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在中國近現(xiàn)代史上具有重要地位,有著豐富的近代地方史資源?;凇熬V要”課教學內容在設置上的不足及當前本科生的基本特征,將重慶地方史資源融入本科生“綱要”課教學十分必要。而由于重慶地方史資源豐富而多樣,且隨著近年來重慶地方史研究水平的提升和研究成果的豐富,使得將重慶地方史資源融入本科生“綱要”課教學成為可能,并取得了相當?shù)某晒?/p>
“中國近現(xiàn)代史綱要”課程是高等學校四年制本科生四門必修思想理論政治課之一,于2007年春季正式開設。在已經過去的十幾個年頭里,關于如何切實提升“綱要”課程的教學實效性,以實現(xiàn)該課程的教學目標,進而達到對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學者和奮戰(zhàn)在教學一線的教師們進行了深入而廣泛的探索和實踐,總結了大量的經驗,發(fā)表了諸多論著。
筆者以“中國近現(xiàn)代史綱要”(以下簡稱“綱要”)和“地方史”或“鄉(xiāng)土歷史”為關鍵詞在知網中進行檢索,發(fā)現(xiàn)自2008年至2018年的十來年時間里,共有百余篇各地思政課教師探討地方史與“綱要”如何融合的論文。其中,部分文章從總體上探討地方史資源融入“綱要”課教學的必要性、可行性及融入的原則和手段,比較偏重于理論上的分析與闡述。絕大多數(shù)論文則是結合其所在地的地方史學資源,選取當?shù)氐胤绞焚Y源中與“綱要”課基本內容相契合的某一個或某幾個案例,詳細介紹所選取個案的情況及其包含在“綱要”課哪個基本內容版塊,具體闡述將該內容融入“綱要”課課堂教學的手段和方法,總結實施效果及意義,提出在實施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并嘗試提供應對方案。
這些進行個案研究的論文所涉及的地域包括:東北(如黑龍江)、東部沿海(如上海、浙江)、華南(如廣東、海南)、中部(如河南、湖南)和西南(如貴州、云南)等區(qū)域,為我們展現(xiàn)了相當可觀的各地近現(xiàn)代地方史資源中與“綱要”課程相契合的教學內容,也反映了各地“綱要”課教師切實貫徹黨中央、國務院文件精神以及致力于提升課堂教學效果的干勁和決心。從內容上來說,已有研究普遍認可將地方史資源融入“綱要”課教學對于提升教學效果的積極作用,并總結提出了穿插式、案例式、專題式、研討式、社會實踐等形式多樣、內容豐富地將地方史資源融入“綱要”課的教學方法。
總體來講,有研究已取得不錯的成績,尤其是結合各地實際進行的個案研究,向我們展示了豐富的、可補充“綱要”課教學的資源和方法。但可惜的是,在現(xiàn)有研究中,還沒有專門的文章對重慶近現(xiàn)代地方史資源與“綱要”課教學的融合進行過探討。因此,筆者擬在已有研究基礎上,結合自身教學實際,以重慶近現(xiàn)代地方史資源融入“綱要”課為例,進一步探討其可能性及融入路徑,以期推進“綱要”課教學的時效性。
重慶地方史資源融入“綱要”課教學的必要性
目前,“綱要”課使用的教材是由教育部統(tǒng)編,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全國統(tǒng)一教材,其涵蓋的時間段起于1840年,止于當下,時間跨度長達一百多年。而當前“綱要”課的教學學時僅為48學時。因此,要在課時量偏少的情況下講深、講透這一百多年的歷史實屬不易。同時,大學期間所講授的“綱要”課程,雖然是一門思想政治理論課,但它又是一門以歷史教學為載體、具有鮮明歷史學科特性的課程,因此在課堂上,教師不可避免地以中國近現(xiàn)代基本歷史為基礎進行授課。
在編寫“綱要”課教材的時候,編寫專家就已經注意到,“在校大學生在中學階段已系統(tǒng)地學過中國近現(xiàn)代歷史,對有關的歷史事實、重大事件和重要人物已有一個基本的了解?!比A東師大的宋進教授將“綱要”教材內容與中學歷史教材內容進行了專門的比較,也認為“中學歷史已基本涵蓋了中國近代史中的主要歷史事件、重要歷史人物等”。也即是說,雖然教材編寫組在編寫“綱要”教材時,已力圖避免與中學教材的簡單重復,但是,僅用20余萬字的篇幅,容納一百六十多年的歷史,并要使其“綱”和“要”的特色鮮明,并非一件容易的事。也正是因為這一鮮明的特色,使得“綱要”課的教材不能不以近現(xiàn)代重要事件和人物為主,也就不可避免地與中學歷史教材內容存在較多的重復,這也造成學生對課程內容缺乏新鮮感,學習的興奮點和主動性很難被激活。
從學生群體特征來看,當前大學生是真正意義上互聯(lián)網環(huán)境下成長起來的一代人。作為在物質條件已經極大豐富、互聯(lián)網資訊較為發(fā)達,價值觀日益多元化的大背景中成長起來的一代人,如果不采用適宜的方式和途徑,很難使他們理解戰(zhàn)爭與革命作為時代主題的近代中國社會歷史發(fā)展進程。時代主題不同,決定了社會制度的優(yōu)劣對比、意識形態(tài)的爭斗較量,乃至人們的思維方式和價值取向都發(fā)生了較大改變,再加之中學對歷史知識的掌握多是從書本到書本的應試教育灌輸,考過即忘,使得學生從內心深處很難對中國近現(xiàn)代中華民族所遭受的苦難、前人在救國道路上的迷茫和彷徨感同身受。
概而論之,由于當前的教材體系編排上的缺陷,以及大學生群體特征的變化,從而迫切需要“綱要”課改變教學體系,以適應新形勢的發(fā)生。早在2008年,中宣部、教育部在教社科5號文件中就明確指出:“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要以教材為基本遵循,在教材體系向教學體系轉化上下功夫,真正做到融會貫通、熟練駕馭、精辟講解?!痹诎ń處?、學生、教學內容、教學課件、教材、教學實踐、教學評價與反饋等教學體系諸要素中,教學內容是其中重要的環(huán)節(jié)。近年來,許多教師致力于豐富和改進“綱要”課教學內容,以求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其中,將地方歷史資源融入教學內容也就自然而然成為一種被經常采用的方式。
重慶地方史資源融入“綱要”課教學的可能性
從具體的教學實踐來看,地方史資源融入“綱要”課教學易產生如下問題:1、史實過于瑣碎,不具代表性或典型性,偏離教學目標;2、為“融入”而融入,導致銜接生硬;3、增加了授課內容,影響教學進度;4、地方史研究水平有限,不能為其融入“綱要”課教學提供足夠的學術研究支撐。上述問題又是互相關聯(lián)的:正是由于史實過于瑣碎不具代表性,在使用時就容易導致為“融入”而融入,從而造成增加授課內容、影響教學進度,卻沒有完成既有的思政教育目標。而以上問題,在筆者的教學實踐中都有得到解決的可能性。
重慶是中國近代通商口岸之一,更是戰(zhàn)時陪都,它的歷史與中國、乃至世界歷史緊緊相連。尤其是進入近代以來,重慶被融入世界歷史發(fā)展的進程之中,成為一座在近現(xiàn)代世界歷史上扮演過重要角色的中國城市。近代中國許多重大史事發(fā)生于此,這就為教師選取地方史素材融入教學提供了相當大的選擇余地。特別是那些發(fā)生在重慶的、具有重大影響力的史事,本身即是教學內容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因此在選擇重慶地方史素材時,大可剔除僅僅具有地方影響力的史實,而挑選那些具有代表性和全局影響力的史實,納入“綱要”課教學。要從眾多地方史資源中精挑細選出恰當?shù)乃夭倪\用于“綱要”課教學,首先要摸清重慶地方史的“家底”,即是現(xiàn)有研究狀況及相關成果,從而準確把握重慶地方史與中國近現(xiàn)代史的關系,進而有助于在教學中對這些研究成果進行合理的抉擇取舍。
從目前的研究現(xiàn)狀來看,學界對重慶地方史的研究已經做過諸多研究工作,出版了上千部著作,發(fā)表了上萬篇文章,完成了一批國家和省部級重要課題??梢哉f,已經形成了較為完備的重慶地方史研究體系,研究領域日益擴大并向縱深發(fā)展。通史研究有突破性進展,專史研究不斷深入,城市史研究取得了巨大成就,斷代史研究尤其是抗日戰(zhàn)爭史研究成果豐碩,人物研究取得重要成果。這就為“綱要”課教學提供了較為堅實的資料和學術支撐。
自上世紀80年代以來,以出版《巴渝文庫》為抓手,學界整理出版了一大批史料。如重慶地方史資料組編輯的《重慶地方史資料叢刊》、重慶市政協(xié)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編輯的《重慶文史資料選輯》、重慶市委黨史研究室編輯的《重慶黨史資料叢書》等。此外,在基礎研究和專題研究方面也取得了重大進展。《重慶通史》《近代重慶城市史》《重慶抗戰(zhàn)史》《中共中央南方局歷史研究叢書》(包括大事記、紅巖精神研究和黨的建設、統(tǒng)一戰(zhàn)線、群眾工作、文化工作、軍事工作等七卷)、《中國共產黨重慶地方簡史》等是這一時期代表性著作。此外,對一些中國近代史上的重要人物如鄒容、楊闇公、盧作孚等人的研究也取得了諸多成果,如《鄒容文集》《盧作孚文集》《楊闇公紀念集》相繼出版。
重慶是戰(zhàn)時陪都,自2009年正式啟動“重慶中國抗戰(zhàn)大后方歷史文化研究與建設工程”以來,對于第二次國共合作、中共南方局、重慶大轟炸、抗戰(zhàn)大后方社會變遷、經濟發(fā)展、工業(yè)等,學界也進行了更加深入細致的研究,成果迭出。在文獻搜集整理方面,《中國抗戰(zhàn)大后方歷史文化叢書》(100卷)也將陸續(xù)出版面世。隨著對外學術交流的日益頻繁,抗戰(zhàn)大后方海外檔案資料的搜集工作也開始啟動實施。以如此浩瀚的重慶地方史研究成果作為后盾,完全足以支撐起地方史資源在“綱要”課教學中的合理運用,從而提升教學的學術含量,增強教學效果,提高思想政治理論教育的可信度和吸引力。
此外,重慶還有大量的遺址、紀念館、博物館、展覽館、名人故居等,可以作為“綱要”實踐教學的資源。重慶近代長江上游重要通商口岸城市及戰(zhàn)時陪都,留存了眾多近代列強在華侵略的遺址遺跡,以及諸多近代著名人物也曾在此活動。如抗戰(zhàn)遺址紀念館、中共中央南方局舊址、重慶談判舊址、各國領事館、法國水師營、各大洋行遺址等等。抗戰(zhàn)時期,重慶更是云集了當時中國最主要的政治、經濟、文化界名人,由此留存了大量名人故居。這些歷史遺址遺跡,是“綱要”實踐教學最充沛和理想的資源,對其加以合理的利用,勢必會加深學生對于近代中國國史國情最直觀的感受。
總而言之,近代重慶豐富的地方史資源及現(xiàn)有的研究水平,足以支撐教師們將其運用于“綱要”課教學。只要配合以合理的教學手段和方法,可以避免前文所提及的二者融合時容易出現(xiàn)的問題,從而達成教學目標。
重慶地方史資源融入“綱要”課教學的路徑及實踐
近代地方史資源豐富且多樣,要將其有效地融入“綱要”課程教學中,需要講究一定的方法和途徑,才能保證在不沖淡現(xiàn)有教學主題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豐富教學內容,提升教學實效。依據(jù)各自的教學實踐,各地的學者和思政課教師們提出了多種多樣的教學方式和途徑??偟膩碚f,老師們都同意應該從課堂內外兩方面入手,多種方法和途徑交替使用。在課堂內,穿插式教學、專題式教學、案例式教學、討論式教學和“請入”式教學(請當?shù)赜嘘P專家、學者、“英雄”人物或其親屬到學校甚至走進課堂)等,是較多被各地思政課教師們采用的方式;在課堂之外的實踐教學中,有的學?;蚪處熃M織學生參觀歷史遺跡、博物館、紀念館、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以及開展社會歷史調查等以進行體驗式教學。為了更好地實現(xiàn)“綱要”課教學目標,筆者所在的重慶工商大學在如何切實提升思政課實效性方面也進行了積極有效的探索和改革,取得了一系列成績。
在課堂內,教師積極將重慶近代地方史素材引入課堂,有選擇性地穿插到教材相關章節(jié)的講授中,即穿插式教學。例如,在講授第一章資本-帝國主義的侵略時,穿插講解重慶在近代被迫開埠的歷史;在第三章則穿插講解早期革命者楊闇公的事跡;在第四章,結合近年所發(fā)現(xiàn)的《四川省重慶共產主義組織的報告》原始檔案,講解早期共產主義在重慶的誕生及發(fā)展。
重慶作為戰(zhàn)時陪都,在抗戰(zhàn)及戰(zhàn)后的一段時間內,一直是全國的政治中心,許多這一時期影響國內外甚至世界局勢的事件,都發(fā)生于此。在第六章的教學中,筆者以中共中央南方局在重慶的活動為案例,深入講解黨在抗戰(zhàn)時期在國統(tǒng)區(qū)為維護抗日民族統(tǒng)一戰(zhàn)線所作的努力。在第七章中,則以重慶談判為案例,詳細講解中共戰(zhàn)后為爭取和平民主的努力,引導學生思考、討論歷史和人民為什么選擇了中國共產黨而拋棄了國民黨?
為了提高學生參與課堂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使學生有更多的機會表達自己的思想和觀點。筆者在課堂教學中增加了一項教學內容作為平時成績考核項目,也即是每學期確定幾個主題,將學生分組,每組根據(jù)自己擇定的主題,去調研重慶市內或自己家鄉(xiāng)與所選主題相關的地方歷史文化資源,并在課堂上進行PPT匯報展示。以此引導學生主動參與課堂,關注本土歷史,將家國命運緊密聯(lián)系在一起。
在理論課堂之外,重慶工商大學的實踐教學在近年來通過積極探索,形成了一套獨具特色的思政課實踐教學模式。經過嚴密論證和設計,適當壓縮了五門思政課的理論教學學時,將每門課余下的學時化零為整,辟設一門新的總共44學時的單獨課程——思想政治實踐課。這門課程主要在課下由同學獨立完成,輔以在線平臺教學和三次課堂總結教學,其包括六個相對獨立的實踐環(huán)節(jié):“體認自信”、“真情傳遞”、“品味經典”、“激蕩理性”、“明晰意見”和“感悟使命”。其中,在“感悟使命”環(huán)節(jié),即融入了地方歷史資源,要求學生實地訪問重慶地方歷史遺址遺跡和訪談相關人物,尤其是紅色文化遺址遺跡,以此加深學生對于中國近現(xiàn)代史的直觀感受。
在這一環(huán)節(jié),設置了靈活多變的實踐形式供學生選擇,包括:1、參觀本地博物館、紀念館或紅色旅游景點等;2、結合主題進行人物的采訪;3、結合主題進行藝術創(chuàng)作(話劇、舞蹈或紀錄片等均可)。教師事先已在線上教學平臺為學生提供了部分近代重慶地方歷史遺址遺跡的分布及路線信息,當然,也鼓勵學生自主發(fā)掘與訪問與主題相關的歷史資源。同時,教師也需要對學生準備的采訪主題、提綱及藝術創(chuàng)作的稿件等進行把關指導。
根據(jù)學生選擇的實踐形式的不同,學生最終提交的實踐作業(yè)也有所區(qū)分。選擇第一種形式的學生須提交參觀照片及不少于500字的參觀訪問體會;選擇第二種形式的學生則要求提交被訪者的聯(lián)系方式及不少于500字的訪談記錄;選擇第三種形式的學生則提供相應的音頻、視頻或其他成果。
通過在實踐課中融入地方史資源,學生們紛紛表示,這種教學方式比單純的理論課教學更加生動活潑,學生的參與度也較高,不僅增強了對自己家鄉(xiāng)歷史的了解,同時,對于國史國情和“四個選擇”也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而學生的參觀、走訪和調研,所提交的形式多樣的作品以及在課堂上的匯報展示,又強化和加深了對地方歷史資源的弘揚和傳播,甚至可以產生一定的社會反響。
重慶地方史資源融入“綱要”課教學需注意的問題
在將重慶地方史資源融入理論和實踐教學的課程中,筆者與所在學院的同仁們一起積極探索,取得了不少的成績,但也暴露了一些不足,存在需要我們進一步注意或改進之處。
1、在選取和使用融入“綱要”課教學的地方史素材時容易出現(xiàn)偏差。重慶作為戰(zhàn)時陪都,所留存的抗戰(zhàn)歷史文化遺跡相當豐富,且近年關于抗戰(zhàn)大后方的研究成果也越來越多,這一方面為教師在選擇素材時留下了較大的空間,但另一方面也容易產生素材取舍和使用不當?shù)膯栴}。例如,如果在第六章的教學時過多選擇和使用退居重慶的國民政府抗戰(zhàn)的案例,則易削弱學生對于中共在抗戰(zhàn)中作用和地位的重視。同樣地,在實踐教學中也不宜過多設計參觀訪問國民黨抗戰(zhàn)遺址遺跡,否則,也容易給學生造成認知上的偏差。
2、從學生在課堂的展示匯報以及在實踐教學中提交的參觀訪問報告可以看出,大多數(shù)學生選擇或發(fā)掘的近代重慶各類遺址遺跡主要位于重慶市內或市區(qū)周邊:如紅巖聯(lián)線(包括白公館、渣滓洞等)、解放碑、重慶大轟炸遺址、蔣介石黃山官邸、聶榮臻紀念館、楊尚昆故居等著名景區(qū)和景點,對于很多位于農村地區(qū)或者尚未被開發(fā)的遺址遺跡則缺乏了解。這種狀況的出現(xiàn),誠然與當下旅游業(yè)的發(fā)展及景點宣傳力度較大有關,但也反映出學生對自己家鄉(xiāng)的歷史,以及對本土歷史在整個中國近現(xiàn)代史中所處的地位缺乏深入的了解。實際上,以第五章“革命新道路”為例,中國共產黨所走的是一條“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道路,在農村地區(qū)和和少數(shù)民族聚居區(qū)也一定留存著眾多的中共革命時期的遺址遺跡,甚或英雄故事等地方史素材資源,如能將其逐漸予以挖掘,并融入“綱要課”教學,勢必能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但這也是需要更多人參與,并需要更多時間積累才能漸顯成效的一項龐大工程。
3、需要特別注意的是,在將地方史資源融入“綱要課”教學的過程中,無論是理論教學還是實踐教學,都需要嚴格守住政治底線。在運用地方史資源闡釋中國近現(xiàn)代基本問題、基本理論時,教師必須懷有高度的責任感、嚴格守住政治底線,不能摻雜過多的個人“鄉(xiāng)情”,以免影響對于史實的解讀和判斷。在授課過程中,結論的得出必須遵循黨的重要歷史決議、歷次黨代會和中央全會會議精神,在政治上與黨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旗幟鮮明地幫助學生厘清歷史上的大是大非問題,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愛國主義情懷。
參考文獻
[1]沙健孫.關于“中國近現(xiàn)代史綱要”教材編寫的若干情況[J].高校理論戰(zhàn)線,2007(3):23.
[2]宋進.大學和中學銜接視域下的“中國近現(xiàn)代史綱要”課教學[J].思想理論教育,2012(7):20-23,39.
[3]《中共中央宣傳部 教育部關于進一步加強高等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隊伍建設的意見》,教社政〔2008〕5號.
[4]岑紅.地方史資料與《中國近現(xiàn)代史綱要》優(yōu)質教學體系的構建[J].徐州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2(4):144.
[5]張國義.論上海地方史在《中國近現(xiàn)代史綱要》教學中的運用[J].歷史教學,2016(12):65.
[6]孟端星,華艷君.地方歷史文化資源在中國近現(xiàn)代史課程教學中運用的回顧與思考[J].玉溪師范學院學報,2014(7):55.
[7]徐德莉.地方優(yōu)秀文化傳統(tǒng)融入“中國近現(xiàn)代史綱要”課程教學機制研究[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7(12):115.
[8]劉靜.重慶地方紅色文化資源在“中國近現(xiàn)代史綱要”課教學中的運用研究——以重慶工商大學為例[J].山西高等學校社會科學學報,2018(8):57.
作者簡介
羅振宇 重慶工商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講師,重慶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員,博士,研究方向為中國近現(xiàn)代史基本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