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企妍
“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惫爬系奈麝P盡管經(jīng)歷過漫長時代的洗禮,日新月異,但它卻給我們留下了很多時代的印記。
“西關五寶”是三雕一彩一繡,蘊含著豐富而深刻的歷史底蘊,它們不僅是歷史留下來的瑰寶,還是極具特色的古老藝術。
木雕可不是什么簡單的活,傳統(tǒng)的木雕分為5步:畫創(chuàng)意稿、做粗坯、修光、打磨、著色上光,做粗坯里流傳著這么一句話“留得肥大能改小,惟愁瘠薄難復肥,內(nèi)距宜小不宜大,切記雕刻是減法?!边@對學習木雕的人要求是非常高的:細心、專心、耐心、對藝術有特別的見解……這些必不可少。
唐人蘇顎在《杜陽雜編》所載:“唐永貞元年,南海貢奇女盧眉娘,年十四,工巧無比,能于一尺絹上繡《法華經(jīng)》七卷,字之大小,不逾粟粒,而點劃分明,細如毫發(fā)……”所描寫的正是唐朝時期的廣繡。到了明代中后期,廣繡已在海外聞名。清朝廣繡更是清代崛起的四大名繡之一。有諸如陳少芬、許熾光、梁桂開等著名的廣繡大師,為廣繡增添了無限的色彩。
也許有人會認為,隨著時代的變遷,機械化向時代走來,這些歷史留下來的傳統(tǒng)印記會漸漸被抹去,被人們遺忘。恰恰相反的是,傳統(tǒng)的手藝人正在憑借著自己的實力通過各種力量宣傳這些歷史的印記。他們還結合網(wǎng)絡,用各種潮流的方式向社會展現(xiàn)他們的作品。政府也在不斷地大力推廣:在學校增加各具特色的課程,成立多個基地讓西關少年們近距離地接觸這種古老但獨特的藝術。
變化的只是傳播的方式,永恒的是我們心中對這種藝術的執(zhí)著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