鮑敬敬 單翀飛 楊優(yōu)
關鍵詞:接受;核心;價值觀
基金項目:河北科技大學思政立項課題項目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中華民族的價值追求,是我國對公民是非曲直、善惡好壞倡導的價值標準。青年是祖國的希望與民族的未來,大學生作為青年的重要組成部分,具備較高的科學知識和創(chuàng)新能力,引導大學生積極培育與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意義重大。2014年,習近平總書記在考察北京大學時,將青年人價值觀的養(yǎng)成比喻扣扣子,如果第一??圩涌坼e,剩余的扣子都會扣錯。由此可見,黨和國家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非常重視,引導廣大青年學生積極培育與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增強大學生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認同,做到“四真”,并積極外化為行動、積極踐行,是關系到培養(yǎng)社會主義合格建設者與可靠接班人的重要任務。
模式一詞來自于拉丁文,即與手有關的定型化的操作樣式?!稘h語大辭典》將模式解釋為事物的標準樣式。價值觀培育模式是指在統(tǒng)治階級根據社會發(fā)展需求以及人的自我發(fā)展需要所形成的有利于社會發(fā)展、促進人樹立正確是非觀念的培育實踐范式。其具備以下幾個特性:一是社會性。不同民族、不同的經濟基礎,培育模式不同。人的本質是社會關系的總和。對人進行價值觀教育,本身就是刻有社會的烙印。二是民族性。任何一種價值觀的形成都經過實踐的積累和時間的打磨,其都深深地扎根于民族傳統(tǒng)文化之中。三是發(fā)展性。馬克思主義哲學認為,一切事物都處于發(fā)展狀態(tài)之中,運動是絕對的、永恒的,靜止是相對的,暫時的。不同時期,經濟基礎不同,培育模式不同。同時正因為培育模式具備發(fā)展性,也要求培育模式隨著社會的變化,社會發(fā)展的需求不同而進行創(chuàng)新調整。但反觀,模式是解決問題的思維方法,其最終目標在于解決問題。
對“接受”的關注可追溯至古希臘時期。那時,“接受”是指對各種語言或文字材料的理解與溝通。后德國哲學家狄爾泰認為要想實現(xiàn)接受必須將接受者置于傳授者的視界中。傳播學中,經歷“靶子論”“影響有限論”等階段后,逐步從忽視接受主體的能動性到能夠認識接受者的個人差異。其中約瑟夫還總結了接受者由于受心理因素影響所作的相應選擇,接受者總是關注那些跟自身理念一致或需要的信息,自動忽視那些與已有觀念相?;虿恍枰男畔?選擇那些跟自己理念一致的信息。接受理論視域下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育活動就是教育與接受活動的雙向統(tǒng)一,經過接受主體對教育內容的選擇、獲取、內化、反饋、外化等等環(huán)節(jié)最后實現(xiàn)內化為自身素質,外化為實踐習慣的活動。
“培育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堅持和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內在要求,是樹立國家良好形象、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的迫切需要。”[1]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重在落實,重在實效,需要充分吸收相關理論知識,以馬克思主義為主導,立足社會實踐、符合學生需求期待,引導廣大學生形成共識、構建價值體系。
一是重視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社會性與個人性的統(tǒng)一。培育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價值觀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內容和任務,擔負著培養(yǎng)社會主義合格建設者與可靠接班人的重任。從這一角度來說,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育過程具有政治性與社會性。馬克思指出,人的本質是社會關系的總和。培育客體即大學生,作為社會成員的一份子,生活在社會大環(huán)境之中,受到社會外界的廣泛影響,其理念樹立、習慣養(yǎng)成、意識形成等均來自于社會。因此社會主義核心價值培育具備社會性。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活動也是在一定社會時代背景下進行的,離開社會歷史條件,培育活動便無支柱。同時,作為人的大學生,作為客觀存在的主體,由于所受的家庭熏陶,成長環(huán)境不同,存在著方方面面的差異。即便同一主體,時代不同、地點不同、環(huán)境不同,其對培育內容也有不同的看法與反饋。接受理論的主旨就是要求培育活動要注重接受主體的差異性和“視野期待”,充分尊重接受主體的能動性,因材施教。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必須是人們自愿地向往的規(guī)范,也就是說,必須是人們自愿接受的規(guī)范”。要想實現(xiàn)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有效開展,既要考慮社會需要,國家政策需求,也要符合時代背景,更要尊重大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與個人發(fā)展需求?!靶枰侨祟愐磺姓J識活動和實踐活動的出發(fā)點,有需要才會有行動的動機。”[2]
二是重視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過程與接受過程的統(tǒng)一。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過程,主體是教師,是實施者。而大學生是客體,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培育內容。而接受過程主體是大學生,客體是實施者。要想實現(xiàn)培育過程連續(xù)、有效,最關鍵還是能否保證接受過程順利完成。在培育過程中,構成整個過程的主要要素為客體、主體、內容、中介,最不可控、最復雜的因素就是培育客體。培育主體由于承擔著教育任務,其自身素質、整體能力、活動設計水平等等都能保證整個活動的方向性、可行性。因為內容、中介作為客觀載體,本身不具備能動性。而培育客體即大學生,最為復雜。其對任何事物、內容的接受不是一蹴而就的,品格、行為、習慣等形成是一個反復、發(fā)展的過程。也正是因為不斷地擇取、整合、內化、反饋、外化的過程才促進培育過程的進一步發(fā)展。列寧指出:“人的認識是非直線性的”。人對任何事物的認識也是非直線性的。作為社會大網交織下的人,除了了解教育主體所傳遞的內容、信息之外,很多理念觀點的樹立與形成來源于對社會的直接感受,來自于人與人之間的一對一交流,來源于網絡媒體的廣泛宣傳。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傳遞途徑和中介的多樣性,往往對大學生接受活動交互影響,呈現(xiàn)非直線性的認識。要想實現(xiàn)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有效進行,就要實現(xiàn)培育與接受的雙向統(tǒng)一,充分把握培育規(guī)律的同事,也要遵循接受規(guī)律,對接受過程的動力機制、過程要素、矛盾問題等形成科學、全面的認識。
三是重視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接受過程中的內心認同與外在習慣統(tǒng)一。對大學生進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的最終目標不是僅僅讓學生在心中“12個詞”“24個字”而已,不是口頭上的講述、腦海中的留痕,不是死記硬背套路,而是在入腦入心的基礎上的外在踐行,即實現(xiàn)觀念、情感的內隱認同與行動、習慣外化養(yǎng)成的統(tǒng)一。有學者曾研究表明,在內隱認知中,大學生往往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持認同的態(tài)度。但這種認同僅僅限于認同的情感和相應的行為取向,而并未到達“忠誠”的程度。這里的“忠誠”就是指在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內隱認同基礎上,逐步成為自身的價值取向并外化為行動的更高高度。現(xiàn)實中培育過程存在一些問題,如口頭上認同,內心不認同;內心認同,但是在實踐活動中卻不能很好踐行,這就并非是培育的最終目的,也未實現(xiàn)教育主體的任務。之所以出現(xiàn)這種虛假接受行為,究其原因是沒有實現(xiàn)認同與外化的統(tǒng)一。教育主體往往只重視觀念、情感的認同,卻忽視了如何轉化為行為習慣這一環(huán)節(jié),造成大學生說起來頭頭是道,而只要涉及到自身利益或者遇到困難,便不能很多地付諸實踐,從而逐步從大學生的思想意識中消失,應該說,大學生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認同,需要外在實踐活動中加深固化,而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內心認同則是外在行為的精神動力。內心認同是大學生在自我認知基礎上對教育內容進行整合、內化、重新建構后,對教育內容的認同,在外化為行為之前,還是一種思想認識,有待時間檢驗的觀念而已,其具備潛在性。大學生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形成了思想觀念的認同,但一到社會時間中,往往缺乏動力源泉。因此,內心認同是教育主體實現(xiàn)目標的第一步,在內心認同基礎上實現(xiàn)外在習慣養(yǎng)成才是教育的最終目標。
參考文獻
[1]金偉,李宗良.十八大以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研究綜述[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5(11).
[2]徐樹森.接受理論視域下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效果的對策[J].思想教育研究,2012(10).