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世豪
【摘?要】在語文閱讀教學中關注學生學習經(jīng)歷,應當關注學生的學習需求,必要的學習過程和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必要活動。教學文本也有許多價值,如獲得知識,理解、把握文本內容,學習語言規(guī)范和文章構成要素,形成審美鑒賞能力等。就一堂課來說,不可能實現(xiàn)一個文本所有的價值,但在這堂課必有其核心價值。
【關鍵詞】學習經(jīng)歷;老北京的小胡同;文本價值
《上海市中小學語文課程標準》提出:“課程要為學生提供多種學習經(jīng)歷,豐富學習經(jīng)驗?!鄙虾J薪萄惺医鼛啄晏岢觥瓣P注學生學習經(jīng)歷,凸顯文本核心價值”這個主題,目的是讓教師為學生提供必要的學習經(jīng)歷來幫助他們獲得閱讀的方法和策略?!独媳本┑男『芬徽n就是在這個主題引領下設計教學的。
一、分析學情,了解學習需求
要準確地認識文本的核心價值,首先必須了解學生的需求是什么,盡可能地讓學生在已知的基礎上進一步思考。因此,教師要先思考學生已知的是什么,他們知道但無法表達的是什么,有哪些地方是沒有關注或容易忽視的,閱讀中可能產(chǎn)生的疑問是什么……在解決這些問題后,才能真正開始教學設計。正所謂:教育目的始終離不開教育對象。
蕭乾的這篇散文被編入滬教版七年級語文教材“風俗世情”這一單元。經(jīng)過幾年的閱讀學習,大部分學生能通過閱讀理解文章的大意,有初步歸納課文內容的能力,對語言也有了一定的理解和感受,能讀懂作者內心思念家鄉(xiāng)的情感。本文能讓學生理解作者對老北京胡同的深厚情感,又能讓學生感悟作者樂觀豁達的人格魅力,還能使學生充分認識到,作者想保留的不僅是胡同建筑本身,更想保留老北京小胡同中的悠閑自在、富有情趣的生活。這些既是學生不容易揣摩透徹的,也是這篇散文值得推敲的價值所在,因而將其作為文章的重點和難點。
二、挖掘核心價值,突破重難點
葉圣陶先生將語體文分成三種,分別是記敘文、說明文、議論文。這三種文體的文章在初中教材中占了較大的比例。像《老北京的小胡同》這樣的散文,從初中教學的實際而言,暫將散文的解讀歸入記敘文的范疇。對記敘文的解讀視角(要素)有以下幾個方面:
1.寫了哪些人、事、物?作者對這些人、事、物的基本態(tài)度(情感)是什么?
2.文中的人、事、物的組合大體分幾個部分?
3.每個部分分別表達了什么意思?
(1)某一部分分別寫了哪些內容(人、事、物、或抒情、議論)?
(2)每個內容表達了什么情感?
(3)這幾層內容及內容中隱含的思想感情之間的聯(lián)系是什么?
4.各部分內容之間有怎樣的聯(lián)系?
5.作者借助這些內容及內容之間的聯(lián)系想表達什么?
閱讀散文時,可以采用以上的解讀視角,從而體會作者對現(xiàn)實生活中的人、事、物的態(tài)度,捕捉作者的情感脈絡,品味文中的語言。這樣的解讀視角,也給本課的教學設計提供了清晰的指導和依據(jù)。
先看本文主要寫了什么?
該篇文章在第5~10節(jié)描述了胡同生活,先寫聲音,再寫游戲。此處涉及胡同里的叫賣聲、夜行人的唱戲聲。寫游戲,涉及買玩具、做風箏、捉蟲子等。這些內容都是當時貧苦老百姓的真實生活。
另外,用“叮叮當當”來表現(xiàn)“鍋盆鍋碗”的聲響之悅耳動聽;用通感來表現(xiàn)理發(fā)師手里那把“鐵玩意兒”的聲響,將那“鐵玩意兒”顫動時發(fā)出的聲波幻化成水面蕩漾著的美麗的花紋;還用“徐緩”“拖尾”“間歇”等音樂上的專業(yè)術語來表現(xiàn)夜間叫賣聲在節(jié)奏、聲響上的起伏變化??梢姡髡呗牭煤茏屑?,聽得很入迷,聽出了許多的人情味兒來。
作者還介紹了最富季節(jié)性的叫賣聲,在描述聲響時,還插入了一些議論來表達他對胡同生活的喜愛。如“啊,胡同里從早到晚是一閨動人的交響樂”,此處強調了這些聲響及由這些聲響所引發(fā)的對過往生活的回憶,在自己的心目中有很重要的地位,帶給自己的是藝術般的享受。
前后聯(lián)系起來,寫聲響是從早到晚,從春到冬。這說明在胡同里,無時無刻不充滿著快樂與情趣,如放風箏時的快樂自在,捉蟲子時的專注投入,品鑒蟲鳴聲時的怡然自得。另一方面,反復強調玩這些東西花不了多少錢,甚至不花錢,如“兩幾個錢能買”“每天給一兩顆毛豆、一點水就成了”??梢姡鞓放c貧富關系不大,窮孩子也能獲得精神上的愉悅。
那么作者想表達什么?
細讀文中的文字,會發(fā)現(xiàn)作者面對貧苦的生活,沒有自卑和痛苦,反而體會到無窮的樂趣。作者之所以不厭其煩地把這些聲音的內容一一羅列,是因為每一聲都能令人聯(lián)想起一段富有情趣的生活。作者在平常的生活中發(fā)掘出詩意與情趣,可見作者是在任何境遇中都能保持樂觀、閑適心態(tài)的人。對他來說,貧苦的生活又何苦之有!70多歲的作者之所以花這么多筆墨來描繪小胡同的生活,正如文中所寫,“認識世界是從那里開始的”,那里是他的“仲夏夜之夢”。換而言之,正是由于頭17年的小胡同生活的浸潤,才使作者在任何境遇中都能保持樂觀、悠哉的心態(tài),而這種心態(tài)也影響了作者后來的人生,使他始終能以一種豁達、樂觀的態(tài)度去面對人生的種種磨難。
在文章的開頭四節(jié),作者寫自己的人生經(jīng)歷:出身貧寒,幼年喪父,十歲喪母;少年時代寄人籬下,半工半讀;青年時期,走南闖北,漂泊海外; 70 年代被下放…… 但作者在敘述這些悲苦辛酸的經(jīng)歷時,語氣十分平靜,可見他能坦然地面對這些人生的風雨。老北京的小胡同是他的根,是他精神家園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暗副本┠苌俨饚讞l、多留幾條胡同”,他想保留的不僅是胡同建筑本身,更是老北京小胡同中的悠閑自在、富有情趣的生活,及由這種生活所產(chǎn)生的悠哉、豁達、樂觀的生活態(tài)度。
因此,如何理解老北京的小胡同是作者“精神家園”之所在以及作者豁達、樂觀的生活心態(tài)是本課的教學重難點。以此作為研讀課文的抓手,教學設計的問題設置也從這里出發(fā),圍繞著作者想表達的視角展開。
三、確定目標,設計教學路徑
通過分析文本的核心價值和學生的學情,這堂課的學習目標設定為:(1)通過品讀文中對老北京胡同生活的具體描寫,學習作者獨具特色的言說方式,體會散文語言的表現(xiàn)力。(2)通過梳理作者的生平經(jīng)歷,感悟作者的人格魅力,理解作者對老北京胡同的深厚情感。
教學的重難點為:(1)重點:品讀對小胡同風土人情的描寫,體會作者懷念與留戀老北京胡同的思想感情。(2)難點:探究作者的寫作意圖,理解老北京小胡同是作者“精神家園”之所在。
根據(jù)目標和重難點,這堂課的問題鏈(主問題),即教學路徑有以下幾個:
(1)出示關鍵句,整體把握作者對胡同的情感。
(2)描述胡同生活時所寫的人、事、物,并思考其特點。
(3)胡同生活的特點是怎樣的?作者的情感與意圖是怎樣的?
(4)如何理解寫人生經(jīng)歷和結尾第11、12段?
這四個問題是逐步深入的。問題(1)是初步把握作者的情感,以便引入后面的教學。問題(2)是引導學生根據(jù)記敘文解讀視角的1和2進行學習。問題(3)是在上面問題的基礎上,再引導學生根據(jù)記敘文解讀視角的3和4來進行學習。問題(4)是在前面的基礎上,探究作者的寫作意圖,理解作者想表達的核心。在這一問題鏈的驅動下,學生不僅懂得了胡同生活的內容和特點,更能從作者情感角度出發(fā),通過品讀用詞、修辭和各種細節(jié)來獲得閱讀的體會。
這樣的問題鏈,其實也是幫助學生建構一條基本的閱讀路徑。學生步入一條較穩(wěn)固的“閱讀路徑”并持續(xù)性地去經(jīng)歷,這樣就能積累學習經(jīng)驗。初中階段的記人敘事類文章,大多都可以讓學生嘗試沿著這條“路徑”閱讀學習。在落實課堂具體教學環(huán)節(jié)時,教師也必須在學生原有的學習基礎上,為學生提供一定的學習經(jīng)歷來幫助他們獲得新的閱讀方法和策略,從而使他們可以應對新的學習挑戰(zhàn)。當然,教師還要注意的是,課堂閱讀并不是文本內容的學習,而是要重點學習這些內容是怎樣通過語言來表達的,在這樣語言的背后表達出作者的態(tài)度和內涵。
四、結語
綜上所述,在現(xiàn)在的語文課堂教學中,要關注學生的學習經(jīng)歷,要引導學生沉浸到文本中去,確定科學的教學內容、學習策略,凸顯語文的個性和文本的核心價值,幫助學生在經(jīng)歷中提升閱讀技能、語文素養(yǎng)。
參考文獻:
[1]曹剛.課文可以這樣讀[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7.
[2]步根海.中學語文:注學習經(jīng)歷,凸顯文本核心價值[J].上海課程教學研究,2016(06).
[3]吳瑩.小說教學設計應凸顯文本的核心價值[J].語文教學通訊,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