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子義 陳柏因
摘要 以學習給養(yǎng)觀點為理論基礎,對英國自然歷史博物館“恐龍骨架”案例教師指導單呈現(xiàn)的內(nèi)容要素和學習給養(yǎng)分析。研究發(fā)現(xiàn),該指導單包括背景知識、學習目標、活動資源、課標要求的內(nèi)容要素,為師生提供了喚起興趣、觀察展品、動手操作、解讀展品、促進交流的學習給養(yǎng)。研究還從教師指導單利用的角度提出相關(guān)建議。
關(guān)鍵詞 館校結(jié)合 科學博物館 學習給養(yǎng) 教師指導單
中圖分類號C636
文獻標志碼B
1 研究背景
近年來,以科學博物館為代表的場館的教育功能愈發(fā)受到重視,科學博物館與中小學校的合作更加緊密。目前我國館校結(jié)合項目的主要形式為學校組織學生參觀科技館,在此過程中科學教師不僅要對學科知識、教育學及教育心理學知識有較深刻的理解,同時還需要熟悉場館的資源并開展場館教育活動,成為“復合型科學教師”。然而在實際實施過程中,能夠勝任“館校結(jié)合”科學教育活動的復合型科學教師匱乏,教師難以為學生提供有效的學習指導。為解決上述問題,我國部分科學博物館通過開展教師培訓,設計教師指導單等措施來支持學校教師在場館中開展教學活動。
2012年,我國學者鮑賢清針對博物館的學習設計提出“學習給養(yǎng)”(Leaming Affordance)概念,從空間、展品和中介物三方面剖析博物館中的學習給養(yǎng),并以此為理論基礎分析國內(nèi)外有代表性的博物館學習單案例,認為學習單等中介物的設計和開發(fā)是博物館實現(xiàn)學習給養(yǎng)統(tǒng)合和識別的重要途徑。教師指導單作為博物館為協(xié)助教師指導學生而設計的引導參觀、自我學習的教育資料,能夠與學習單這一常見的輔助性學習資源作為中介物共同發(fā)揮提示學習給養(yǎng)的功能,進一步提升博物館的教育效果。然而,目前我國科學博物館中教師指導單的使用尚不普遍,研究者尚未形成教師指導單設計的統(tǒng)一的標準和設計框架。歐美國家對館校結(jié)合的探索歷程較長,在館校結(jié)合的過程中重視教學資源的開發(fā)和建設,為部分展覽設計了教師指導手冊和學習資源??茖W博物館教師指導單包含哪些要素?蘊含著哪些學習給養(yǎng)?中小學教師應該如何使用教師指導單開展場館教育活動?……這些問題值得深入研究因此,本研究將基于學習給養(yǎng)的觀點對歐美典型科學博物館設計的教師指導單進行分析,為我國館校結(jié)合教育活動中教師指導單的設計提供參考。
2 理論基礎
學習給養(yǎng)觀點作為分析教師指導單的理論基礎,來源于對建筑中模式的思考和對生態(tài)心理學中有關(guān)人與環(huán)境相互關(guān)系的探尋。學習給養(yǎng)是指存在于博物館空間、展品及其相互組合中的屬性,描述了學習者與環(huán)境相互作用關(guān)系,是外部環(huán)境對學習主體行為可能性的提示,是相互嵌套、可以涌現(xiàn)、被遮蔽的,并存在程度上的不同。博物館中的學習給養(yǎng)是空間、展品、中介物三者的綜合體現(xiàn),博物館為參與者提供了喚起情緒,觀察、動手操作展品,幫助解讀展品,促進交流等學習給養(yǎng)。
展品的教育功能有限,還需要依靠設計中介物一起傳遞信息。以教師指導單為代表的中介物既能作為學習材料呈現(xiàn)給參觀者,為其提供學習給養(yǎng),又能幫助展品呈現(xiàn)學習給養(yǎng)。
3 研究方法與對象
本研究采用案例分析法,針對科學博物館設計的指導單進行深入分析,以博物館場景中的學習給養(yǎng)為理論基礎,從內(nèi)容要素和所提供的學習給養(yǎng)兩個方面對案例進行分析。本研究將典型性和可獲得性作為樣本選取的原則,選取英國自然歷史博物館的教師指導單作為研究對象。英國自然歷史博物館是歐美科學博物館的典型代表,建立于1753年,是歐洲最大的自然歷史博物館,擁有豐富的館藏展品,為觀眾提供多種教育活動和教育資源,并且在其官方網(wǎng)站上有較多教育活動案例,易于研究者獲取。
4“恐龍骨架”案例介紹
英國自然歷史博物館策劃“恐龍與鳥類”系列教育活動,以恐龍和鳥類為主題,針對4-7和7-11歲兒童,綜合了科學、數(shù)學、英語、音樂、戲劇和體育等課程中的知識。該系列活動設置恐龍時間表、發(fā)現(xiàn)恐龍、恐龍骨架、恐龍角、恐龍晚餐、喂鳥、恐龍棲息地等16個活動,每個活動均配備教師指導單,指導單涵蓋活動目標、活動資源、活動流程、活動注意事項等版塊。由于各個活動中教師指導單的形式相近,且恐龍骨架活動案例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故選擇該活動的教師指導單(圖1)進行介紹與分析。教師指導單包括活動說明和教師說明兩部分:活動說明部分對恐龍骨架活動的學習目標、所需資源、背景知識進行說明;教師說明部分為教師提供活動指引和課程標準的信息。
教師指導單的活動說明部分指出恐龍骨架的活動目標是讓學生認識到恐龍和人類有著相似的身體結(jié)構(gòu),包括脊椎、四肢、胸腔和頭骨。學生需要根據(jù)恐龍的骨架構(gòu)造,說出并確定脊椎、四肢、胸腔和頭骨的位置;還應找到恐龍骨架的一部分,將其與人類身體的退化部分聯(lián)系起來,能夠識別和描述人體和恐龍骨骼之間的差異。在該案例中,自然歷史博物館會為學生提供學習單和畫有恐龍骨架的圖紙,而學校需準備剪刀、寫作材料、膠水或膠帶等活動材料,有條件的學校還可以準備全身鏡。此外,活動說明部分介紹了相關(guān)的背景知識,指出迪皮(Dippy)是梁龍,是一種大型食草性恐龍。它生活在距今約1億5 000萬年的侏羅紀時代,其化石發(fā)現(xiàn)于美國懷俄明州。1898年,科學家將化石挖掘出來。
指導單的教師說明部分為教師提供了詳細的活動指引,包括對展品原理的介紹以及對教師開展教學活動的支持。指導單引導教師告訴孩子們,古生物學家們把迪皮從化石所在的巖石中小心翼翼地挖出后,將其骨骼重新拼在了一起。在骨骼形成化石之前,其位置一直在移動,因此現(xiàn)在骨骼并未處在理想的位置上??茖W家將它的骨骼和其他如今存活的動物進行了對比,以更好地識別。該指導單指出,大多數(shù)具有骨架的動物其骨骼數(shù)量相近,功能相似,所以我們?nèi)祟惖墓趋篮偷掀さ氖窒嗨啤?/p>
活動流程緊扣活動主題和目標。首先,讓學生查看并閱讀迪皮身上不同部位的標簽,剪下標簽并將其粘貼在正確的位置,以識別迪皮圖紙上的不同身體部位。再鼓勵學生像迪皮一樣四肢站立,以幫助他們理解不同的姿勢,思考他們和迪皮兩者在骨骼方面的異同。接著,讓學生沿著恐龍的輪廓將其剪下,使用空白的一面畫出迪皮的外部細節(jié)并為它著色,并將皮膚粘在骨骼上,形成翻蓋式的恐龍,以便對骨骼和外部部位進行標記。然后,由教師和學生討論、選擇顏色或圖案來裝飾迪皮,并將其與棲息地聯(lián)系起來。最后,可以讓學生使用全身鏡,或者兩人一組來識別他們標記過的迪皮的身體部位。使用便利貼給對方貼上標簽,和其他小組一起進行自我評估,或者繪制對方的畫像,亦或給自己的畫像貼上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