發(fā)芽,再到成苗,直至開花或結(jié)果,以及收獲和凋零,這些所有的狀態(tài)都會因為學生的仔細觀察而詳細的記錄下來,最后把學生們的實驗記錄和種植成果放到一起,在課堂上進行比較,獎勵那些做的好的同學。這樣的方式不但幫助學生很好的掌握了課本知識,還教會了他們熱愛勞動的精神,通過評比還激發(fā)了他們的競爭心理。
結(jié)語
總之,小學科學實驗教學是一個重要部分,也是教師在教學中需要攻克的難題。提高科學實驗教學有效性的策略肯定還有不少,還需要科學教師在實驗教學中做進一步的探索研究,關鍵是就要引導學生積極主動的參與到科學實驗中,積極主動的探索研究,促進科學素養(yǎng)得到培養(yǎng)和發(fā)展。
參考文獻
[1]張海濤.提高小學科學實驗效率的策略[J].中國現(xiàn)代教育裝備,2016(16):52-53.
[2]吳安.新課改下提高小學科學課堂教學效率的策略研究[J].中國校外教育,2016(03):16.
[3]張晶.淺談如何提高小學科學實驗教學課堂效率[J].學周刊,2018(09):159.
[4]盧寶祥.淺談如何提高小學科學實驗教學的有效性[J].中國教育技術(shù)裝備,2017(04):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