贠照平
信息技術是什么呢?我們可以把它分為硬件、軟件和科學方法三類來理解。硬件有錄音錄像類設備、電視機、電腦、投影儀、電子白板、網絡等等這些高科技的產品,軟件有各種教學輔助類軟件和教學資源庫,方法指如何把這些硬件和軟件運用于教育教學的工作中去。融合指熔成或如熔化那樣融成一體,我們特指信息技術與課堂教學的一種“合作”狀態(tài)。“深度融合”應該是一種親密的“合作”關系。
過去強調“整合”主要側重于信息技術在教育教學中的應用,它們之間是一種“物理式”的混合關系;現(xiàn)在提出“深度融合”的觀點,旨在讓信息技術與課堂教學發(fā)生“化學變化”,成為如課本、黑板、粉筆甚至教師一樣的不可或缺的課堂存在,從而形成一種全新的教育生態(tài)。
當下的初中生生于斯長于斯,他們對信息技術的癡迷大大超越了二十世紀八、九十年代中學生對武俠類小說的興趣。
信息技術自誕生以來,使我們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產生了顛覆性的改變,但是在教育方面卻是不盡如人意。學校的信息技術設備僅僅是一種時代的象征性符號,一種華美而又可惜的擺設。原因在哪里呢?許多的教育人士以及關心教育的有識之士對此也思考過,探討過,但都沒有形成一個共識。2010年11月,《美國2010國家教育技術計劃》一經發(fā)表即驚動全球,該計劃主要是借鑒了企業(yè)運用信息技術的成功經驗,把這種經驗與教育界的現(xiàn)狀做對比,從而有了不同于以往的看法。該計劃旨在引起教育界重大的結構性變革,那種漸進式的、點點滴滴的修修補補,被認為是過時的、不可取的,希望藉此改變當下學校教育的被動局面。
信息技術正在改變著我們的世界,也正向學校教育進軍。作為教師,我們一定要有厚積薄發(fā)迎頭趕上的時代使命意識,才能不辱使命。當不計其數(shù)的優(yōu)質教育資源洶涌而來時,教師們更有義務利用好它們,以提高學生的綜合素養(yǎng),決不能辜負家長及社會的期待。
課堂教學包括:具有權威標簽的教師,處于整個課堂教學核心的學生,以教材為藍本的具有豐富內涵與多重結構的教學內容,以及將前三者連接起來的起橋梁與紐帶作用的教學媒體。信息技術與課堂教學的深度融合涉及這種四維結構的交叉融合。這種“化學式”的深度融合使教師的教學理念與教學方式方法等產生革命性的變化,使學生學習方式方法以至于整個學習生態(tài)發(fā)生天翻地覆的變化,有利于教學目標的實現(xiàn)和促進真正的教育公平的實現(xiàn);教學內容絕不僅限于課本,而是以課本為核心的一種召喚性的空框結構,每個受教育者甚至每個教育者自己都可在這個空框結構中填寫屬于自己的教學內容。網絡的普及打破時間與空間的局限,使教學內容有了無限擴張的可能;教學媒體要顛覆傳統(tǒng)的黑板、粉筆等,代之以網絡資源,代之以多媒體課件,代之以電子白板,等等。
信息技術與課堂教學的深度融合應該在課前、課中和課后這三個時空層面表現(xiàn)出來。課前師生之間借助于網絡圍繞教材進行交流與合作,打破了過去時空的壁壘,學生可以更有效地預習,甚至可以觀看教師制作的微課,完成傳統(tǒng)教學中課堂上的一部分內容。那么“新課堂”就不能像過去那樣上了,那會使學生感到審美疲勞,課堂上師生之間可以進行更深層次的交流與合作,引導學生對疑難點進行探究,使教材的內容初步形成一種張力。課后師生之間跨時空的交流與合作比第一階段更深一層,以教材為藍本的空框結構經過師生之間的填充之后產生更大的張力,無形中內化為學生自身的知識、能力與情感價值觀等等。
鑒于信息技術對教育界影響的滯后,諸多研究機構及專家學者對此進行了深入系統(tǒng)的研究,普遍認為應掀起“教育系統(tǒng)結構性變革”,然而這種變革是從理論界開始的,是否能在一線教師以及廣大的學生和家長中開展起來也未可知,況且在廣大的農村可以有效利用的教育資源極其有限,正可謂路漫漫兮。
我們認為在這場變革中,一線教師和廣大的學生及家長的積極參與是必不可少的。信息技術與課堂教學的深度融合到底要怎樣融合?這都需要我們這些教育工作者的探索、實踐、反思、及再實踐,如此循環(huán)往復,也就是教育理論與一線教學實踐之間的一種永無休止的“整合”與“深度融合”。
國家當前所制定的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的深度融合的方針政策,給課堂教學的改革與發(fā)展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機遇。首先讓我們看到了縮小城鄉(xiāng)教育差距的希望。王竹立教授認為,過去我們在信息化應用與教學之中不盡如人意的一個原因,是我們在城市尤其是大城市和中心城市集中了大量的信息技術資源,而忽略了農村地區(qū)。我們應該在農村邊遠地區(qū)同時布局信息技術資源,“城鄉(xiāng)并進”,使信息技術真正促進教育的跨越式發(fā)展。其次當網絡與智能手機等信息技術深度介入到農村課堂教學以后,學生們必將會產生濃厚的興趣,從對設備的興趣到對學習內容的興趣都將有前所未有的表現(xiàn),這是毋庸置疑的。再次,這將會進一步提高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的主體地位。現(xiàn)在的青少年被稱為“數(shù)字土著”,在信息化條件下很多老師則被稱為“數(shù)字移民”和“數(shù)字恐龍”。信息技術深度融合與課堂教學有利于學生的成長和將來對社會的適應?,F(xiàn)代社會是一個信息社會,我們越來越置身于一個由數(shù)字組成的生態(tài)系統(tǒng)中,讓鄉(xiāng)村學生從小置身于一個信息技術的環(huán)境下,對他們將來適應現(xiàn)代信息社會肯定是大有裨益的。
(作者單位:甘肅省天水市秦安縣寺咀初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