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桂瓊
摘? ? 要:5·12汶川特大地震紀念館再現(xiàn)了汶川特大地震災情和抗震救災、災后重建的偉大歷程,可以讓公眾了解歷史,銘記歷史,弘揚偉大的抗震救災精神,對公眾人生觀、價值觀的進行正確引導。紀念館在對觀眾游覽習性以及喜好分析的基礎上,借鑒其他博物館優(yōu)秀經(jīng)驗,從內到外,從陳列布展到宣傳教育進行創(chuàng)新實踐,吸引觀眾讓其樂于接受教育,達到好的教育效果,實現(xiàn)紀念館長足發(fā)展。
關鍵詞:觀展體驗;教育效果;社會關注
2008年5月12日,中國四川發(fā)生了世所罕見的汶川地震,對中國造成了不可估量的破壞、損失,受到全世界廣泛關注。近年來全球自然災害頻發(fā),各地建起眾多的紀念地、紀念館,加之隨著時間推移,公眾對“災難主題”的場館遺址不再抱有最初的好奇。那么如何吸引觀眾,讓觀眾樂于接收“災難教育”是這些場館首要考慮的問題。為此,5·12汶川特大地震紀念館(以下簡稱紀念館)在研究受眾的基礎上,結合陳展主題,對陳展、教育、宣傳方式進行思考、改進,探索出有益于紀念館發(fā)展的一些經(jīng)驗。
一、展覽有亮點,優(yōu)化觀展體驗
博物館作為新型的生活方式,成為公眾休閑時充實自我、享受教育的重要場所。陳列布展作為博物館、紀念館精神內核的外在展示,也是社會公眾能夠直接接觸和廣泛參與的對象,陳展內容的豐富、精彩程度,陳展手段的精巧、細致程度都直接體現(xiàn)博物館服務水平,影響觀眾體驗。
(一)陳展內容貼近生活,讓參觀具有代入感
相對于博物館過去將陳展停留在文物和故事的年代環(huán)境,在觀眾心中樹立高遠嚴肅的形象,紀念館主動貼近現(xiàn)實生活,在場館與觀眾間建立聯(lián)系。場景取材于有明顯時代特征的事物,2018年紀念館改展,從社會生活各方面選取典型事件展現(xiàn)中國社會十年的飛速發(fā)展,災區(qū)生活邁上新臺階。展現(xiàn)震后災區(qū)發(fā)展歷程的同時,也以生活場景和熱點事件帶觀眾回顧十年來在中國共產(chǎn)黨的領導下,各族人民團結一心支援災區(qū)建設災區(qū),了解這段從悲壯走向豪邁的抗震救災歷史,感受自己與災區(qū)人民共進退,與祖國共發(fā)展,通過給觀眾以代入感,提升觀眾對展覽內容的認同感和展覽事件參與感。
(二)引進科技手段,提升觀眾參觀體驗
隨著社會經(jīng)濟的發(fā)展,國民素質普遍提高,對精神文化有了更進一步的需求,參觀博物館不僅關注內容,也關注內容呈現(xiàn)的形式。紀念館陳展覆蓋內容廣信息量大,展陳空間的包容量要求高。紀念館在改陳中引進新媒體手段,將紀念館的休息區(qū)建設為數(shù)字博物館,通過三維技術展示“一館三地”全貌和紀念館數(shù)字化陳展內容,使游客身處紀念館即可瀏覽北川老縣城地震遺址、綿竹漢旺東汽工業(yè)園遺址、汶川映秀震中遺址等汶川地震紀念地,數(shù)字博物館的開設既拓展了整個展覽的寬度,受到了游客一致好評。目前,紀念館也在積極探索VR、AR等技術的可利用性,旨在打造一個貼合社會發(fā)展狀況,優(yōu)化觀眾參觀體驗的展覽。
二、教育多方式,提升教育效果
博物館內容是多層次的,觀眾所見最直觀的就是展覽形式和內容,而真正能給觀眾留下深刻記憶的內涵是需要剖析和挖掘的。紀念館作為教育服務陣地,為滿足更多的觀眾需要,提供了多種教育方式。
(一)宣講有心意,達成教育目的
受本身素質的影響,博物館受眾在參觀博物館時對博物館的內涵領悟各不相同,面對多樣的受眾群,將博物館的內涵準確地傳達給觀眾,是宣教工作的基本出發(fā)點。為此紀念館講解人員積極參與各級各類防災減災、紅色故事等演講大賽,承擔各種臨展、特展講解工作,以宣講內容為基點延伸學習,拓寬知識面,提升業(yè)務能力。按照紀念館陳展分區(qū)有計劃深入學習、挖掘,做到陳展內容掌握無死角,深刻剖析陳展內涵和精神。針對觀眾因人設講,形成多版講解詞,面對公眾,能利用自身學到的知識和故事對內容進行補充,賦予展覽溫度、畫面,通過講解將抽象的精神立體化,讓觀眾學有所獲。
由于觀眾參觀習慣不同,有的喜歡跟隨講解,有的喜歡自行參觀,為滿足觀眾差異化需求,紀念館除了對館內陳展制作簡要說明以外,還對地震親歷者、抗震救災和災后重建參與者中的熱點人物、集體等進行采訪,拍攝5·12汶川特大地震親歷者大型口述史,制成二維碼,讓觀眾能在參觀時,按照自己關注的部分,以傾聽親歷者講述來了解汶川特大地震及其背后的故事,讓被采訪者和觀眾達成情感和信息交流。此外,紀念館將“口述史”制成展板,在汶川特大地震重災區(qū)紀念地和學校進行巡展,口述歷史分享也成了官方公眾號的日常。便捷的掃碼,短小的視頻,既滿足了參觀學習的需求,也借此將汶川特大地震的故事及抗震救災精神傳播到紀念館外更廣闊的世界。
(二)教育有廣度,收獲社教效果
相較于紀念館被動教育,紀念館主動輸出的形式更加靈活、范圍覆蓋更廣,更能滿足受教育的預期要求。紀念館常年開展地震知識進學校、進社區(qū)等活動,開辦“弘揚偉大抗震精神”、“震害防御”、“應急管理類”、“心理建設”、“緊急救援”等多類講座和操作培訓,通過出門宣講的形式,將紀念館“教育”傳播出去。同時紀念館還配套了專門的宣傳教育中心和防災減災實訓基地,吸引了眾多政府部門、企事業(yè)單位等在此舉辦應急干部管理培訓、防災救援培訓、素質拓展訓練、愛國主義教育宣講等活動。以“團體”為教育輸出目標,通過多種形式的推廣教育,目的明確,針對性強,教育收效明顯。
三、宣傳有新意,吸引社會關注
對于信息時代的博物館來說,網(wǎng)絡知名度、社會關注度和公眾參與量是衡量其影響力的重要指標。為此,越來越多的博物館借助網(wǎng)絡把展廳直接帶到觀眾面前。紀念館為了趕上“網(wǎng)絡大軍”步伐,也嘗試文物故事宣傳。2018年,以“2008年寧夏援川特警隊在什邡紅白鎮(zhèn)執(zhí)行抗震救災任務時搶救出一面國旗”為宣傳主題,借中央電視臺、四川衛(wèi)視、海南衛(wèi)視等眾多媒體,以國旗“回家”為主題多方向多角度宣傳報道,獲得社會廣泛關注,2019年新中國成立七十周年之際,愛國話題燃爆網(wǎng)絡,“國旗回家”再度“翻紅”,截至10月,“國旗‘回家”的相關新聞視頻點擊量達3.2億。籍此,紀念館被更多的公眾熟知。
四、結論
紀念館作為唯一的國家級地震專題紀念館,作為以“災難”主題建立的“紅色”場館,肩負著愛國主義教育、防災減災教育等歷史使命和政治責任,要打破公眾對“災難”主題“消極”的印象,將歷史和故事轉化為正面的精神力量,以觀眾樂于接受易于消化的形式傳播出去,多渠道宣傳,讓紀念館為更多的人熟知,為紀念館的持續(xù)發(fā)展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