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延林
(陜西師范大學 美術學院,西安 710119)
“詩意”一詞發(fā)軔于文學領域,伴隨著人文主義復興慢慢地轉向對生存環(huán)境的闡釋。海德格爾喊出“人,詩意地棲居在這片大地之上”,加斯東·巴什拉在《空間的詩學》中提出空間是具有存在意義的人類意識的棲居場所,這都凸顯出作為社會中的人對物質空間和自身狀態(tài)的關注。在中國,明清時期江南文人士大夫追求詩情畫意的理想境域而營造的私家園林,同樣反映出華夏民族追求美好生活、為人類謀求更好發(fā)展所作出的實踐貢獻。其營造的詩意空間,成為人居環(huán)境的范本被競相模仿和學習,至今仍然影響著當代中國以園林式建筑、詩意幾何等為代表的本土化設計實踐活動。
立足于推動現(xiàn)代社會的實踐發(fā)展,有必要對江南園林空間詩意本質溯本求源。在過往的研究中,受切入角度和方法的影響,大部分研究者認為這種詩意來源于園林中的銘文、楹聯(lián)、詩畫等具體文學要素的空間呈現(xiàn)和聯(lián)想上,園林被視為“立體的詩”“三維的畫”“地上的文章”等純藝術性的產物,甚至成為園林繪畫等藝術形式的附屬品。忽視具體性的方法論在空間詩意生成過程中的重要作用,中國傳統(tǒng)造園本身有著自己獨特的一套科學方法和設計邏輯,“三分匠人,七分主人”,園林主人和工匠聯(lián)合成為設計師,實現(xiàn)藝術與技術之間的相互聯(lián)動,從而更好地推動園林營建活動的展開。本文著眼于設計學視域下的方法論研究,通過深度闡釋江南古典園林綜合處理山、水、花木、建筑等基本元素營造詩意空間的設計手法,對其生成機制作整體的觀照,以期來指導當今環(huán)境設計實踐。
> 圖1 花窗
> 圖2 個園風音洞
> 圖3 耦園
> 圖4 網師園
“當商人、律師從市場的嘈雜和奸狡中走出來,看看天空和樹林,他又重新具有了人味。在天空和樹林的永恒的靜穆中,他找到了他自己?!雹僮匀徊⒉粌H僅是為人類提供了物質性的基礎環(huán)境,更重要的是對人類的精神狀態(tài)有相當大的助益,人們通過認識自然來完善自身?!疤斓赜写竺蓝谎浴保辣旧砭痛嬖谟诖笞匀恢?,設計要表現(xiàn)美就應該尊重自然、與自然相融合,從而與自然形成更加緊密的聯(lián)系。江南古典園林空間雖多為人工山水園,但是秉承著“本于自然”“模山范水”的設計理念,把光、風、水、山等自然元素引入園內,并在整體規(guī)劃設計上體現(xiàn)出系統(tǒng)且樸素的生態(tài)意識。郭熙在《林泉高致》中說:“君子之所以愛夫山水者,其旨安在?丘園養(yǎng)素,所常處也;泉石嘯傲,所常樂也;漁樵隱逸,所常適也;猿鶴長鳴,所常親也?!卑炎匀恢械恼鎸嵣剿嵋频綀@宅中,“足征市隱,猶勝巢居”,不出門戶便可親近自然,對文人士大夫來說是一件幸事,也是其不懈的追求。寄暢園的山水格局主要是在掇山名家張南垣及其侄張鉽的手中設計完成的,在山麓通過“截溪斷谷”,筑似有深境的“曲岸廻沙”“平崗小坂”“陵阜陂陀”。將原先的山體挖開,開辟出了一條深谷,周圍以黃石堆砌,山上古木遮陰蔽日,恰似山林。將泉水引至谷底,曲折回環(huán),若隱若現(xiàn),潺潺溪水肆意流淌,如八音作響。整個假山的改造,再現(xiàn)了真山大壑的局部一角,以片段來營造出惠山余脈的自然景致,“非常質樸而生態(tài),一切都是自然的模樣,萬物生長競自由,具有多樣并存、自然和諧的特征?!雹?/p>
除了將山和水納入園林空間,光和風等自然元素也是營造詩意空間必不可少的有機組成部分。花窗(圖1)和中庭、天井使得空間內外相互滲透、打破邊界和隔閡的同時,使得自然光較大程度地融入到人工構筑的空間環(huán)境中。光線的不斷偏移引起花窗投影的斑駁變化,空間被賦予生命而蓬勃有力。揚州個園冬山在設計過程中,為了充分表達悲愴冬景的主題,在南墻上開設4排6列共計24個圓形孔洞,稱之為“風音洞”(圖2),自然的風從狹長通道通過孔洞負壓呼涌而來,似在奏響一曲愴然之歌。值得一提的是,這些自然元素的組合使用都是被納入統(tǒng)一規(guī)劃當中的,比如園林池水通常是引泉、開井和連通護城河多向運行的,整個系統(tǒng)處于動態(tài)且可持續(xù)的發(fā)展過程,而這正是維持空間詩意持久存在的重要物質保障。
宗白華說:“晉人向外發(fā)現(xiàn)了自然,向內發(fā)現(xiàn)了自己的深情?!睂ψ陨砩鏍顟B(tài)的關注,促使文人士大夫傾注自己的情感去修筑屬于自己的“桃花源”。所以,江南古典園林詩意空間在設計過程中都是根植于設計主體的情感和精神,用情感去理解空間,從而進行景觀層次的詩意營造。上海豫園(西園)是園主潘允端邀請造園名家張南陽共同設計的,其造此園的目的是希望“愉”悅雙親,使他們快樂安詳?shù)囟冗^晚年,而這種思想自然而然地貫穿在營建過程中。當時把整體空間劃分為入口區(qū)、玉華堂區(qū)、樂壽堂區(qū)、大池區(qū)、大假山區(qū)、會景堂區(qū)六個區(qū)塊,如今存有三穗堂、萬花樓、點春堂、會景樓、玉華堂等主要景區(qū),每一景區(qū)的情感設計圍繞中心情感展開。以水稻、麥苗和瓜果蔬菜符號裝飾門窗的三穗堂,詮釋祈愿“豐收”的情感;繁花盛開、竹石林立的萬花樓景區(qū),詮釋著希望“燦爛如花”的情感;點春堂景區(qū)詮釋著“活力生機”,祈愿平安健康的情感;得意樓景區(qū)詮釋“快樂暢神”的情感;玉華堂景區(qū)傳達出祈求“繁榮富貴”的情感,物境和情境相互對應,都突出“安心與快樂”的主體情感。
景觀的情感化設計的根本價值在于反思設計,而“反思水平的設計與事物的意義——是否可以引起個人的記憶和情感等?!雹墼@各個景區(qū)通過對于主體情感的關聯(lián)性理解來設置構筑物和組合設計,或山輝水媚,或曲折有情,或幽靜安然,每一處都在有效且細膩地傳達著情感,并且在時間流逝的過程中依然能夠引起觀者的共鳴。蘇州耦園(圖3)是沈秉成收購涉園并邀請顧沄共同設計的,“耦”通“偶”,表達園主夫妻間真摯的情感,兩園一宅、兩山一水的布局更是點明了這一主題。另外,園林內的建筑構造、裝飾設計、植物安排、山石掇置都體現(xiàn)出夫妻人倫之美。以情感為媒介,以情感化設計為方法,在理解和反思的過程中,空間詩意得以明確地傳達,這是江南古典園林空間獨特的闡釋路徑。立象以盡意,江南古典園林的這種詩意空間“是熟悉而又不觸目的空間狀態(tài),它根植于場所,寄托著情感,更蘊含著希望。它作為紐帶存在于人和場所之間。存在其中,感受不到它,這是生命本真的自然狀態(tài)”。④
劉敦楨先生曾說:“園林的設計和文人畫有著同樣的‘詩情畫意'的原則,設計園林也需要有一定的思想感情和藝術修養(yǎng)才能產生較好的作品。”借助文學作品和其他藝術文化形式來理解古典園林,是最近幾十年研究的主要方向,其本身存在一定的合理性。“場所營造、場景繪畫與其對應的文學作品之間是難以割裂的”。立足于對生活的真實體驗,將詩、書、畫等藝術文化作品轉換為具體的場景,以文化建構空間,是江南古典園林營造詩意空間的獨特手法。把造園等視于作詩文,山、水、園林建筑、花木、楹聯(lián)匾額等充當基本詞匯,運用比擬、互文、聯(lián)想、復迭、對比、層遞、比喻等修辭手法,調整空間語句,以表達特定的文化概念形成景觀空間的敘事性。
相同要素的結構組合形成的空間單元,具有內在的同構性和同質性。如果把園林整體劃分成若干個子單元,會發(fā)現(xiàn)原先認為的“復雜性”空間并沒有想象當中的那樣毫無邏輯,是可以被理解的。在網師園(圖4)中,以殿春簃為主景的子單元空間、梯云室南部的子空間、小山叢桂軒南部的子空間、集虛齋北部的子空間都是由相同的基本語匯以不同的修辭手法組合而成,它們在空間本質上并沒有體現(xiàn)出個人和集體意識的差別性。園區(qū)中部由小山叢桂軒、濯纓水閣、月到風來亭、看松讀畫軒、竹外一枝軒、射鴨廊所圍就的子空間,把水元素撇除在外,從共時性的文化性設計來說,它是與其他子空間相統(tǒng)一的。
江南古典園林詩意空間的文化性設計,并不僅僅包括共時性,還體現(xiàn)出一定的歷時性。滄浪亭是蘇州最古老的一座園林,其名取自《漁父歌》:“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吾足?!币谩皽胬恕敝硪怆[逸文化。北宋蘇舜欽“構亭北碕,號‘滄浪'焉。前竹后水,水之陽又竹,無窮極”,將亭子設在北部山丘傍水的地方,“觴而浩歌,踞而仰嘯,野老不至,魚鳥共樂”,作為園林設計者的蘇舜欽“在心理上與行為方式上,借助滄浪亭為載體,在構筑物質空間的同時,亦進行了文化空間的建構與闡釋,實現(xiàn)了對隱逸文化的追求與踐行。”⑤康熙初年,宋犖對已毀壞的園子進行修復,“構亭于山之巔,得文衡山隸書‘滄浪亭'三字,揭諸楣,復舊觀也”,仍然選擇了具有典型“滄浪”文化特征的視覺象征物補充和論證這一隱逸體系,形成獨特的空間認知。包括近代的重建,都是以延承文化發(fā)展的繼承性為主線,將亭子建于土山之上,許多構筑物和銘文匾額依然沿襲舊稱,以歷時性的文化性設計建構起滄浪亭獨一無二的詩意空間。
江南古典園林在整體和系統(tǒng)的設計過程中,將山、水、建筑、花木等基本元素以詩意邏輯組合起來處理,呈現(xiàn)出頗具特色的詩意空間。以自然化設計和系統(tǒng)且樸素的生態(tài)意識為基本方向,把光、風、水、山等自然元素引進空間,確立詩意空間的物質屬性;用情感理解空間,以情感化設計表達場所精神和生命本真的自然狀態(tài),奠定詩意空間的生活基調;以文化來建構空間,堅持以歷時性和共時性并存的文化性設計來表達對生活的真實體驗和美好想象,創(chuàng)建詩意空間的運行模式。正是在這三者的融合設計表述中,江南古典園林詩意空間得以生成,而這一方法論,對于今天“山水城市”和“城市雙修”等理念下的景觀建設具有啟迪性作用?!?/p>
注釋:
①〔美〕R.W.愛默生.自然沉思錄[M].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1993:12.
②倪祥保.蘇州古典園林營建中的生態(tài)意識[J].南京藝術學院學報(美術與設計),2016(03):96.
③李博峰.城市開放空間景觀的情感化設計研究[D].南京:南京林業(yè)大學,2015.
④何曉靜.以詩意建構空間[J].創(chuàng)意與設計,2014(04):50.
⑤謝天開.蘇州滄浪亭文化空間的建構、解構與重構[J].蘇州教育學院學報,2015,32(0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