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fēng)物菌
面食養(yǎng)活了陜西人的命,饃是陜西人的靈魂。
“X夾饃”是一道填空題
陜西最有名的饃,莫過于肉夾饃。被稱為“中國的漢堡”“東方的三明治”,在陜西人看來,多少有些小瞧了肉夾饃:八百里秦川,十三朝古都,臘汁肉是先秦時就有了,叫“漬”;饃是烙熟的餅,唐朝時就有了。漢堡?三明治?陜西人看都懶得看,只是每天起個大早,去本地人才知道的店門口排隊買上兩個肉夾饃。
明明是“饃夾肉”,卻偏偏叫成“肉夾饃”,陜西人為啥要故弄玄虛?
有人說,這是因為“沒”在陜西方言中也讀“mo”,如果叫“饃夾肉”,聽起來跟“沒夾肉”一樣,窩心;也有人說,肉夾饃是古漢語“肉夾于饃”的省略。這些問題,留給學(xué)者們?nèi)ビ懻?,我們不妨從美食的角度來理解——肉夾饃,肉在饃前,其實是為了突出肉的美味。
肉,是臘汁肉。臘汁肉的訣竅,就在煮肉的湯里,賈平凹曾在《陜西小吃小識錄》里寫過:“湯,陳湯,一年兩年,三代人四代人,年代愈久味愈醇色愈佳?!?/p>
煮好的臘汁肉撈出放在年久厚實的案墩上,三兩刀剁成肉糜,轉(zhuǎn)身從爐中取出剛烤好的饃,用沾著肉香、流油的刀,“咔嚓”一聲旋開,以刀尖將肉送進(jìn)饃中,一個地道的肉夾饃就做好了。吃瘦要瘦,吃肥要肥,都想吃,“伙計,來個肥瘦!”
寧肯肉等饃,不能饃等肉,這是規(guī)矩。說是饃,其實是白吉餅。發(fā)好的面,手工揉制成形,現(xiàn)烤,講究“鐵圈虎背菊花心”,不厚,但有嚼頭,麥香混著臘汁肉,用賈平凹的話來說,叫“真正領(lǐng)略其風(fēng)味”。如果再配上一瓶冰峰、一碗涼皮,你就吃上了正宗的“三秦套餐”。
現(xiàn)在“老潼關(guān)肉夾饃”分店開遍全國,用的饃有一層酥皮,捏在手中掉渣,吃進(jìn)口中薄脆,陜西人到了外地,為一解鄉(xiāng)愁,尚可忍受,但若是店家拿了批發(fā)的餅去微波爐里“?!保恪笆强扇淌氩豢扇獭绷恕@種餅吃進(jìn)嘴里味同嚼蠟,是對肉夾饃的褻瀆。
陜西人同樣不能忍受的,還有給肉夾饃里放青椒。但若不是肉夾饃,則隨便夾什么都行,給陜西人一個饃,他能給你夾出一個銀河系。
饃還是那個饃——白吉餅,但夾上不同的內(nèi)容,就有了不同的名字:夾上咸蛋黃,放幾顆油炸花生米,就是咸蛋黃夾饃;夾上酸辣爽口的臊子肉,就是臊子肉夾饃;還有孜然肉夾饃、土豆片夾饃、搟面皮夾饃、炸串夾饃、菜夾饃、籠籠肉夾饃、八寶辣子夾饃、燒烤夾饃……
只要是能吃的,就沒有陜西人夾不進(jìn)饃里的?!?0后”甚至還為陜西貢獻(xiàn)了一個“辣條夾饃”。紅油油的辣條,夾進(jìn)新出鍋的饃饃或白吉餅中,雖有些“中二”,但當(dāng)熱氣、麥香味、辣條同時在味蕾上跳舞時,你就知道,這暄騰騰的饃里,夾的不是辣條,而是獨屬于陜西“90后”的集體童年記憶。那滋味,怎一個“美滴很”了得!
好吃的饃絕不千篇一律
除了“X夾饃”,蒸、煮、烤、烙……陜西人民還有無數(shù)種方法將普普通通的饃,吃出萬種風(fēng)情。
在陜西,可與肉夾饃一道成為早餐的,還有泡饃。
泡饃,饃與湯頭一樣重要。鐵鏊子里烙成的餅兩面金黃,掰成小塊,泡在不同的湯頭里,會浸入不同的味道,汁水滿滿,又不失其筋道,這就是泡饃的魅力。
西安羊肉泡,大約是陜西泡饃里最盛名在外的。羊肉泡不像夾饃,全在店家怎么做,羊肉泡是一道由廚師與食客共同完成的美食。老饕通過肉和湯,就能知曉廚師的廚藝,而老道的廚師通過掰饃的形狀,便能斷定食客是否外行。饃掰得好,廚師才會按其饃形,小心翼翼分口湯、干泡、水圍城、單走諸法烹制,且以饃定湯,以湯調(diào)料,武火急煮,適時裝碗。
同樣吃法的,還有葫蘆頭。葫蘆頭不是菜,是豬大腸與小腸連接處的肥腸。烙好的饦饦饃,掰成黃豆大小放在碗中,廚師將切好的熟腸、豬肚、豬肉各取一些,蓋在饃上,配上粉絲,以豬骨熬成的湯反復(fù)汆三四次,加湯汁、辣椒,撒香菜末、蒜苗絲,湯鮮、肉嫩、饃筋道,再配上一碟糖蒜,就是西安人最大的享受。
西安人掰饃,就像揚州人喝茶,慢慢悠悠,不經(jīng)意間流露出的是千年古都的悠閑和底蘊。外地人嫌掰饃麻煩,選擇吃切好的泡饃,在西安人看來,那只能算徒有其形的快餐,無論如何,也吃不出西安的氣韻。
這兩樣泡饃之外,渭南人發(fā)明了豆腐泡饃,寶雞人發(fā)明了豆花泡饃,湯不同,但饃都要現(xiàn)烙的,否則便失了吃泡饃的趣味。乾縣人干脆放棄湯頭,直接將烙饃的技術(shù)練得爐火純青,烙成的鍋盔像鍋蓋一樣,成為“陜西八大怪”之一。傳說有少年自外婆家攜鍋盔回家,中途下雞蛋大的冰雹,砸死雞、羊無數(shù),少年頭頂鍋盔,行十里路,身無傷損,饃無破裂。
《風(fēng)味人間》里曾出現(xiàn)過一種饃,“小石子在面團(tuán)上烙出褐色的環(huán)形山,散發(fā)出令人愉悅的香氣”,這就是陜西的石子饃。
石子是農(nóng)歷二月十二從河灘撿回的鵝卵石,拇指蛋大小,據(jù)說這一天是女媧補(bǔ)天的日子,撿回的石子都有靈氣。燒紅的石子覆上加了調(diào)料的面餅,用石頭的溫度來烤熟面餅。這樣烤制的饃香脆爽口,便于儲存和攜帶,過去是當(dāng)?shù)厝顺鲞h(yuǎn)門、串親戚必帶的食物,如今物質(zhì)豐裕,已經(jīng)成了陜西人一種念舊的小吃。
做饃,是每個陜西主婦必備的廚藝。心靈手巧的陜西女人們,充分發(fā)揮自己的想象力,將花鳥魚蟲融入饃中,就有了陜西花饃。不同的花饃,又被賦予不同的意義:春節(jié)蒸棗花饃、元寶饃;元宵蒸羊、狗、雞、豬形的饃;寒食上墳,給祖先供奉“蛇盤盤”饃;七夕節(jié)做石榴、桃、魚形的饃……無論逢年過節(jié),還是婚喪嫁娶,花饃已經(jīng)與陜西人密不可分。
像饃一樣踏實的陜西人
“1個饃饃, 掰成2瓣, 放了3天, 4氣了, 估計是5壞了, 就6了一哈, 7開來, 8了皮, 9了點寒菜,一吃! 啊呀,10在是難吃死了。”這樣的俏皮話,是獨屬于陜西人的。
在陜西有一種說法,上午吃一頓饃,中午就不用吃飯了。饃扛餓、踏實,就像是踏實的陜西人一樣。
有人說,陜西的人就像陜西的饃,看起來平淡無奇,但是“吃”到了,才知道內(nèi)里有多豐富。饃,是陜西人的糧食,也是陜西人的精神支柱。對陜西人來說,只要有饃,這世上就沒有克服不了的困難,沒有解決不了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