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大偉
我從不吃拌面,只吃湯面。直到遇到了那碗三蝦面。液體是喝的,上海人眼睛一閉,開口閉口:吃、吃、吃!吃水、吃湯、吃粥、吃泡飯、吃老酒,吃辣火醬,煥發(fā)出前工業(yè)時代的語言特性:簡潔!合并同類項,凡是入口的,都說“吃”。 指著眼前一碗面:“儂吃呀!”正確的說法:喝面,但上海人要掩口嗤笑:“儂講‘牙’地咸話啊?” (外、牙:滬語里同音)。正確的,往往水土不服,喝面用詞正確,但所有上海人聽著就覺得別扭,就像戲里的念白,字字經(jīng)過千錘百煉,但放在生活場景里,拿腔拿調(diào),如湯里放醋,有點酸!如此文縐縐表達,屬于喝過墨水的,近墨者黑(黑與瞎:滬語里同音),屬于“黑(滬語:瞎與黑同音) 講八講”,上海人會糾儂路子:“上海話叫‘吃’面好伐?儂迪只書蠹頭,數(shù)典忘祖了?!?不過確實有一種面,只能吃,不能喝,否則要噎死人的。
去年初夏,我去福州路的上海書城,路過交叉的湖北路,有一家新裝修的蘇州面館,探身進去,豎招牌主推三蝦面(蝦籽、蝦腦、蝦仁),標價128元,是其他面的六倍,我好奇,來一碗!不一會兒,端上來一碗干呼呼的拌面,我嚷道:“不是湯面?。俊狈?wù)員甩下一句話:“三蝦面就是拌面!”我有些上火:如果是拌面,應(yīng)該寫清楚,不寫拌面就默認為湯面。因為我從不吃拌面! 這時廚師長從操作間里轉(zhuǎn)出來,一口蘇白:“倷(蘇州話:你)要湯面,馬上下一碗湯面轉(zhuǎn)來,勿算你銅鈿,但是澆頭還是倒在拌面里面!”很平實的話,可我怎么聽都像在罵我,我意識到自己有些洋盤(滬語:外行),連忙改口,謝絕湯面。廚師長當即用長筷跳開一團拌面,蓬蓬松!仿佛辮子散開,倒下黃橙橙的三蝦澆頭,再不停地翻挑,干呼呼的面條,沾滿了澆頭屑粒,大大小小、星星點點,“粒粒”在目,掛滿味“晶”,送入口里,“打耳光不肯放”,出典就從此來滴,油津津滿口香,還有蘇式面條細而滑爽且有筋的嚼勁。終于明白,三蝦澆頭若放在湯面里,味道就散了!不純粹了。一碗拌面吃的干干凈凈,廚師長候在一旁,最后問道:“啊好?”這句蘇白譯成天津話:好嘛。我一擼嘴巴:贊!
現(xiàn)在與朋友談點事,尤其同學回國探親,彼此兩三位,我都約在湖北路的蘇州面館里,要么上午十點,要么下午三點,店里空蕩蕩,尚未開市,直上二樓,揀個靠窗的位置,仿佛西門慶坐在獅子樓,窗外車水馬龍,“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好一幅清明上河圖的感覺。里面空空蕩蕩,鬧中取靜。這里是市中心,離開1、2、8 地鐵線不遠,然后談事,到了飯市,要上幾個人的三蝦面,四月末上市的三蝦面,十月后禿黃油,讓朋友嘗嘗天下至味。如果找家飯店,上點檔次,沒有三百元一位不敢上桌。如果僅有兩三知己,也沒法點菜。實際上圓臺面,等于叫花子吃法式大餐,一肚皮的洋盤,一桌菜實際是學徒們的拼盤,等于小舢板拼湊成的航空母艦,就是大雜燴。場面宏大,回家后,說不出哪個菜好吃。即便好吃,也是十幾分之一,其他都是陪襯,都是油膩。而且好吃的,只能吃兩口,多吃,別人沒吃了,再說也吃不下了。不如這家蘇州面館,聚焦純粹,不過一百多元一位,比大桌便宜,比大桌純粹,比大桌好吃,而且還有腔調(diào),一碗面居然一百多元,朋友,儂舍得為朋友摜鈔票!再說還是在僅次于南京路的四馬路口。信不信,多少年之后,他一定記住這碗面,也就記住我。倘若一桌菜,往往記不住,這就叫門檻精。
還有,這碗面只能吃,怕你噎著,配給你的一碗湯,這叫掃帚簸箕,就像一夫一妻,一搭一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