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鎮(zhèn)西
都說現(xiàn)在的教育問題太多太多,而在我看來,最大的問題是教師普遍不讀書。按理說,教書人不讀書這簡直不可思議,但如此不可思議的現(xiàn)象卻幾乎成了許多學校的常態(tài)。我是帶著新教育實驗的理想走上校長崗位的,新教育實驗的六大行動之一,便是“營造書香校園”。我正是想以此改變那種“不可思議”的“常態(tài)”。
隨著新教育實驗的開展,我校在學生讀書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比如我們實施了新教育實驗的“晨誦午讀暮省”課程,每天都有專門的閱讀時間;又比如我們在校園設置了好幾個開放式書吧,將上千冊書放在教學樓過道旁和休息區(qū),孩子在課余只要想閱讀,隨手便可以拿到書而不需任何借閱手續(xù)。但老師的閱讀呢?卻不理想。找老師們談心,問及為什么不愿讀書,老師們說了許多理由。我歸納了一下,不讀書的“理由”大致有幾點:第一,“太忙,沒時間?!钡诙?,“感覺不到讀書對教育教學的作用?!钡谌安恢雷x什么?!钡谒?,“有的教育理論著作讀不懂?!钡谖?,“年齡大了,讀了記不住?!?/p>
要倡導讀書,必須先掃除思想障礙。針對老師們的“理由”,我通過教工大會講話,通過各類座談會,通過個別談心,通過書信,給老師們一一作了回答。
對老師閱讀最有效的引導,是我本人的閱讀示范。當然,所謂“示范”并不是我刻意為之的“舉措”,而是長期養(yǎng)成的閱讀習慣。
對于教師閱讀,我一直主張“倡導”,而堅決反對“強制”。我常常收到全國一些老師的來信,說他們校長定期給老師們每人發(fā)書,包括我的著作,發(fā)了之后要求寫讀后感,還要考試,如果沒交讀后感或考試不通過,將與期末考核甚至和年終績效掛鉤。我特別反感這種做法。
對于引導老師們讀書,我還有一個做法的變化:變“贈”書為“借”書。過去,我喜歡買書來贈給老師們,有時候甚至是自掏腰包給老師們買書。比如,我用我被評為勞動模范的四千元獎金買成書送給老師們。但后來我發(fā)現(xiàn),有的老師得到書并不讀,至少不急于讀——反正是自己的書,什么時候都可以讀得,何必急呢?于是,我現(xiàn)在更多時候,不是贈書,而是借書。老師們到我辦公室談心結束的時候,我請老師在我的書櫥里選一本他喜歡的書,寫上借條,然后我提出閱讀期限和閱讀要求:“一周之內(nèi)讀完,在書上批注勾畫,在最后一頁的空白處寫上你的名字和閱讀時間?!蔽疫@樣解釋說:“這樣提要求,你便能夠緊迫而認真地讀完。以后,我這本書將有不同讀者不同筆記的批注,后面還有閱讀者的姓名和閱讀時間。以后退休的時候,我把這些書贈給學校圖書室,成為我們學校的藏書。設想一下,一百年以后,我們都不在人世了,可這些書還在學校圖書室珍藏著,那時武侯實驗中學的師生捧讀這些留著先輩筆記的書,將會有怎樣的感慨?因此,我們留給后人的,不僅僅是圖書,而是一種精神,一種文化!”現(xiàn)在,我的書櫥里已經(jīng)有不少這樣的書了。
組織老師們讀書,一定要避免“一刀切”。我們對學生都要講究“因材施教”,可對老師們?yōu)槭裁匆蟆褒R步走”呢?我校的教師讀書要求分為三個層次。第一個層次是全校性的要求,這個“要求”其實就是一種提倡而已,沒有任何行政命令。每學期或每年給大家推薦一些讀物,讓大家自己去買,自己讀,不作任何要求。有人也許會說:“如果有老師不讀怎么辦呢?”我說,不讀就不讀唄!全校兩百多老師,有那么幾個或者十幾個甚至再多一些老師不讀書,有什么關系呢?真實的不閱讀比虛假的閱讀強一百倍。何況全校大多數(shù)老師是在讀書的。
第二個層次,對“讀書會”老師的要求。我們學校的“讀書會”,完全由老師們自愿加入,現(xiàn)在已經(jīng)有一百多位成員了。我們定期(通常一學期一次)聚在一起交流讀書心得,互相推薦最近讀過的好書。有時候我還把老師們組織到野外讀書?;蚴窃谀硞€古鎮(zhèn)幽幽的茶樓,或是在某個垂柳依依的湖邊,我們分成幾個小組,每人帶著一本書彼此介紹推薦。一般都是上午分組交流,下午由各組推選出的老師發(fā)言,然后我給大家做一個讀書講座。記得有一次,我的講座題目是《讀書使人幸?!?,講座過程中,我給老師們朗讀《教育機智——教育智慧的意蘊》片段,老師們聽得非常專注,我不時提問讓大家思考。那一刻,我仿佛回到了課堂,面對的是可愛的孩子們。那天,春風、陽光、柳絮、花朵、湖水,和書香一起包圍著我們,融進了我們的胸懷,陶醉著我們的心靈。
第三個層次,對“青年教師沙龍”的要求。我將進入我校不到三年的年輕老師組織起來成立了一個“青年教師沙龍”,人數(shù)在五十左右。我以“讀書活動”為載體引領他們的成長。通常是一個月搞一次聚會,或是中午,或是晚上,或是周末,有時候是我給大家講我的成長經(jīng)歷,有時候是大家圍繞共讀的一本書進行研討,有時候是請優(yōu)秀的老教師給他們講讀書與成長的體會。那次郭繼紅老師在為大家講讀書的時候,年輕老師們都目不轉睛地凝視著郭老師,神情特別專注,當時我非常感動——在這么一個喧囂的時代,這么一個浮躁的社會,還有多少雙年輕的眼睛能夠因讀書而如此神采奕奕!在我的博客上,曾經(jīng)以《與蘇霍姆林斯基在春天重逢》為題目,記錄了我和沙龍的年輕人搞的一次讀書活動。我曾用稿費給每位沙龍的年輕老師買了一本《給教師的建議》,并在每一本書的扉頁上贈言:“永葆你的童心和熱情。我會幫你的!”那次沙龍活動,年輕人先是五人為一個小組展開討論。我參加了其中一個小組的活動。我看到大家手中的書都有些許多勾畫和批注,圈圈點點的,我很開心。王曉萍老師說,她第一次讀蘇霍姆林斯基的書,是三年前剛分到學校來的時候在開放書吧讀的。她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談到了第二次讀《給教師的建議》的感受。雷敏、張蓉、雷莉、李娜等老師也紛紛發(fā)言,她們說得最多的,是書中這樣一些觀點:“對一個學生來說,五分是成就的標志,而對另一個學生來說,三分就是了不起的成就。教師要善于確定:每一個學生在此刻能夠做到什么程度,如何使他的智力才能得到進一步的發(fā)展,——這是教育技巧的非常重要的因素。”那一刻,看到大家因為談讀書而滔滔不絕眉飛色舞,我感到了幸福。
(作者單位:新教育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