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宇
廣東省佛山市南海區(qū)首席班主任張玉石老師的首部個人專著《做班主任,真有意思!》于最近出版,捧讀這本經(jīng)過近三年時間精心打磨的作品,我很有感觸。現(xiàn)談幾點關于這本書和班主任成長問題的思考。
一、專業(yè)閱讀和寫作與班主任的個人成長
為什么很多作者在從辦法到方法再到方法論的轉化過程中遇到了問題?因為完成這一過程需要一定的理論功底和思維能力。而理論,往往是一線班主任的短板。如果只是處理日常工作,這一短板還顯不出其“短”。但一旦進入研究和寫作,特別是大部頭個人專著的寫作,理論的短板即暴露無遺,使作者手中所做、心中所想無法以深入淺出的方式向讀者和盤托出,極大地限制了作品的學術含量。
要想突破這一短板,沒有捷徑可走,根本的方法還是多閱讀、多思考。專業(yè)閱讀與教育寫作不是兩件分割開來的事情。如果能把閱讀的收獲與自己的工作實踐相結合,以一定的作品呈現(xiàn),是最好的結果,也是班主任專業(yè)成長中關鍵的一步。張玉石老師很年輕即能出版自己的個人專著,應該是在專業(yè)研究上明確了自己的發(fā)展方向,加上自己不斷努力的結果。她在這本書的第九章《專業(yè)成長有意思》中專門談到了這個問題,特別是其中一篇《為什么聽了那么多講座,你還是老樣子?》,頗值得讀者去思考。
在這一章中,作者從參加班主任基本功大賽的體會,再談到有了一定榮譽后努力不停步,再到現(xiàn)在向著專家型班主任發(fā)展,這條成長路徑,可以為廣大青年教師提供較好的借鑒。
近些年來,我們也看到不少班主任中的青年才俊,基本素質好,有才藝,頭腦足夠聰慧,從教時間很短即能在省級以上大型比賽中脫穎而出。本來發(fā)展前途不可限量,但很快為各種商業(yè)培訓邀約所累,急于將自己的一些才華和榮譽變現(xiàn),又忙于每日打理更新公眾號,做網(wǎng)紅教師。在名與利的誘惑之下,迷失了方向,再無“沉潛十年”的耐心,無暇讀書研究。
應該說,現(xiàn)在班主任界存在一個常見的誤區(qū),就是將獲得班主任基本功比賽大獎的教師(往往是很年輕的教師)等同為名班主任,有關部門會為獲獎者開設個人工作室,予以經(jīng)費支持,甚至通過包裝宣傳,將其快速打造成為教育明星。這些舉措雖然有一定的激勵作用,但也在某種程度上增加了年輕教師的浮躁。其實,比賽和實際工作是完全不同的。比賽獲獎只能說明該教師的表達能力等基本素質良好,具有成為名師的潛質。但是要成為真正的名師甚至是專家型教師,還有很長的路要走,要拿出過硬的業(yè)績來證明。張玉石老師20多歲即奪得廣東省班主任專業(yè)能力大賽初中組的冠軍,可以說出名很早,但她不驕不躁,穩(wěn)穩(wěn)地深耕于班主任工作,這本書的出版既是對她這些年來努力的最好回報,同時也是張老師從偶像派明星班主任向著實力派專家型班主任轉化邁出的堅實一步。
二、理論知識如何用于班主任的專業(yè)寫作
班主任的專業(yè)寫作不同于純理論研究,既不是從理論到理論,也不完全是從理論到實踐,而是用理論解讀實踐,為從實踐中提煉出方法提供依據(jù),提煉出方法的目的還是要為其他老師所用。這個過程可以用下面這張圖來表達:
在用理論處理工作經(jīng)驗和案例的問題上,《做班主任,真有意思!》這本書顯然是比較成功的。作者在解讀班主任工作方法時,不是簡單地羅列堆砌案例,而是靈活應用了理論,特別是心理學的有關知識,讓讀者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
在現(xiàn)實中,絕大多數(shù)班主任都不是心理學專業(yè)出身,一般教師只具備一點心理學的常識。這就要求作者不能掉書袋,用大量的篇幅講述心理學知識。作為一本指導普通班主任工作的書籍,無需做成一本嚴謹?shù)男睦韺W著作。所以,作者用了最通俗易懂的方式介紹了案例背后的心理學知識。特別是一些章節(jié)的小標題,如“拇指效應——美好情緒管理法”“優(yōu)點轟炸——積極行為管理法”等,讓讀者很容易理解產(chǎn)生方法的原理,這樣就可以舉一反三地應用。這種處理方式是比較靈巧的。
該書結構中規(guī)中矩。第一章應該是有戰(zhàn)略意義的,談思想方法的轉型,接下來將這種“心法”在其余各章節(jié)具體展開——接新班和中途接班的班級經(jīng)營、班級自主管理、班級活動、個體教育、家校共育等,最后以班主任的個人成長收尾。雖然基本沿用了班主任專業(yè)書籍的傳統(tǒng)結構和主題,但在內容上有很大創(chuàng)新,可以說是“舊瓶裝新酒”,頗值得一讀。
三、做班主任的格局,從知之到樂之,從樂之到好之
談到班主任工作,大多數(shù)論調離不開苦與累。能在這個崗位上做得很好的人,都有非同尋常的付出與犧牲。我們往往會用“堅持”“堅守”這樣頗有悲壯感的詞褒獎那些常年從事這項工作的優(yōu)秀班主任。做班主任研究,也是蠻辛苦的。在該書第九章還專門引用了我說過的一段話:“我所認識的做教育成功的朋友幾乎沒有一個是早睡的,經(jīng)常都是三更半夜還在工作……”那么,做班主任,有意思在哪里呢?張老師給出了很多感悟,比如不斷成長、活得漂亮、研究型心態(tài)等。我研究班主任十余年,出版了幾部專著,自認為在這個領域的研究有一定深度,但由此帶來的幸福感,卻不是那么強烈。也許我是喜歡這項工作的,但“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我至多是個“好之者”,與把做班主任當作樂趣的“樂之者”相比,還有不小的距離。當然,一旦做到這點,班主任就應該能獲得更為持久的發(fā)展動力。所以,無論張玉石老師是否已經(jīng)達到“樂之者”的境界,至少反映了她對這項事業(yè)的情感追求和期許。
任何一部作品,都不可能是完美的,論述的問題也不可能面面俱到。但每部優(yōu)秀的作品一定都有自己鮮明的特點和風格,有令人印象深刻的片段,有與讀者心靈產(chǎn)生共振的文字。并且,一定有特別喜愛的讀者群。作者作為一位85后的教壇新秀,其清新明快的寫作風格、風趣幽默的文筆和契合時代的遣詞造句方式,一直吸引著大量的年輕教師,甚至是家長、學生的關注;張老師的微信公眾號也擁有眾多讀者粉絲。也許正是這些因素,幫助作者在這部教育工作的專業(yè)書籍中,在學術性和可讀性之間找到了某種平衡。書名雖然清新,但內容的分量卻并不輕;作者本人,也正處于事業(yè)的上升期。我們有理由相信,在這本書的基礎上,作者以后還會有更多質量上乘的作品問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