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瑩瑩
(佛山市石景宜劉紫英伉儷文化藝術館,廣東佛山 528000)
自從步入21世紀,我國有關部門提高了對于文物保護工作的重視程度。隨著時代發(fā)展,我國傳統(tǒng)藝術書畫裝裱修復工作汲取了部分西方修復理論的精華,開始接受新型修復理念和修復技術,從而解決了傳統(tǒng)書畫修復工作的部分問題,完善了我國文物書畫裝裱修復的工作體系,促使我國文物保護工作有了進一步提升,促進我國傳統(tǒng)書畫裝裱修復工作的發(fā)展進步[1]。
進入新時期以來,藝術書畫裝裱修復理念有了新的轉變。由于藝術書畫裝裱工作較為特殊,修復對象為書畫文物,這就導致其修復技術、使用材料、修復方式的選擇都要經過深思熟慮,避免因為工作疏忽造成書畫文物受損。如果在進行藝術書畫修復工作時,因為工作疏忽導致操作錯誤,不但無法達到預期修復效果,還會造成難以彌補的損害[2]。由此可見,在進行我國書畫文物裝裱修復工作時,工作人員應當遵循以下幾個修復原則:
“最小干預”所說的是在開展藝術書畫修復工作時,要在保持書畫原有面貌的基礎上,以減輕損害、延長保存周期為基本目的的修復原則。首先要避免過度修復對書畫文物造成二次傷害。在必須采取干預行為時,盡量減少對文物原物的不必要行為。修復工作應當只在非修復不可的區(qū)域進行,避免因為過度修復行為造成書畫內容的變化。除此之外,應當充分考慮到文物的原有價值、重要程度、損傷情況、原本面貌保持度等因素,權衡利弊之后決定是否進行全過程的修復行為,優(yōu)先使用能夠保障書畫原有價值的裝裱修復方式。通過優(yōu)化改進書畫文物的儲存工作,創(chuàng)造適合儲存書畫文物的環(huán)境條件,達到有效保護和最小干預的實際目標。
“最大信息保留”所說的是要對文藝書畫的原有價值元素進行保留工作,主要包括書畫原本所有的制造價值和流傳價值。書畫修復資料信息作為文物價值的記載體現(xiàn),和原物有著同樣的保存價值。通常來說,藝術書畫的價值元素包括:藝術書畫的原本載體、作者的題跋和鈐印、裝裱零件以及具有特殊價值的歷史痕跡等[3]。總體來說,在進行修復工作過程中,工作人員要在最大程度上保留書畫文物的原有信息,比如書畫畫芯的實際尺寸、原本的裝裱面貌、前人的修復操作等。如果有本應進行保存但已經出現(xiàn)損失的文物信息,可以根據原有信息做好采集記錄工作,再作為文物資料進行保存。由此可見,書畫文物的修復保存信息不但包含原始物件信息,也包括修復工作中的動態(tài)變化數據以及修復人員信息,所以要建立起全面的書畫修復資料保存體系[4]。
“安全性”所說的是在進行藝術書畫的修復與運輸工作時,要按照修復工作的標準規(guī)定進行修復操作,確保文物修復的工作環(huán)境符合相關要求。首先,要確保待修復書畫的儲存地點的安全性達標,要采取與文物同等級的防范工作措施。儲存地點應具備溫度控制設備,采用無腐蝕性的器具,靈敏度較高的安全警報系統(tǒng),相關標準可參照博物館的文物保存標準。另外,還要確保裝裱修復操作的安全性,優(yōu)先使用較為完善、具有一定實踐經驗的修復技術。如果要實施新型修復技術,首先要進行周全的檢驗工作和實驗工作,確??梢园踩珜嵤┑那疤嵯拢趴梢赃M行實施。最后,還要保證選擇的修復材料的安全性能達標,避免使用化學性質較強的材料物質,盡量選用修復效果較好的無毒害材料。
“可再處理”所說的是藝術書畫作為文物,經歷了歲月流逝,需要通過有效的修復工作來進行保護。在進行修復工作時,任何修復操作都要點到即可、適可而止,避免因為過度修復導致后續(xù)的保存工作受到阻礙[5]。從修復工作的層面來講,任何修復操作都要在保證實踐效果的基礎上進行,使用的修復材料和修復手法都受當時階段研究成果的影響。隨著新時代的到來,修復材料和修復手法都有改革性的變化,在未來發(fā)展的過程中,都會逐步運用到書畫文物的修復工作中。
通常來說,藝術書畫的裝裱修復工作分為幾個工作流程:備料、拆解、清洗、揭舊、補缺、托芯、貼條、全色、鑲覆、上墻、砑光、裝配等。一般來說,傳統(tǒng)的裝裱修復工作是在揭舊基礎上完成的。由于大部分古代書畫原件都有原裝裱,但是如果要進行修復工作,就要拆解原本的裝裱部件,揭開褙紙及托紙,還要清洗干凈表面污垢,再按照標準要求進行裝裱修復工作。在保證“最小干預”原則的前提下,新時期的藝術書畫裝裱修復工作不再將“揭舊”作為工作基礎,這導致整體工作的注重點發(fā)生了改變,這些改變在進行保留原裱工作和還舊裝裱工作時非常顯著。
“保留原裱”的核心內容在于清洗、補缺、固色和貼條等工作步驟。傳統(tǒng)的修復技術是采用水、膠水、漿畫等材料來完成這項工作。通常來說,過多水分會造成書畫表面濕潤度過強,從而出現(xiàn)畫面分離或脫殼問題,也會導致畫面干燥后出現(xiàn)不平整現(xiàn)象,還可能導致畫紙發(fā)霉問題。因此,在進行清洗原裱工作的過程中,要拋棄舊有的淋洗方法,采用清洗溶劑。在固色環(huán)節(jié)采用的黃明膠水,要按照使用標準掌控劑量,可以采取少量多次的使用方式。
比如在南京博物館進行收藏的《周宗建四代像軸》。這篇書畫作品是典型的清代肖像畫作品。整幅作品的完整度較高,在紅外照相分析臺下進行觀察可以見到書畫畫芯、覆褙存在少部分折痕,但是整體連接較為完好,沒有出現(xiàn)脫離問題。這幅作品的主要問題在于畫卷天桿處有裂痕、寫印出現(xiàn)脫色現(xiàn)象,無法進行懸掛展覽[6]。通過分析可知,現(xiàn)存問題通過相對應的修復手段就可妥善解決。修復人員采用“保留原裱”的技術手段進行裝裱修復,使該作品的修復效果較好,極大程度上恢復了畫件原有的藝術樣貌。
還舊裝裱是能夠直接體現(xiàn)“最小干預”原則的裝裱修復技術。首先,我們應當了解到“還舊”的具體含義是在保存好書畫畫芯的基礎上,將書畫的鑲料、引首、題簽等物件保存下來,在完成修復裝裱工作之后,再將這些物件裝回到原有的書畫文物之上。在做好畫芯的保存工作之后,修復工作人員可以根據自身經驗決定如何保存其他書畫物件?!斑€原舊裱”所說的就是將書畫文物的原有物件盡最大可能保留下來,在最大程度上還原書畫文物的本來面貌。在解決書畫文物的修復問題之后,修復工作人員還要充分考慮到畫芯和畫質之間可能產生的脫離問題和空鼓問題[7]。由此可見,完成工作后并非就大功告成了,后續(xù)保存工作也非常重要,關系到書畫文物的收藏價值。
另外,針對鑲料、畫芯、命紙的清洗問題,可以在將物件浸濕之后,保持統(tǒng)一的收縮率,從而維持書畫畫件的原有收縮程度,保證書畫文物的平整度不受影響。鑲料的鑲邊或者卷邊后的直線,也是還舊裝裱工作中的重點問題,也是要經過綜合考慮后妥善完成的全新難題。比如,在進行《丁墨仙人物圖軸》這幅作品的修復工作時,可以采用虹吸清洗法進行畫芯和鑲料的清洗工作。對于少部分的頑固污斑,可以采用泡沫蒸汽法來進行局部清洗。這樣的清洗方式,不但可以進行全方位的清洗工作,保留命紙原有的平整度,還可以在完成修復工作后,在解決問題的基礎上,保留原有畫件的完整樣貌,能夠更好地展現(xiàn)畫作的原本狀態(tài),方便開展研究工作和展覽活動[8]。
和保留原裱的工作相比,重新裝裱工作的工作變動不大。普遍來說,重新裝裱修復技術是最為通用的修復工作方式。重新裝裱修復技術,就是在修復損害的基礎上,盡量按照原有裝裱形式進行修復工作,同時更為注重進行拆分后保留材料的重要性,其中最為注重的是完成搶救修復工作后的銜接保護工作。雖然現(xiàn)階段的重新裝裱工作在選擇使用材料時非常謹慎,但在傳統(tǒng)工作模式下的裝裱修復工作,同樣采取謹慎的工作態(tài)度。
除此之外,在裝裱修復的每個工作環(huán)節(jié),“全色”和“接筆”都是極為重要的工作內容?!叭彼f的是補全書畫中失去顏色的區(qū)域;“接筆”所說的是補畫上原畫中畫面磨損之處。在實際工作的過程中,在使用“全色”和“接筆”的修復技藝時,要將藝術書畫修復成本來面目,本就是一件非常不易之事。書畫裝裱修復工作的實際效果,取決于工作人員的技術水平和工作態(tài)度。由此可見,工作人員要提升自身的技術水平,提高修復工作的嚴謹性,才能更好地完成重新裝裱的修復工作。
從目前來看,我國書畫裝裱修補技術已經有兩千余年的發(fā)展歷史。雖然發(fā)展時間較為長久,但是部分書畫文物修補技藝對工作人員的要求水平很高,因此工作人員不能掉以輕心,要及時學習新時期的書畫裝裱修補技藝,積極轉變書畫裝裱的修補觀念。在大力傳承傳統(tǒng)書畫裝裱修補技藝的同時,也要結合現(xiàn)代化的裝裱修補理念,利用現(xiàn)代科學技術手段,做好書畫文物裝裱修復技術的改革優(yōu)化工作,完善書畫文物裝裱修復技術的研究體系和應用體系,更好地完成我國書畫文物的裝裱修補工作,做好我國書畫文物的保護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