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巖龍
摘要:投擲實心球項目考驗著學生的力量、速度和身體協(xié)調性,在初中體育教學中占據(jù)重要地位。為提高學生綜合素質,使學生對自身體質有更準確的認識,應認真分析該項運動的教學策略,向學生滲透健身意識。本文從投擲技巧和科學訓練兩方面展開分析,以促進中學生健康發(fā)展。
關鍵詞:中學體育;實心球;教學
引言:投擲實心球運動的訓練難度較大,教學中不僅要重視技巧的傳遞,也要加強安全教育。近些年,中學生的興趣愛好逐漸轉向電子產品,體質水平并不樂觀。為提高教學質量,促進學生健康成長,應傳遞正確的訓練方法,讓學生了解這項運動,在訓練中重視對力量和速度的調整,通過加強訓練提高運動水平。
傳授投擲技巧
預備姿勢
姿勢是否標準不僅影響投擲效果,也影響投擲成績,因此要讓學生重視預備姿勢,教師應做分解示范,強調易錯點,讓學生引起重視。預備姿勢中的難點在于站姿和預擺動作。
展示站位時,要求站位姿勢必須能促進投擲,而且具有一定平衡性,避免投擲時重心不穩(wěn)。要求學生兩腳前后岔開站立,這樣的站姿有助于控制重心,可以在做出投擲動作時提供助力。
除了站姿以外,教師要分步驟演示預擺動作,這個動作關系到實心球的運動軌跡,對投擲成績有重要影響。教師要做出正向投擲的姿勢,做出預擺動作時頭部稍向前,同時提醒學生,肩部放松,調整呼吸,接著做出擺動動作。動作展示結束后,要和學生分享投擲的經(jīng)驗,引導學生感受投擲的角度,感受擺動時身體各部位的用力和協(xié)調性[1]。
持球技巧
傳授持球技巧時,首先要強調安全問題,其次再講解持球的姿勢。持實心球對部分身體瘦弱的學生來說具有一定難度,教師要提醒學生認真觀察動作,做到安全牢固控球。
持球時,張開手掌、手指微張,握球時兩手的大拇指緊貼在一起;用指關節(jié)托住球體,力量較弱的學生也可以用手指根部接觸球體。持球的關鍵在于穩(wěn)定球體,因此要求手掌必須微張、兩手大拇指相靠。達成這個要求后,雙手的手心是騰空狀態(tài),可以要求學生依據(jù)此標準檢查自己的動作是否正確。
投擲動作
投擲過程是由一連串有序的動作組成,教師要逐步講解動作要求,幫助學生掌握要領,提高投擲成績。首先要分析用力的順序,依次是從腳步——髖部——腹部——胸部——肩部——手臂——手腕——手掌,由下而上。做出動作后,尤其要提醒學生找到最佳出手時機,避免造成球體跌落的失誤。發(fā)射角度在45°時射程最遠,考慮到投擲動作的安全性、水平速度等因素,應保持在33°至37°的出手角度。教師要安排學生做出投擲動作,感受運動中的身體發(fā)力,協(xié)調好腿部與肩部的彎曲角度,以達到最佳投擲效果。
科學合理訓練
加強力量訓練
投擲運動是一項全身運動,需要調動身體多處肌肉力量,應結合運動特點加強力量訓練。分析動作特點后可知,肩部、大腿肌群、背部都是重要的發(fā)力區(qū)域,應針對這些區(qū)域進行完善的訓練。
拋擲實心球不僅是力量型運動,同時對速度和技巧也有較高的要求,速度水平直接決定投擲成績,加強速度訓練是提高投擲成績的有效手段。速度訓練可以分為三個階段,即出球訓練、協(xié)調性訓練、力量訓練。
唯有提高學生的動作熟練度才能更好地控制出球速度,教師可以先用足球、沙袋等器械訓練學生的出球速度,讓學生感受出球時身體各部位發(fā)力、協(xié)調性以及發(fā)球角度的情況,從而不斷完善自己的動作,做到熟練發(fā)球。
可以要求學生做出分解動作,感受上肢、背部、下肢在運動中所發(fā)揮的作用,通過模擬動作鍛煉自己的協(xié)調性,使肢體動作更加協(xié)調,提高發(fā)球時的速度。
最后,要重視力量訓練對速度、爆發(fā)力的影響。要對學生進行專項訓練,強化學生的腿部、肘部等關鍵部位力量,糾正學生動作中的問題。只有進行系統(tǒng)性的訓練,學生才能提高運動技能,有針對性地加強訓練,進而提高體育成績。
結束語
綜上所述,體育教師要從運動技巧和加強訓練兩方面入手,促使中學生改善體質,提升投擲實心球的水平。素質教育下,培養(yǎng)人才不僅要加強文化教育,同時也要注重體育和健康教育,應重視對中學生體能的訓練,在實踐中滲透健身意識,以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
參考文獻
[1]郭鰻秋.淺談中學體育實心球教學的技巧[J].南北橋,2018(3):185-185.
[2]李高峰.試論如何提升初中體育實心球教學的有效性[J].體育風尚,2018(7):156-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