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芝
[摘要]日常作文教學中,教師偏向于傳授寫作技法,忽視對學生生活經(jīng)驗的了解、生活素材的積累,導致其寫作無趣、能力低下?!吧罨睂懽鹘虒W在生活化教育理論的指導下,將作文指導與學生生活聯(lián)系,使其關注生活、體驗生活,養(yǎng)成記錄生活的習慣。本文著重介紹“生活化”作文教學的背景、理論依據(jù)以及具體實施策略,以期為小學語文中段作文教學提供有價值的參考。
[關鍵詞]生活化;寫作教學;教學策略
K語文課程標準》中指出:“寫作是運用語言文字進行表達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認識世界、認識自我、進行創(chuàng)造性表述的過程。寫作能力是語文素養(yǎng)的綜合體現(xiàn)。寫作教學應貼近學生實際,讓學生易于動筆、樂于表達。應引導關注現(xiàn)實、熱愛生活、表達真情實感?!敝该髁俗魑慕虒W必須回歸生活,以生活為本原的方向。
一、“生活化”作文教學的現(xiàn)實背景
綜觀中段作文教學現(xiàn)狀,問題主要體現(xiàn)在以下幾點:
(一)重“機械訓練”輕“興趣激發(fā)
只有符合學情、新鮮有趣的作文素材才能調動學生寫作興趣,使其保持最佳精神狀態(tài),愛上寫作。但日常教學中,教師根據(jù)教材要求和經(jīng)驗判斷剖析經(jīng)典范文,引導學生模仿范文仿寫相關語段,形式呆板的作文常規(guī)訓練對學生來說只是個微弱的寫作信號,長此以往必將磨滅學生的寫作興趣甚至產(chǎn)生恐懼寫作心理。
(二)重“課內指導效率”輕“課外素材積累”
在應試壓力下,教師在作文教學中“短平快”意識較強,不愿在課內花時間讓學生充分討論、積累素材,將“課外寫作素材積累”布置為家庭作業(yè)。學生因課外素材積累的隨意性大和缺乏系統(tǒng)指導,素材積累流于形式,收效甚微。人教版小學語文教材,可供學生作文學習的課文數(shù)量有限導致寫作素材缺乏,“生活經(jīng)驗”和“寫作素材”的缺乏都局限了學生寫作思維的廣度和寬度。
(三)重“知識傳授”輕“能力培養(yǎng)”
作文教學只注重向學生傳授范文中出現(xiàn)的寫作技法,美其名日“以讀促寫”,實際上學生只是“記憶”了這些干癟的寫作知識,并沒有培養(yǎng)習作中真正需要
的觀察能力、分析能力、想象能力和語言文字的表達能力等,這樣的教學結果是盡管教師已經(jīng)教了,學生還是“難下筆”。
(四)重“修改裝飾”,輕“真實評價”
寫作教學對“修改”的理解是:對寫好的文章進行后期加工、潤色、包裝,而其中對措辭的潤色又在其中占有較大分量,追求語言“生動優(yōu)美”在寫作“修改”中表現(xiàn)突出。筆者所在的三年級段作文評改中發(fā)現(xiàn)“語言生動優(yōu)美”是教師使用頻率最高詞,從批改文本所添加的句子來看,教師更注重“語言生動優(yōu)美”。為了“修飾性”而犧牲了“正確性”。這扼殺了真實習作欲望,讓生活化寫作停滯不前。
二、“生活化”寫作教學的基本策略
(一)素材來源生活化
蘇霍姆林斯基說:“一個教師不能無視學生的情感生活,因為那是學習中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的源泉。學生在其感興趣的方面有了較深的情感體驗,在一定情境中遇到這方面的話題則情動而辭發(fā),激活了腦中豐富的,沉睡著的生活積累,因而‘有話可說,有東西可寫”,從而解決習作的“源泉”問題。
1.做校內生活的組織者
兒童心理學研究表明,學生只有置身于活動中,才能產(chǎn)生表達的欲望。因此,應切實開展實踐性活動,引導學生體驗生活,認識生活,給予學生寫作素材是作文教學的保障。無論老師將作文的教學理論參透得多么徹底,給學生講解得多么清晰,學生若不將理論運用起來,作文教學便沒達到目的。因此老師可以有意識地開展校園集體活動,設置活動環(huán)節(jié),為學生創(chuàng)設一個真實的寫作活動。“就像在生活中寫作一樣,比如要報道一個人物,記者們不是憑空杜撰,而是先要列出采訪提綱,再對人物進行現(xiàn)場采訪,還要從多方面對人物了解,在充分占有材料的基礎上,才開始寫作?!痹诩w參與的實踐活動中,引導學生以同一主題寫作、交流,讓學生互相借鑒,理清自己寫作的長處和短處,從而提高學生的作文水平。
例如,在新學期開學第一周舉行了“猜燈謎”的語文作文活動。其過程如下:第一,預先明確任務——請學生去猜燈謎,記錄自己猜燈謎時的心情、感受并留意其他同學的表現(xiàn);第二,課堂大講堂——學生一一述說猜燈謎的樂趣;第三,課堂大練筆——請學生回憶自己猜燈謎時有怎樣的心情和感受,選出此次觀察中給你留下最深印象的片段,寫成一篇作文;第四,分享美文——展示學生作文,分析學生作文中的優(yōu)點和不足之處。當活動開展之后,我為學生們的創(chuàng)造驚嘆,他們從不同的角度來切入,表達出自己的獨特體驗。隨后的作文分享活動中,發(fā)現(xiàn)不足,互相學習,熱情高漲。
2.做校外生活的指導者
社會上的大小事情,都是寫作的良好素材。學生們只是缺少善于發(fā)現(xiàn)的眼睛。教師應指導學生關注社會生活,學會觀察、體會和記錄,事事關心,積累寫作素材,長此以往,對素材積累將大有裨益。據(jù)此,讓學生多寫日記,表達自己的真情實感。學生對于自己印象深刻的事情,總能夠表達出自己的想法和真情實感,不再千篇一律。因比,教師應鼓勵學生每天寫日記,但不規(guī)定字數(shù)等,目的是讓學生挑選印象深刻的事物,學會表達真情實感。同時,還鼓勵學生觀看《新聞聯(lián)播》,積極參加社會上的小活動,積累生活化素材,才能解決習作的源泉問題。
(二)能力提升生活化
1.關注課文延伸處
三年級學生還沒有從低年級寫話狀態(tài)中脫離出來,還需教師引導。而課堂學習是學生生活的重要內容,課文中的優(yōu)美句段都是作者細心觀察生活、體驗生活的真實寫照。應以寫作為手段促進閱讀理解,豐富課堂生活,提高學生解悟生活的能力,在仿寫中逐步掌握寫作技巧,從而提高寫作能力。例如《富饒的西沙群島〉教學時,筆者找準課文“總分”的構段方式,抓住不同景物特點進行描寫的寫法,也讓學生進行相關的練筆。出示:傍晚,西邊的天上出現(xiàn)了千奇百怪的云彩。
為了讓學生更真實地練筆,帶領學生在寫之前拍攝了一批云彩的照片,并讓學生互相欣賞了拍攝的云彩圖片,鼓勵學生展開豐富的想象,運用比喻等修辭手法生動表現(xiàn)云彩的奇特。學生在寫的時候,就能依葫蘆畫瓢,有條理地寫下來,于是一些精彩紛呈的語段應運而生:
那些圍繞在太陽周圍的云彩,就像是給太陽圍上了一條五顏六色的圍巾;那
些些徘徊在太陽底部的云彩,又像是給太陽穿上了一雙彩鞋。那些在山邊不停飛
旋的云彩,像一個調皮的娃娃。有些云彩還不時地藏在其它云彩后面,像一位害
羞的小女孩;還有些云彩在天空中自由自在地飄蕩,象一只快樂的小鳥,在空中
飛翔……
本來看起來無從下手的寫話要求,如今有了語段的模仿而變得輕松,豐富的想象又給了學生廣闊的寫作空間。接下來的《荷花》、《燕子〉等都是如此,既然課文提供了練筆資源,就要好好利用,實現(xiàn)小練筆到大作文的無痕鏈接,真正做到為三年級學生的習作“厲兵秣馬”,讓其習作更接地氣,更加充滿生活化氣息。
2.注重課外擴展點
在寫作中,學生有很多話說,但不知如何表達,詞匯缺乏,最終偏離自己的寫作目的。這需要教師引導其不斷積累詞匯,最好方法就是提高課外閱讀量。因為課外閱讀是學生生活的重要內容,是豐富作文內容的重要途徑,也是學生豐富語言表達和提高生活認識能力的重要渠道。將閱讀教學、課外閱讀與寫作訓練結合起來,才能有效提高學生的讀寫能力。例如:筆者所教的班級實行“1+X聯(lián)讀”,學了課文《珍珠泉》,教師再提供《羊八井泉》和《蝴蝶泉》,讓學生在比較閱讀中發(fā)現(xiàn)寫法上的相同點和不同點,明白了不管寫哪個泉都要抓突出的特點的技巧。此外,可以建議學生訂閱雜志,不時介紹時文佳作,充他們的寫作素材,同時。在閱讀過程應著力培養(yǎng)學生“不動筆墨不讀書”的習慣,鼓勵其寫點評、讀書筆記,留下思考痕跡。
(三)作文指導生活化
1.創(chuàng)設生活化情境
日常作文教學中,教師要有意識地創(chuàng)設生活化情境,讓學生走進生活情境,獲得真實的感受。例如,題為“有趣的游戲”作文教學,如沿用傳統(tǒng)作文教學方法,教師會讓其將關注點集中于讓學生在自己記憶中尋找哪些游戲比較有趣,然后讓其對自己印象中有趣的游戲描述出來。而要讓其對于記憶中的游戲有趣細節(jié)做細致的記錄,實屬不易,很難寫出可圈可點的出彩文章。鑒于此,跳出傳統(tǒng)教學的束縛,把現(xiàn)實生活與作文教學結合起來,真正融入生活,讓學生親身體驗來完成寫作。針對“有趣的游戲”這個題,教師創(chuàng)設游戲情境進行互動。在游戲初始,告知學生游戲規(guī)則和步驟,再讓學生關注游戲中讓自己開心的方面等。學生通過親身體驗,就能對游戲中需要注意的事項和有趣點有較為深刻的認識,這對學生組織作文就容易多了??梢?,教師創(chuàng)設生活化情境讓學生走進生活、帶著問題來寫作,學生才會寫出更加生動,富有真情實感的內容。
2.使用生活化語言
習作指導語言藝術直接作用于學生對習作的興趣。但常規(guī)課堂中教師習作指導語言老生常談、枯燥。如:寫人四要點:外貌、語言、神態(tài)和心理活動;記事六要素:時間、地點、人物、起因、經(jīng)過、結果。常用修辭不可少:比喻、擬人、排比、反問等修辭手法……學生聽得耳朵起老繭,沒往心里去。如果用些“生活化”語言來裝飾,學生的興趣定會猛增。如:“同學們,寫文章好比燒一道菜,把事情寫完整僅僅是把菜燒熟,如果要讓這道菜變得色香味俱全,就必須給它加上一些調味料,人物的語言、動作、神態(tài)和心理就是油鹽醬醋,比喻、擬人、排比等修辭手法就是香料,只有加上了這些,文章才能成為一道色香味俱全的好菜?!睂W生聽得津津有味。學生在之后的寫作中也會自我調侃:“我的調味料似乎加得不多,想辦法來加點!”這些生活化的語言為生活化寫作增添了興趣和動力。
(四)作文評價生活化
《新課標》要求作文教學評價的不僅甄別與篩選的功能,而應能促進學生發(fā)展的發(fā)展性評價。而語文課程的人文性則要評價時要尊重學生的主體獨立體驗與感受。具體操作如下:
1.關注習作真情實感
生活化評價關注點是學生作文中所流露出來的真情實感。因此,學生每寫完一篇作文后,筆者都會及時地進行評價。因為中段是作文起步階段,不要求強求篇篇是佳作,只要在構思、立意、開頭和結尾、細節(jié)等方面有一絲出彩之處,或比原來有進步,都會給予鼓勵和表揚,寫出真情實感。如:對學生《拔河比賽〉的評語:“這真是一場激烈精彩的拔河比賽啊,老師讀著讀著好像也為你們捏了一把汗,鼓了一次勁,你把比賽過程寫的真實具體,比賽成功了,你的習作更成功!”試想學生看了這樣的評語,積極性定會充分調動起來,更加努力寫出精彩的習作。
2.調動習作興趣愛好
生活化作文評價是為了激發(fā)學生寫作興趣,提升學生的寫作能力。例如對于習作寫得好的或有進步的學生,及時獎勵點贊卡,并把他們的作文發(fā)表在班級微信公眾號,引導學生欣賞并且做到不定期更換習作,既滿足了學生自我表現(xiàn)的心理,又調動了寫作積極性,給學生提供了更多展示空間。同時還會把文章投到學?!蹲x書樂》、《學生時代》及微信公眾號上,這些同學還可以獲得“班級小作家”榮譽。利用假期把這些優(yōu)秀習作編訂成冊,并進行展示評選:“最美的書”“最厚的書”、“最有創(chuàng)意的書”和“最佳前言獎的書”,給學生提供更廣闊的舞臺,讓他們離成為小作家的夢想又近了一步。這些立體式的評價,提高了習作的積極性,為生活化寫作“保駕護航”。
三、小結
總之,小學是養(yǎng)成良好寫作習慣的最佳階段。作文生活化對寫作能力提升和生活感知能力的培養(yǎng)具有重要意義。本文以中段寫作教學現(xiàn)狀為背景,以“生活教育”為理論依據(jù),提出圍繞生活化寫作教學策略:素材積累、能力提升、習作指導及習作評價生活化,引導學生留心觀察和體驗生活,豐富素材,擴展學生寫作空間;將隨文練筆落到實處,并結合課外閱讀將提升寫作能力;摒棄裝飾性修改而采用真實性習作評價,讓學生寫真事、抒真情。今后將繼續(xù)沿著這條研究軌跡,更加深入地開展實踐探索,希望能有效促進小學各年級作文生活化,最終達成生活化寫作的有效教學。.
參考文獻:
[1]葉圣陶.葉圣陶教育文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7.
[2]朱雪云.新課程背景下小學作義生活化淺議[J].新課程教育研究,2014(7).
[3]朱五香.小學寫作教學生活化策略研究[J].新課程(上旬)2015(6).
[4]何雁菲.小學寫作生活化教學策略的研究[J].課程(上旬)201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