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冰月
我園地處聚寶山,園所依山而建,秋季滿山的落葉色彩繽紛,幼兒在散步時與教師收集了大量樹葉,帶回班級后篩選、清潔、壓平、分類,將自然物與美工區(qū)活動相結合,凸顯與自然資源的相互作用。這種隨季節(jié)變化生成的活動既鮮活真實,又緊貼著幼兒的興趣和經驗。
秋季是聚寶山景色最美的時節(jié),山中植物多樣、色彩繽紛,基于幼兒的興趣,大班開展了主題活動“好玩的樹葉”。教師以幼兒最喜愛的銀杏葉展開談話:“葉子在美工區(qū)里可以怎么玩?”孩子們分享以往玩樹葉的經驗,在實物、同伴的相互啟發(fā)下開展了一次頭腦風暴。
玉玉:“葉子可以撕碎,向天空撒!”
朵朵:“樹葉可以串在一起,變成小食街美味的烤串!”
聰聰:“把樹葉表面撕掉,小心地留下葉脈,可以做成書簽!”
龍龍:“樹葉可以剪成各種形狀,做衣服的裝飾。”
圈圈:“可以玩樹葉拓印?!?/p>
樂樂:“秋天的花都枯萎了,只留下樹葉,可以用樹葉拼成花的形狀,永遠保存下來?!?/p>
第一輪討論結束后,人氣最高的玩法當屬“樹葉變成花”這個創(chuàng)意,孩子們?yōu)橛螒蚱鹆艘粋€響亮的名字——“金花朵朵”。
教師在美工區(qū)大量投放孩子們收集來的樹葉,提供各種各樣的底板紙,孩子們開始探索將樹葉變成花的創(chuàng)意活動。
第一次:考慮到孩子們對制作花有一定的經驗,教師就沒有給予特別的關注和指導。孩子們各自選擇了需要的樹葉,開始擺弄起來。只見楚陽將葉柄向圓中心方向擺放,圍成一個封閉的圓,逐一粘貼在準備好的底板紙上。其他孩子看到楚陽的樹葉花已經成型,紛紛開始模仿起來,之后孩子們又互相比拼誰的樹葉花造型大,誰用的樹葉品種多。一次區(qū)域活動后就有了滿墻造型千篇一律的“樹葉花”作品。在第二周時,教師發(fā)現(xiàn)許多孩子都不愿意進入美工區(qū),創(chuàng)作陷入瓶頸。詢問他們操作之后的感受,孩子們紛紛表示:“把樹葉圍成一個圓,平鋪在底紙上就是花朵的樣子,太簡單了?!?/p>
教師仔細觀察幼兒作品展示墻,反思游戲停滯的原因:1.樹葉提供過于雜亂,追求了自然物品種多、數(shù)量多,卻忽略了材料的可操作性和觀賞性;2.孩子們大腦中的花卉造型源于日常繪畫經驗,思維受限,停留在原始水平,出現(xiàn)造型單一的情況;3.教師刻意追求開放的游戲氛圍,沒有給幼兒帶來支持性的指導。幼兒美術活動不僅要有學習動機、制作氛圍,教師還要支起“技巧和思路”的橋梁,幫助幼兒在創(chuàng)意中提高技能。
找到活動癥結所在,教師為美工區(qū)增加了藝術欣賞墻,讓藝術家的作品激發(fā)幼兒的想象。另外,教師還在樹葉品種的選擇上做了調整,刪減了干燥后易碎、卷曲、難成形的葉子品種,留下來海棠葉、銀杏葉等質感柔軟、便于改變造型的品種投放在美術區(qū)中。
在充分幫助幼兒發(fā)散思維,感知平面、立體的藝術作品,積累更多的造型經驗后,孩子們嘗試把樹葉與美工區(qū)已有的材料相結合,思考有了更多新穎的角度。
睿睿:“我想變出一朵像冰淇淋卷筒一樣的花,有一團蜘蛛絲藏在中間當花蕊。”
元元:“我想把吸管剪一剪,葉子插進縫隙里,像螺旋槳一樣飛起來的花。”
圈圈:“我想用樹葉一片壓著一片,每片只露出半個,圍成一個圓,用油泥裝飾它們。”
文文:“我見過像糖葫蘆一樣一串一串的花,我也要把樹葉串起來。”
樂樂:“我先做一個像寶石一樣的花蕊,用銀杏葉圍著花蕊包起來,也會很好看?!?/p>
幼兒表述逐漸清晰、豐富,不再束縛于前期已有的操作經驗中。教師引導幼兒用圖片和符號將奇特、有趣的藝術想法記錄下來,幫助他們把想法更形象化,也更具操作性。孩子們很快投入了設計,用小箭頭標記樹葉怎樣拼插、包裹方向、每片之間怎樣粘連。有的幼兒繪制一張設計圖后,繼續(xù)設計方案二、方案三……集體討論演變成孩子們激情勾勒的設計時間。
第二次:在做了充足的準備后,幼兒美工區(qū)游戲創(chuàng)作欲望被再次點燃,以樂樂小朋友為例,教師記錄下她創(chuàng)作樹葉花的過程。樂樂選了一堆銀杏葉,她按照設計的步驟圖,第一步,使用粘土搓出水滴形的花蕊;第二步,借助粘土的粘性,圍繞著花蕊粘貼銀杏葉根部。第一層粘貼很順利,僅用了三片銀杏葉就有了初步的花朵造型。樂樂開始快速排列第二層……花朵初步成型后,樂樂準備給葉柄處纏繞毛根作為固定。但葉子數(shù)量太多,樂樂的小手掌控不了葉子的方向和造型,外圍很快松散,越是著急攥緊葉子,葉子碎得越快。
教師走近樂樂詢問:“樹葉花創(chuàng)意剛開始很棒,為什么捆綁時都碎了呢?”
樂樂:“我很想讓它們聚攏在一起,可是,越用勁,越碎得越厲害。”
教師:“會不會是數(shù)量太多?造型上你更難控制了呢?”
樂樂:“我設計的花就是需要很多層花瓣,花朵才能開得大!”
教師:“設計想法很好,你再想想,用什么辦能讓花朵更飽滿?”
經過思考和總結,樂樂聽取了教師建議,設計圖作為參考,不完全照搬。根據(jù)樹葉質地、造型難易做適時調整。這一次,她在籃子里尋找大小不一的銀杏葉:“靠近花蕊的那層用小葉子,一層層慢慢包,越往外葉子越大。”這樣一來造型有了目標,使用葉子數(shù)量也得到了控制。包裹三層后,樂樂看看手中初具雛形的“銀杏花”滿意地笑了。教師提醒她觀察圖片上藝術家們設計的花瓣造型,包裹的方向。她又嘗試用指尖主動調整花瓣造型:“這兒要松一點,身體靠著身體(交錯著,一個壓著一個),每片都要向著花蕊,好看多了!”樂樂第二次操作有了新進展,教師則提醒她,請她思考有沒有更快捷、方便的粘貼方法。
樂樂信心滿滿地繼續(xù)嘗試。教師發(fā)現(xiàn)她仍然沿用上次的水滴形花蕊,樹葉圍著花蕊逐層包裹。每包裹完一層樂樂就在葉子背后增添一點薄薄的油泥,將油泥均勻涂抹開,固定花朵造型,她一邊操作一邊演示:“我的手太小,讓油泥的黏性幫我固定它們,這樣每層都不會散掉,直接就插進吸管里,變成一朵花。”半個小時過去了,樂樂越來越熟練,當她將三朵樹葉花高低錯落地插在花瓶里時,得意地笑了。
在開展游戲的過程中教師發(fā)現(xiàn)幼兒缺乏自我探索、大膽表達的經驗,沒有從操作中獲得愉悅的游戲體驗,更談不上自由表達、自主創(chuàng)作。經過討論、實踐、反思后,教師認識到,活動初期,看上去是借助了自然資源、季節(jié)特點,實際只停留在淺層次動手操作上,忽略了要有創(chuàng)造性的引導和體驗,要繼續(xù)挖掘一種材料的多種可能性。幼兒想象力豐富,要將想象變成現(xiàn)實,不僅需要創(chuàng)作靈感,開放包容的態(tài)度,更需要積累經驗、提高技巧,教師的適時引導,能幫助幼兒實現(xiàn)自主的發(fā)展和個性化表現(xiàn)。再次組織幼兒討論時,通過欣賞藝術作品,表述創(chuàng)作思路,設計步驟圖再次點燃了幼兒的興趣,推動了幼兒深度創(chuàng)作。
由此可見,教師應不斷改進自己的教學理念,調整教學行為,不僅能拓寬幼兒自主創(chuàng)作的道路,還能有效提升審美能力,順利地將“理想照進現(xiàn)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