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似芳
小橋、流水、人家,于我而言,以前只是在中國水墨畫里,朦朧、古樸;一葉扁舟,一條小河,兩岸白墻青瓦的屋宇,是多少人的夢里水鄉(xiāng)。因為兩次江南水鄉(xiāng)之行,它已成為我的夢之所向。一首《江南》:蓮葉浮出水面,挨挨擠擠,重重疊疊迎風招展,在茂密如蓋的荷葉下面,歡快的魚兒不停地嬉戲玩耍,一會兒在這兒,一會兒又游到那,說不清究竟是在東邊,還是在西邊,還是在南邊,還是在北邊。這些江南特有的景致觸發(fā)了我內心的某種共鳴,我也想帶著一年級的娃兒感受一下獨特的江南水鄉(xiāng)之神韻。
一、依學情妥帖剪裁,設計學的活動
孩子們從開學,共讀了5本繪本和《我和小姐姐克拉拉》之一,大部分孩子閱讀水平較同齡孩子水平高,期中考試也說明了這個問題,平均分96.5分,100分有16人。幼兒園讀過這首詩,有30人會背,背誦古詩不用作為本課重點。
《江南》反映了采蓮時的光景和采蓮人歡樂的心情。這首漢樂府民歌以簡潔明快的語言,回旋反復的音調,優(yōu)美雋永的意境,清新明快的格調,勾勒了一幅明麗美妙的圖畫。讀完此詩,仿佛一股夏日的清新迎面撲來,想著就令人覺得清爽。還不止于此,我們感受著詩人那種安寧恬靜的情懷的同時,自己的心情也隨著變得輕松愉悅起來。
把語言文字還原成意象,成為一幅幅畫面,讓這些畫面能夠扎入到每個孩子的生命的世界之中是語文學習的重點。我依據學情定了本課的教學目標:“通過想象畫面,朗讀課文,了解江南水鄉(xiāng)人們采蓮的情景,感受采蓮時的愉快心情和江南的美麗。”
課前調查知道了孩子們沒有去過江南。我用江南美景的視頻,為孩子們建好鏈接通道,孩子們觀視頻后談感受以此引出江南之美。初讀古詩,識字正音,掃清閱讀障礙。孩子們想象畫面,讀懂古詩。提出問題“這么美的荷花荷葉吸引了誰?”演一演,聚焦東西南北。拓展閱讀《池上》。最后依然要回歸到字詞的識記與書寫,以實現低段語文教學的重點。
二、傾聽、串聯,讓課堂如行云流水
我按照自己的設計思路上完了這一節(jié)課,我在逐漸改變以往的教學風格,蹲下身來與孩子交流。
(一)江南水鄉(xiāng)的船吸引了他
壵壵,是個特殊的孩子,三歲才會說話,動作、語言慢騰騰,永遠也跟不上節(jié)奏。當我放視頻時,我見到他眼中的光。我知道一定是某一個畫面吸引了他。當視頻結束后,孩子們談感受時,大多都是泛泛地說“美啊,好美”。我說:“壵壵,你想說什么?”壵壵慢騰騰地站起來說:“我在承德鼎盛王朝那里見到過船。我還在船里照一張相呢!”哦,我猜的沒錯,江南的烏蓬船果真喚醒他的記憶。我隨即問:“你了解船嗎?”壵壵說:“江南是水鄉(xiāng),船是交通工具?!边@時候我向這個孩子投去了贊許的目光。其他孩子也紛紛鼓起掌。
(二)集中識字,盡顯互助精神
本課,我直接把全部生字都出示在大屏幕上“江 南 可 采 蓮 魚 東 西 北”,同桌互學,分享識字方法。當大屏幕出示生字后,孩子們兩個人一小組便開始學起來了。我特意到了凱凱那一桌,凱凱只上過一年幼兒園,所以他學得最慢。他的小伙伴是女生楊楊,特別善于想象。楊楊說:“孫英凱,你看這個采字,上面像什么?”凱凱沒有想出來,楊楊舉起手,把手一倒,哦,多像采字的上面,凱凱也跟楊楊做起來,在樹上采果子。我在本子上寫了一個篆書的采,這樣一來,凱凱很快記住了這個字。后面那些字,凱凱也用自己的方法記住了,如魚字,他用了我教給他的“拆一拆”的方法,“撇、橫撇加田加一就念魚,小魚的魚。”當我們做游戲開火車時,火車開到凱凱那里,他讀得完全正確,互助學習讓凱凱認會了生字,欣喜在他臉上洋溢。
(三)還原畫面,讀懂詩文
“江南可采蓮,蓮葉何田田。你見到過夏天的荷葉嗎?”孩子異口同聲地說:“見過!”“你能想象出一片荷葉挨著一片荷葉的畫面嗎?”我接著問。孩子想象著這樣一幅畫面?!罢l能把你想到的畫面說出來?”我繼續(xù)追問??釔郛嫯嫷耐e手了,她說:“老師,我在避暑山莊里見到過這樣的畫面,荷葉挨挨擠擠,粉紅荷花立在荷葉上面,特別美,我還畫過這樣的一幅畫呢!”“彤彤真會用詞,挨挨緊緊說得形象,實際上詩中有一句也寫出了荷葉的挨挨擠擠。你知道是哪句嗎?”孩子們很快找到了“蓮葉何田田”。“你怎樣把這又大又美的荷葉讀出來呢?”把“田田”讀慢,讀美。我迅速在黑扳上畫了挨挨擠擠的荷葉。這又大又圓又綠的荷葉還要配上荷花,我又畫了兩支荷花,荷花落了,就變成了蓮蓬,我又畫了蓮蓬。我們眼前就是“蓮葉何田田”的美景。
(四)沖刺挑戰(zhàn)課題,奏出交響樂
面對如此美景,我問“這么美的荷花荷葉吸引了誰?”這一回,又把孩子打回了文本,孩子們繼續(xù)讀詩。有的同后座的孩子交流,有的默默讀詩。教室漸漸安靜下來。有幾個孩子舉起了手??髡f:“吸引了人?!薄笆裁慈??”“采蓮的人?!蔽覇枺骸澳銖哪木湔业降降??”“江南可采蓮”??髡业煤軠蚀_。我告訴孩子們:“江南采蓮時,大部分都是姑娘,她們身穿長裙,撐著小船采蓮,穿梭在蓮葉之間,猶如仙子一樣,你猜猜她們心情如何?”孩子們回答:“高興。”我讓孩子們把這種開心與高興帶回詩中,朗讀這一句。
“還有誰被吸引了?”調皮的浩浩說:“游人。我剛才看視頻里有許多游人?!边@真是善于觀察的孩子。我表揚了他。這時紫萱說:“小魚?!薄澳銖哪睦锟吹降??”我說?!棒~戲蓮葉間?!蔽矣衷诤诎迳系漠嬏砩狭诵◆~?!靶◆~心情怎么樣?”“小魚高興呀!”孩子們說。我說:“我怎么沒看到小魚高興呢?”嘉譯迫不及待地說:“魚戲蓮葉間。魚戲蓮葉東,魚戲蓮葉西,魚戲蓮葉南,魚戲蓮葉北?!蔽矣哪卣f:“這小魚也真像你們呀,東西南北中占全了。小魚們,加上動作讀一讀詩句?!焙⒆觽兣d致盎然,手不停地擺動,開心得不得了。江南已扎入孩子的心中。趁著興頭,又安排分組背誦。課下檢查幾個之前不會背的,都背下來了。拓展閱讀,一首《池上》激起了層層漣漪,碧澤又背出了《憶江南》《飲湖上初晴后雨》《小池》,把這堂課推向高潮。
三、互相傾聽,讓教室變得潤澤
本節(jié)課上完后,我反復地回味這節(jié)課,孩子們雖然在盡力學會傾聽,但從課堂錄像,我還是聽出了他們在討論時不同的聲音,我當時上課時還是沒有關注到這些。還有個別同學沒有參與到討論中,如浴森一直沒和同伴交流,自己無所事事,學習效果在他身上不明顯,雖然在后面的游戲中他能讀出字音,但那只是暫時記憶。
新教育的理想課堂理念與佐藤學的理論在影響著我。我的課堂不再是鬧哄哄,發(fā)言過剩。一年級的孩子活潑好動,我提出問題后,問題還沒說完,小手如森林般舉起。孩子們不會傾聽,根本沒有思考。為了讓孩子們學會與文本對話,我故意冷落那些不動腦筋就舉手的孩子,把他們打回文本,同文本對話后再舉手。我也會適時地贊揚,“你觀察的細致”“你很善于思考”,讓一些浮躁的孩子學會傾聽其他孩子的回答,從中找到自己想要的。我也盡量改變自己的姿態(tài),去傾聽孩子的發(fā)言,透過孩子的語言去感受他的與眾不同。例如壵壵這個孩子,自我意識極強,對什么事都表現得漠不關心,我聽寫時,經常是跟不上的,別人在寫,他就在那發(fā)呆。在這堂課里,江南水鄉(xiāng)的烏蓬船吸引了他,他在這節(jié)課的表現是入學以來最好的狀態(tài)。還有嘉譯、子陽等一些孩子太過浮躁,我的問題還沒說完,手己經高高舉起,嘴里不停地嚷嚷著:“我我我!”其實他們根本沒有思考,我不找他們回答問題,是要壓壓他們的銳氣,讓他們變得心平氣和,學會思考。潤澤的教室里,學習才有舉一反三的效果,知識與生命才能發(fā)生真正的共鳴。
一年級孩子好多習慣還未養(yǎng)成,自主學習還需引導,我愿意陪著蝸牛去散步,去經歷學習的美好。一首《江南》結束,詩意在孩子心中流淌。愿江南的余韻留在孩子的記憶里,江南也許也會成為他的心之所向。
(作者單位:河北省隆化縣隆化鎮(zhèn)第一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