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紅
摘要 通過觀察中學生物學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對教材的使用情況,認真梳理出了存在的主要問題并提出了相應的的改進建議,以期為進一步使用好教材提供參考。
關鍵詞 中學生物學 教材使用 矯正建議
中圖分類號C633. 91
文獻標志碼B
“用教材教”是當下中學生物學教師耳熟能詳?shù)囊粋€熱詞,在各類教研活動中被頻頻提及。但在課堂教學中,對教材“用”得到底怎么樣?為了聚焦觀察主題,提高觀察的針對性,筆者依托“同課異構”教研活動,既開展就某一節(jié)課的縱向觀察,也開展就多節(jié)同一教學內容課例的橫向比較分析,通過多角度、多途徑的觀察發(fā)現(xiàn)中學生物學教材使用存在如下問題。
1 完全拋開教材,嚴重依賴教輔
關于“孟德爾的豌豆雜交實驗(一)(第一課時)”的課堂觀察:教師的教學沒有按照孟德爾的探索過程層層展開,而是先介紹了雜交、自交、正反交、測交等一系列的遺傳學基本概念;然后,根據(jù)假說內容將雜交實驗過程直接轉化成遺傳圖解并做了深入的分析。
原因探討:教材的編寫以一對相對性狀的雜交實驗過程為主線展開,依據(jù)觀察到的實驗現(xiàn)象分別設置了一個問題引導學生思考,幫助學生層層深入地體驗科學研究的過程和方法。而教師沒有深入領會課程標準的要求和教材編寫者的意圖,導致教學過程明顯帶有“被教輔資料綁架”的印記。
改進建議:教師的教學應充分利用教材,突出科學史的教育價值,深入挖掘科學史蘊含的教育資源,幫助學生真正理解科學知識,使學生體驗創(chuàng)造思維的全過程并領悟科學研究的方法,受到科學家優(yōu)秀科學品質的熏陶。教師以“問題串”引導學生質疑推理,激勵學生自主探究,才能將教學目標落到實處。
2 曲解編排體系,隨意調整順序
關于“高一第二學期第二節(jié)生物學課程”的課堂觀察:按照教材編排體系,本節(jié)學習內容應該是“孟德爾的豌豆雜交實驗(一)”,可授課教師用PPT呈現(xiàn)的課題是“減數(shù)分裂和受精作用”。聽課教師和學生都充滿疑惑,議論紛紛。上課鈴響了,授課教師進入教室,解釋了一番。原來是為了更有利于學生的學習,年級備課組商議,將授課順序做了一些調整。
原因探討:教材是教師實施課程標準、開展課堂教學使用的主要課程資源。新課程提倡“用教材教”的用意并非要弱化教材的地位,而是要去除教學受教材支配的現(xiàn)象。教材的編排既展現(xiàn)了科學發(fā)展的歷史進程,又遵循了遺傳學發(fā)展的邏輯順序。而教師的教學沒有做出應有的調整,仍在穿新鞋走老路。
改進建議:準確理解教材才能用好教材,進而才可能用活教材。教師在備課時,應在通讀的基礎上精讀教材,尤其對作出調整的部分要反復推敲,不但要明確教材的整體框架體系,更要把握其廣度和深度。在此基礎上,教師根據(jù)教學的需要,對有關內容整合、取舍、補充、調整,讓其更好地服務于學生的發(fā)展。
3 不做有效銜接,簡單機械重復
關于“基因突變和基因重組”的課堂觀察:在40 min的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先詳細講解了不可遺傳變異和可遺傳變異,有材料描述、原因分析、其他實例、總結整理等環(huán)節(jié),總共用時17 min。接著,分析了基因突變的概念和特點,分別用時6 min和II min,剩余的時間進行基因重組的教學。
原因探討:學生通過初中生物學課程的學習,已經對生物變異的原因有了初步的認識,本節(jié)內容需要教師進一步引導學生認識遺傳物質究竟是如何引起生物變異的。做好初高中學段的有效銜接能幫助學生形成完備的知識體系.促進其思維水平的發(fā)展。但銜接不是推倒重來,做重復教學,而要通過“溫故”而“知新”,即鞏固已有的知識并習得新知識,完成知識結構的進階。
改進建議:依據(jù)生物學課程標準編寫的初、高中生物學教材相互承接、互補遞進。中學生物學教師應該通讀同種版本的初、高中生物學教材,把握教材的整體結構,理清教材的內部聯(lián)系,從而防止教學過程中不做有效銜接,導致前后教學脫節(jié)而加大學生學習難度,也可防止銜接過度造成教學停留在低水平上“教”和“學”作無效的重復。
4 重視文本內容,忽視教材插圖
關于“通過神經系統(tǒng)的調節(jié)(第二課時)”的課堂觀察:在組織學生學習“興奮在神經元之間的傳遞”時,教師依據(jù)教材正文介紹了突觸的類型、結構、信息傳遞過程,對教材中的圖2-3(突觸的亞顯微結構示意圖)和圖2-4(神經元之間通過突觸傳遞信息圖解)沒有絲毫關照。
原因探討:教材的編寫圖文并茂、形象直觀,以圖片的形式幫助學生理解看不見、摸不著的生理過程,但教師的教學過程“以文代圖”,將教材中形象、具體呈現(xiàn)的的問題做了抽象化的描述,既是對教材資源的巨大浪費,無形之中又拉遠了教材和學生之間的距離。
改進建議:教材中的圖片以直觀、簡約的形式呈現(xiàn)了大量抽象、復雜的生物學信息。教師在教學時應“眼中有圖”,高度關注圖片,通過圖文轉換、圖圖轉換、據(jù)文繪圖等形式引導學生自覺使用教材插圖主動探索學科知識。通過讀圖強化對學科概念的理解,將學科核心素養(yǎng)植入學生的認知結構中。
5 不加深入挖掘,浪費教學資源
關于“興奮在神經元之間的傳遞”的課堂觀察:在教學過程中,教師組織學生對教材中突觸的亞顯微結構示意圖和介紹信息傳遞過程的文字材料進行了“深入”的學習,既有繪圖比賽,又有齊聲朗讀,還有教材原文填空,更有角色扮演等活動。一系列活動完成后,教師反復強調要記住受體具有特異性,突觸前膜以胞吐的方式釋放神經遞質。
原因探討:教材是根據(jù)課程標準編寫的用于教師教學和學生學習的工具。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教材不再是學生必須完全接受的對象和內容,而是引起學生認知、分析、理解事物并進行反思、批判和知識建構的中介,是案例或范例。教材能否有效地引導教學過程,是教材區(qū)分于一般科普讀物的重要標志。
改進建議:教師的教學實踐應站在發(fā)展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高度上,以教材為藍本并巧妙延伸教材,合理創(chuàng)造地利用教材導學,引導學生主動探索,調動學生積極思維、討論交流,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思維,幫助生物學學科核心素養(yǎng)落地生根、開花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