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麗芳
摘要:本文對美國作家菲茨杰拉德的代表作《了不起的蓋茨比》進行分析,探討理想主義和現(xiàn)實主義究竟哪個才是對的,而又有沒有對錯之分?堅持理想的人看似悲劇收場,理想的存在是否值得?
關鍵詞:《了不起的蓋茨比》;理想者
像很多聲譽正隆的名著一樣,第一次知道《了不起的蓋茨比》,不是因為讀了它,而是因為總是聽說它,它出現(xiàn)在必讀書單上,出現(xiàn)在課本里,網上的討論中,以及大熒幕上……它一出現(xiàn)總是大受追捧,讓人不想靠近。但書和人一樣,聽的不算,得看了才知道,看過后,果然了不起,了不起的書是永遠不會沉默的。
《了不起的蓋茨比》以配角人物尼克的視角進行敘述,故事的主人公是尼克的鄰居蓋茨比,作者從開始就設置了一個懸念——蓋茨比是誰?他久久未出場,活在各個配角人物講述的故事之中,他的出身、財富、人品、他從何來,全都是謎,眾人對他揣測多多,卻無人真的了解他。直到尼克發(fā)現(xiàn)蓋茨比是他的鄰居,漸漸地揭開幕布,蓋茨比才登場。
蓋茨比本是一個平凡的美國青年,直到他愛上富人階層的小姐黛西,他以為黛西可以為愛可以放棄門第觀念,但當他參加一戰(zhàn)歸來,悲哀地發(fā)現(xiàn)黛西已嫁作貴族婦。他以為,只要有錢,就可以挽回愛人,他以為,美好的黛西是值得一生追求的夢想。于是,他用“不純潔”的手段賺得盆滿缽滿,但卻把內心真正的夢想保留完好——為了黛西。他如愿成為富翁,定居黛西家對岸,建華廈,舉宴會,只為吸引她前來。長夜漫漫,他每每凝望河灣對岸黛西家碼頭那盞一明一滅的綠燈,燈在呼吸一般,他便思念著他的黛西,他的愛,他的夢,他的理想。但是他想錯了,夢碎了。黛西美好的外表之下,和那些腐朽的上流社會的人沒有什么不同。可笑的是,其實黛西從未變過,只是他夢中的黛西,從不存在而已。最終,蓋茨比的“愛情夢”未能實現(xiàn),而他本人也為此付出了生命的代價,他因夢而死,直到死去那一刻,遙遠的綠燈仍在他眼前閃爍。
燈和夢,卻終因他的死亡而滅了……夢碎,人亡。
《了不起的蓋茨比》是一個了不起的悲劇。故事的背景是一戰(zhàn)后美國飆升的年代,這是其歷史上最放縱、最絢爛的年代,享樂主義盛行,菲茨杰拉德正是這一時代的代言人——“這是一個奇跡的時代,一個藝術的時代,一個揮金如土的時代,也是一個充滿嘲諷的時代?!睆姆拼慕芾伦陨韺τ谶@個時代的態(tài)度可以看到,蓋茨比家的繁華終將落幕,浮華的美夢終會被打破。
探究蓋茨比的悲劇緣由,我認為有四點。第一,蓋茨比的“美國夢”,其實是變了質的。他在積累財富的過程潛藏著黑社會的諸多危險,而他的奮斗環(huán)境也令他失去了原有的道德準則,在通向財富的道路上,他把自己賣給敲詐勒索的頭目沃爾夫山姆,他也沾染上黑道勢力,夢實現(xiàn)的過程并不那么積極。第二,“爵士時代”的社會階級關系太過僵化。以黛西和湯姆夫婦為代表的富人階級與以蓋茨比為代表的貧民階級從根本上是對立的,前者看不起后者,而后者想往上爬。蓋茨比為了挽回愛情不懈奮斗,積累了大量財富,最后還是受到貴族階級的踐踏和蔑視,他們來參加蓋茨比的派對,免費縱情歡樂,當蓋茨比死去,他們不會受到任何不好的影響,而是換個好地方繼續(xù)逍遙快活。實際上,并不只是美國上世紀二十年代,階級的差異在哪個國家哪個時代都是難以消除的,那些寫跨越階級的愛情故事總是能大賣,如《傲慢與偏見》,不得不說,大部分讀者心中有夢,所以喜歡那些經過雙方努力抗爭最終打破差異和成見的“happy ending”,然而現(xiàn)實并不那么美好,正如簡·奧斯汀本身,她一生未婚,并沒有和自己的“達西先生”修成正果。階級的差異早就預示著蓋茨比的悲劇結局。第三,金錢已經扭曲了蓋茨比的夢想。蓋茨比天真地以為有了錢就能融進富人階級,就能挽回黛西,可他太過相信金錢的力量,以此作為實現(xiàn)夢的基礎,注定了夢想的破滅。第四,蓋茨比對黛西的追求太過理想主義。他對她的追逐其實是對理想的追求,不容得任何人任何事玷污,包括他自己。他甘愿為黛西頂罪,保護自己的夢,最終他因這個夢而死。說到底,他是一個夢中人,看不出黛西的世俗和美麗軀殼下的殘忍。
村上春樹先生對《了不起的蓋茨比》極為推崇,他曾說:“作為小說家,我把它看作一個標準,一把尺子,是看清自己位置的一件標志,然后有時嘆息,有時又全身緊張,就好像命中注定一樣始終牽扯著我。說是不可思議也行,但如果小說里沒有了不可思議,又有誰去讀小說呢?”這樣的評價引起了很多亞洲讀者對此書的興趣,而遺憾的是,許多人讀后并沒有感受到村上先生所描述的震撼,甚至有上當?shù)母杏X。而村上卻說:“如果《了不起的蓋茨比》算不上偉大的作品,還有什么其他的作品稱得上偉大呢?”而村上先生確實是冤枉的,他逐字逐句讀的英文原版,英語水平足夠好的讀者,讀了原版一定會驚訝于菲茨杰拉德在語言上的天才。可以說,看起來華麗、喧囂、幻夢般的《了不起的蓋茨比》,其實有著不低的閱讀門檻。
書開頭處,尼克父親給尼克的忠告:“你在評論他人的時候,要記住并非所有的人都有你這樣優(yōu)越的條件”,而尼克內心諷刺的回應,這句話多年來被讀者曲解,流傳漸廣,竟被賦予了“時代特征”的正義性,真成了一句“教育”的話;猶記得蓋茨比站在碼頭遙望對岸代表著黛西的綠燈,長久地明滅,蓋茨比的心隨之跳動;猶記得蓋茨比的豪宅里的聲色犬馬,時代的醉生夢死,死后是一個時代的終結;猶記得蓋茨比躲在這一切繁華背后的孤獨和被壓抑的欲望,生前假熱鬧,死后真落寞;猶記得結尾那段極具史詩氣派的詠嘆——我們奮力向前,小舟逆水而上,不斷地被浪潮推回到過去……
人散了,愛變了,夢死了。了不起的蓋茨比,最終指向的是——虛無。
北島在《波蘭來客》里寫:“那時我們有夢,關于文學,關于愛情,關于穿越世界的旅行。如今我們深夜飲酒,杯子碰到一起,都是夢破碎的聲音?!?/p>
羅曼·羅蘭說:“世界上只有一種英雄主義,就是在看清生活的真相之后依然熱愛生活?!?/p>
人類閱讀、看電影、旅行、吃好吃的食物、和喜歡的人擁抱親吻,人類早就知道,夢是會碎的,愛是會變的,人是會死的??墒窍裆w茨比一樣的人,仍然做夢。長日將近,漫漫夜長,夢也無妨,碎也無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